APP下载

书写新时代洛阳的“水经注”

2019-05-13张文欣

时代报告 2019年3期
关键词:河洛母亲河洛阳

张文欣

五卷本的洛阳河流文化书系《河洛水韵》日前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于去年年底在洛阳举行了首发式和座谈会,引起了文学界以及媒体和水文化专家们的关注,在这里,我想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策划和创作、编纂的背景和过程。

洛阳因洛水而名,伊、洛、瀍、涧四河在洛阳交汇,形成了罕见的城市奇观。而发源于洛阳南部山区的汝河流入淮河,白河汇入汉江,也使洛阳成为地跨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流域的独特地区。洛阳的河流,见证了华夏文明最初的曙光,同时也孕育了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间。”从夏代的都城斟鄩肇始,洛阳拥有4000多年的城市史,作为历代王朝国都的时间累计长达1500多年,在波光水影之间,这里一直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中心舞台。

河洛地区的河流,是洛阳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更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从古至今,洛阳水系的河流滋养着河洛大地,演绎出一代又一代多姿多彩的传奇故事。河流承载着时间,承载着历史,更承载着积淀深厚的文化。

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母亲河既熟悉又陌生。自《水经注》之后的1500年间,还没有人在全面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洛阳的水系进行过系统性、整体性的文学写作。而近年来,在绿色发展的伟大转折中,对河流和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河流现状和历史的考察和研究,对河流文化的解读也成为一个迫切的课题。

这是宏观的背景,就我个人来讲,我也想追溯一下策划和编纂这部书的最初的念头是怎样产生的。

我的童年也曾和一条小河相伴。我们村旁只有一条小河沟,连名字都没有,村里人都叫它东沟。这是一条季节河,也算是汝河的一条支流,小鱼小虾和茅草芦苇曾在我少年时期留下过短暂的记忆。后来,这条小河沟逐渐干涸。再后来,我回乡的时候,发现河沟已变为一片农田,原来的模样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这让我感到震撼和惊讶,短短几十年,一条作为村庄地貌特征的小河沟竟消失得无影无踪。能够为小河沟留下记忆的,只能是文字了。这也许是我开始关注河流的最初缘由。

而引发我更多思考的是涧河。

从23岁到33岁,我人生最初的两个工作单位,分别在涧河源头—马头山的西边和东边。后来,我一路追随着涧河,曲曲折折进入洛阳,在它即将汇入洛河的地方,来到我的第三个工作单位—《洛神》编辑部。后来尽管单位转换,人事更迭,办公的地方一再搬迁,但我的家就像一颗钉子般牢牢守在涧河岸边,直到如今,我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还要沿着涧河岸边的人行道散步。

人生,就是一条河;岁月,也是一条河。40多年来,从源头到河尾,从所谓的风华正茂到真正的两鬓苍苍,涧河一直陪伴着我。我就这样和涧河结缘,近半个世纪不离不弃,交集纠结,这让我温暖感慨,也让我感到神秘惊讶。

但是,即便是对这样一条和自己关系密切的河,我也只能算一知半解,因此也常常产生愧对涧河的歉疚。是的,我们对河流了解得太少,也写得太少。而洛阳的河流,承载着那么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雄浑壮阔,明媚秀丽,不仅于中国,即使在世界的视野之内,也是极为珍贵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我也注意到,这么多年来,我们洛阳文学界文化界虽著述甚丰,但对承载河洛文化的基本载体河流却缺少全面的、深入的考察研究和书写。后来,我对和河流密切相关的水资源、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诸多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另外也阅读了一些中外作家学者关于水与河流的著作,这些著作开阔了我的视野,对我多有启发。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我产生一个心愿:去探望,去叩问,去解读我们洛阳的母亲之河。一条一条地走去,从河头到河尾。然后为我们的母亲河写一部大书,这也应该是我们洛阳作家和文化人的责任。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年来耳边似乎经常能听到母亲河的召唤,我也一直在做着策划和准备。

2015年,我的这个愿望终于遇到了实现的契机,并且扩大为团队行动,这一年的6月8日,声势浩大的洛阳河流文化采风活动终于成行。

促成这个契机的有洛阳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近些年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决策。个人的愿望只有融入这样壮阔的背景和磅礴的旋律,才能成为一抹色彩一个音符。

记得这年年初在一次策划座谈会上,洛阳文化界的几位朋友都为这个选题叫好,但同时也都认为这个题目体量太大,做下来需要很长时间,有说6年的,也有说8年的。

但是,我知道,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这的确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前期必须对整个活动,包括采风考察和写作编纂都要制定完整、周密的计划。参与考察和写作的人员众多,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地区,需要大量的协调组织工作;因为时间长、地域广、人员多,考察采风要分河流,分时段,分批次进行;另外为了避免写作中素材和内容的重复,在行前和途中就要对整体内容和题目作出统筹安排;还有,采风团队的食宿行、安全以及和沿途的联系衔接,等等。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采风团的“团长”,我为此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长达6个月的时间里,共有洛阳本地和沿途各地的作家、学者100余人次参与的采风团队,历经陕西的西安、商洛,河南的洛阳、三门峡、平顶山、汝州、南阳、巩义等8地市的20余个县市(区),行程累计近7000公里,终于实现了对洛河、伊河、涧河、瀍河、汝河、白河的实地探源,也完成了对包括黄河在内的7条河流洛阳境内全部地段和境外部分地段的9次集体考察采访,以及后来多次个人的单独采访。从盛夏到隆冬,采风团成员顶着烈日风雨,冒着严寒霜雪,翻山越岭,涉水跨河,感知山川风貌,记录河流故事,采集风俗民情,关注生态环保,在河流沿岸各地产生了很大的文化影响。

这是一次亲近自然,触摸现实的河之旅,这是一次抵达现场、抵达心灵的文学行走,也是一次空前规模的持久的成功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活动。“解读母亲河,写好水文章”,是写在采风团旗帜上的一个标识,这个标识也成为作者们共同的心声和自觉的行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母亲河,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大家克服了许多艰辛和困难,甚至还经历了受伤、流血和生命的危险。采风团队在探访汝河源头的时候,曾遭遇野蜂群袭击,一位成员头部严重摔伤,共同经历了一次令人心悸的惊魂时刻。团队的旗帜竟用来包扎伤员的伤口,红色的血渍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初步完成采风考察之后,大家又怀着一种使命感和浓烈的感情将自己的见闻、感慨和思考诉诸笔端,共同打造了这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文化工程,完成了这套题为《河洛水韻》的“大文章”。

令我欣慰的是,所有参与考察采风和写作的人员,都以昂扬的热情和认真、执着的态度投入其中,共同打造了这个文化工程,共同培育采撷了这个文化果实。参与撰写的作者共有80余人,他们中有创作成果丰硕的作家诗人,也有成就斐然的学者教授,其中很多篇章感情充沛、文采飞扬、思想深邃,并且旁征博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编辑过程中,我曾与很多作者多次沟通交流,有的文稿曾反复修改多次,他们对我尊重、理解和谦虚的态度令我深为感动。

在这个文化工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项目,就是对河洛地区和水与河流有关的古代诗歌的全面搜集和整理注释。水与河流是河洛文明的主要载体,也是诗歌写作的主要源头和载体。古都洛阳和河洛地区,历史上很长时期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山水秀美,八方辐辏,历来是名士骚客云集旅居之处,咏河颂水的诗歌浩若烟海,篇什之多,域内罕见。

对这些诗歌的全面搜集和整理辑注,由扈耕田和赵棚鸽二位教授共同承担。作为洛阳河流文化采风活动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考察采风”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诗文典籍中进行。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钩沉辑佚,爬梳剔抉,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劳动,终于完成了《洛阳历代咏水诗辑注》。我们从古人对河流的描写吟咏中,可以形象直观地了解当时水景河貌,获得对河洛之水的自然认知和审美体验。这部分内容和散文部分古今映照呼应,更增加了本书厚重的“韵”味。

而担负着本书编校重任的编辑团队更是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他们是编者,同时也都是作者和采风考察的参与者。他们中有教授博士、资深编辑,也有身肩重任的单位或部门领导,都有繁忙的本职工作,因此写作和编辑只能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进行,其中的紧张忙碌程度可想而知。他们付出了劳动和汗水,也付出了心血和智慧,我们共同走过了三年难忘的岁月。

作为河流文化采风团的“团长”和本书的“主编”,我有三项独享的“特权”:一是参与了7条河流的全部考察,经历了酷暑和严冬,登高山涉险川,出入林莽荆棘,走完了全程;二是写了全部的河流,准确地说,是从不同角度写了有关7条河流的文章,这一组散文,也是我最用心最辛苦的一次写作体验;第三当然是通览全部五卷书稿并统稿审定。

三年来,我经历了最为紧张忙碌的时光。双休日节假日,大多也成为我伏案劳作的日子。但是,我也快乐着,并且一直满怀着感恩之心。

经过创作编纂团队三年多的艱辛劳动,洛阳河流文化书系《河洛水韵》终于创作编纂完成,并付梓出版。全书根据地理方位和体量大致均衡的原则,共分为黄河瀍河涧河、洛河、伊河、汝河白河和洛阳历代咏水诗辑注五卷,共收入散文128篇,历代古诗700多首和相关注释,图片400余幅,共计130万字。

这套书系是对河洛流域7条主要河流第一次全面的文学书写,也是对河洛地区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的全面梳理和展示;是每一条河流的立体的形象的“传记”,也是河洛流域洛阳水系的丰满厚重的“家族谱系”;既是对河洛大地山川河流充满诗意和激情的文学解读,也蕴含着对历史和现实,自然与人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命题的理性思考。可以说,《河洛水韵》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项蕴含重要学术价值的河洛文化研究成果。

《河洛水韵》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很多部门和个人,从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付出了心血和劳动。

洛阳市委和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同志,对《河洛水韵》一书的策划和编纂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热情的指导。

洛阳市水务局对洛阳河流文化采风活动和《河洛水韵》的写作、编纂和出版给予了全面的、具体的指导、协调、安排和大力支持。

洛阳市委宣传部、洛阳市文联、洛阳市社科联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对洛阳河流文化采风活动和《河洛水韵》的写作编纂一直予以热情的关注和鼓励。

在采风考察过程中,陕西省洛南县、蓝田县和河南三门峡、洛阳境内沿途各地以及巩义、汝州、郏县、南召等20余县市(区)的宣传部和文联、作协,还有相关乡镇,都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和帮助。

河南人民出版社从总编到处室领导和多位编辑在本书的选题、编辑、出版过程中都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

还有在许多环节上为我们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

大家也许注意到,我并没有列出被感谢者具体的姓名。这缘于洛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市水务局主要领导务实低调的态度。那就让他们,还有那么多热心帮助过我们的各地各界的朋友们,隐身幕后,隐身于《河洛水韵》的文字中吧。

藉此机会,我要代表我们的采风和写作编纂团队,向他们,向所有帮助过我们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还要特别感谢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化学者、洛阳师院原校长叶鹏先生,他以耄耋之年,热情为本书撰写序言,情殷意切,奖勉有加,令人感动!

本书在策划、创作和编纂期间,正值绿色发展理念像春风一样吹拂中国大地的时候,生态文明特别是水生态文明建设得到空前的重视。洛阳近年来正在大力推进以“水”为中心的全域综合治理和提升,河洛大地山青水绿,生机勃勃的壮美长卷正在徐徐展开。还有一个特别的巧合,本书付梓出版之时,正是洛阳市落实中央精神,于2017年底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体系,市、县、乡、村四级3000余名河长全部上任履职之日。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和决策,必将载入新的史册。从历史深处蜿蜒而来的河流,正和一个伟大的契机相遇。“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的期盼,必将迎来“水碧山青浑如画,请君只看洛阳城”的崭新时代。

其实,《河洛水韵》中的文字并没有表达我们全部的收获和感受,关于洛阳的河流,还有很多应该写而没有写,或是想写而未写的内容。河洛大地广袤辽阔,河洛流域蕴藏着的历史文化又是如此地丰饶厚重,细密绵长,远非《河洛水韵》区区百万之言所能穷尽。岁月如河水流过,历史的记忆渗透在河流两岸。那么多的村庄、渡口,那么多的支流、溪涧,为我们留下了继续翻阅解读的索引和题目。

由于本书参与作者众多,尽管有体例和内容上的统一要求,但写作水平和语言风格也会有较大差异;尽管对篇目作了统一的策划和安排,但个别篇章的内容也会有少量的交叉和重复。很多作者在写作中常有独特新颖的观点表达,同时也注意吸收最新的学术成果,但其中难免也会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当然,作为这样一部体量庞大,又涉及历史、考古、水文、地理等专业领域的书,在写作和编辑环节,在成书的内容中会留下不少缺憾。所有这些,我们都诚挚希望广大读者朋友和专家们提出批评意见。

走过河流,写过河流,河流仿佛从我们心中流过,我们就成了河流的亲人。继续关注河流,书写河流,也许会成为我和朋友们今后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河洛母亲河洛阳
太极三部曲Ⅲ·河洛象
保护母亲河
“母亲河”到底有多长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我爱母亲河
呵,洛阳铲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硬脖子的洛阳令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