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芒针沿皮透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2020-10-10纪岳军

光明中医 2020年17期
关键词:皮下进针腰椎间盘

纪岳军 刘 妍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又因为腰椎不同节段生理功能的原因,其中L4-5、L5-S1发生率约在90%~96%,占了该病的绝大多数[1]。并且随着现代人们生活习惯、工作习惯的变化,长期久坐、缺乏科学有效的锻炼导致发病年龄年轻化趋势明显,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工作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该病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2种治疗措施,临床除10%~20%的患者外,绝大多数可以通过非手术疗法治愈,而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疗法是首选[2],临床上针灸治疗该病时,在选穴、疗效稳定性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笔者临床采用芒针沿皮透刺的方法治疗该病,具有取穴少,见效快,针刺安全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0月在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患者8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25岁;病程最短3 d,8年;单侧腰腿痛30例,双侧10例。治疗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大者75岁,最小者22岁;病程最短5 d,最长7年;单侧腰腿痛32例,双侧8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制定。以上患者均行腰椎CT或者MRI检查以明确病变节段。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且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变在L4-5、L5-S1椎间盘的患者;②经实验室检查排除各种风湿性疾病、椎管内肿瘤、结核等疾病患者。

1.4 排除标椎①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严重皮肤病,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②突出物巨大,髓核脱入椎管伴有马尾神经受压症状患者;③不能坚持治疗,中途退出者。

1.5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芒针沿皮透刺治疗。①体位:患者取俯卧位或者患肢在上侧卧位。②取穴: 督脉取命门,足太阳膀胱经取肾俞、殷门、承山,足少阳胆经取环跳、四渎、绝骨。③操作方法:针具采用华佗牌直径0.40 mm、长度为15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进针要领:碘酊常规消毒针刺穴位局部皮肤和施术者双手指皮肤,以压手轻轻提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刺手捏无菌棉球捏持针身下半部,针尖与皮肤呈15°角快速刺入皮下,进入皮下后压低针身,将针灸针沿皮下缓慢刺入。针刺方向:命门穴进针后向腰阳关方向皮下透刺,肾俞向膀胱俞方向皮下透刺,殷门向承扶穴方向皮下透刺,承山向合阳穴方向皮下透刺,环跳穴向秩边穴方向或者胞肓穴方向皮下透刺,四渎向风市穴方向皮下透刺,绝骨向阳陵泉穴方向皮下透刺。进针深度:根据患者体型,皮下进针5寸左右。行针手法操作:可以小幅度捻转,不做提插,中间隔15 min行针一次。留针时间:常规30 min,疼痛程度严重的患者留针45 min。取穴原则:下肢外侧疼痛明显者,在腰部穴位基础上,下肢重点取足少阳经环跳、四渎、绝骨,后侧疼痛明显者在腰部穴位基础上重点取足太阳膀胱经肾俞、殷门、承山;下肢外侧、后侧均疼痛者,取两经穴位。单侧下肢痛取单侧下肢穴位,双侧下肢痛取双侧。疗程:每天针刺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2 d进行下一疗程。首次治疗第5天统计一次疗效,以后每疗程结束后统计一次疗效。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①体位:患者取俯卧位或者患肢在上侧卧位。②取穴: 腰阳关、肾俞、膀胱俞、关元俞、小肠俞、殷门、承山、环跳、四渎、绝骨、昆仑、委中、居髎、阿是穴。③操作方法:针具采用华佗牌直径0.30 mm、长度为40~60 mm的一次性针灸针;进针要领:碘酊常规消毒针刺穴位局部皮肤和施术者双手指皮肤,垂直皮肤进针,进针深度:根据针刺部位不同,结合患者胖瘦、体质分别进针1~3寸。手法操作:用捻转提插行针法,得气后留针,中间隔15 min行针一次。留针时间:常规30 min,疼痛程度严重的患者留针45 min。取穴原则:下肢外侧疼痛明显的患者在腰部穴位基础上,下肢重点取足少阳经穴,后侧疼痛明显者,在腰部穴位基础上重点取足太阳膀胱经穴。下肢外侧、后侧均疼痛者,取两经穴位。单侧下肢痛取单侧下肢穴位,双侧下肢痛取双侧。疗程:每天针刺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2 d进行下一疗程。首次治疗第5天统计一次疗效,以后每疗程结束后统计一次疗效。注意事项:芒针进针、透刺过程中尽量避开肉眼可见的皮下血管,起针时注意按压针孔,避免出血。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注意适当休息,避风寒。

1.6 观察指标①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VAS)对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观察记录,由患者自行标记对应数值。VAS疼痛评分标准: 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 7~10分:患者有较强烈的疼痛,难以忍受,影响食欲,影响睡眠。②测量腰部活动度。

1.7 疗效评价标准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角度>70°为显效; 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直腿抬高角度60°~70°为有效;患者腰腿痛等临床症状没有减轻或加重,直腿抬高角度<60°为无效[4]。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2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5 d,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疗效比较3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属于中医学的“腰腿痛”“筋骨痹”的范畴,中医认为发病机理多是外有风寒湿邪痹阻,内有肝肾气血不足,外邪客于经脉,导致气滞血瘀,经脉不畅,不通则痛,治疗原则多为补肝肾、强筋骨、散寒除湿、疏通经脉,痛则不通。研究认为[5],腰椎间盘突出症除病理改变,还存在气滞血瘀等“气”的变化,突出物对周围神经的压迫,致充血水肿;脊柱旁软组织痉挛、僵硬、麻木为经络气血不和,不通则痛所致。传统毫针针刺治疗以其稳定的疗效,且无药物所致的毒副作用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在临床实施过程中,由于对针灸理论的学习程度不同,对该病的发病机理认识角度不同,导致在该病在针刺过程中选穴庞杂,医生针刺手法参差不齐,因此临床效果个体差异较大,临床治疗疗程过长。特别是有些针灸医生每次选穴多达三四十穴,甚或采用“插秧式”密集针灸,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临床医疗风险也相应加大。

《灵枢·官针》言:“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能弗移”,说明在古代古人就意识到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针具,据情选用,方可祛病。对于一些顽固性疾病,因“邪气入深”,需“深入而久留之”方可见效。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大多疼痛程度较重,病程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实属“邪气入深”。常规毫针针刺难免“邪深而刺浅”,疗效难以实现。芒针是由古代九针之一的“长针”发展而来,针体细长,擅长治疗“深邪远痹”者,补充了毫针的不足。芒针刺法主要有直刺和沿皮下透刺,芒针深部直刺患者针感强烈,有些患者难以忍受,腰部针刺过深,如果解剖知识欠缺,容易刺伤脏器,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有一定风险。而芒针沿皮下透刺,具备了芒针刺激量大,一针可以透刺多穴,能够强有力地激发经气,达到“深入而久留之”,充分发挥了芒针治疗“深邪远痹”的特长,提高了临床效果,又因为芒针皮下透刺针刺位置在皮下浅筋膜层,避免了芒针直刺的风险。芒针沿皮下透刺可以一刺透多穴,减少了进针数量,患者容易接受,也提高了患者治疗依从性。

芒针沿皮透刺法借鉴了《灵枢·官针》中“浮刺”法和现代浮针疗法(符仲华教授发明)的优点,结合经络理论、芒针自身的特点而形成。芒针沿皮透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传统毫针直刺有以下几点优势:①见效快: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2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可以明显看出芒针治疗组较对照组疼痛程度有明显好转,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而且远期疗效也有明显优势。②选穴简单,手法要求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行针手法,只做简单的捻转,医生容易掌握,不容易出现个体差异,保证了疗效的稳定性。③安全系数高:芒针虽然针身较粗、长,但是针刺是在皮下浅筋膜层操作,除偶尔刺破皮下小血管出血外,几乎无任何医疗风险。④患者痛苦小:芒针针尖直径虽较粗,但熟练之后,只要快速刺入皮下,患者一般无明显疼痛,针入皮下后,除偶尔刺破皮下小血管疼痛外,一般无明显疼痛。行针手法简单,只用轻微捻转,没有强烈的酸麻胀感,患者接受程度高。存在的不足:受基层客观条件限制,该疗法目前缺乏生理病理研究的支持,尚待完善。

综上所述:用芒针沿皮透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见效快、疗效确切,选穴简单,手法要求简单,安全系数高,患者痛苦小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皮下进针腰椎间盘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多档位便携针灸进针器的研制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16排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腰背部肌肉锻炼联合TDP照射腰痹痛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