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专家共识(第11版)
2023-04-05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疫情暴发,持续而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着病毒危害性的减弱和传播力的加强,持续了近3年的疫情管控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短时间内大量感染人群出现头痛、咳嗽、躯体疼痛、纳差、腹胀等临床症状。前期的临床探索已显示出浮针治疗这些症状安全有效、可重复性好。面对大量的临床治疗需求,为了给奋斗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规范的、可操作性好的浮针临床治疗方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浮针专业委员会组织、综合国内外浮针专家的意见,达成此共识,以供临床医生参考应用。
一、概述
浮针可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的相关症状进行治疗,其中包括:头痛头昏、鼻塞、咽痛、嗅觉味觉减退、咳嗽、胸骨痛、消化系统症状(纳差、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排气增多)、月经紊乱、躯体疼痛(颈肩痛、腰背痛、下肢痛)、全身症状(畏寒、乏力、多汗)等。
浮针治疗需要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体温正常(≤37.2 ℃)的情况下进行。须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患者,或合并重大基础疾病、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包括呼吸困难、紫绀,呼吸频率>30次/分,血氧饱和度<95%,需要辅助呼吸,心率持续>100次/分,以及超高龄老人、孕妇等。存在上述情况的患者需要综合救治,不得单独使用浮针治疗。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浮针治疗方案
(一)头痛头昏
可能患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枕下肌群。
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①胸锁乳突肌。进针点:胸骨柄下方,由下向上进针。再灌注活动:坐位,低头向对侧旋转抗阻5~10 s;或仰卧位,前屈头颈抗阻5~10 s。②斜角肌。进针点:锁骨上窝外侧,由外向内进针。再灌注活动:头颈侧屈抗阻5~10 s。③枕下肌群。进针点:枕骨粗隆最高处,由上向下进针。再灌注活动:仰头抗阻5~10 s。
(二)鼻塞
可能患肌:胸锁乳突肌。
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同上。
(三)咽痛
可能患肌:胸锁乳突肌、二腹肌、下颌舌骨肌。
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①胸锁乳突肌。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同上。②下颌舌骨肌、二腹肌。进针点:下颌角处,从外向内进针。再灌注活动:张嘴,舌尖上顶,内收下颌抗阻5~10 s。
(四)嗅觉味觉减退
可能患肌:胸锁乳突肌、二腹肌。
进针点和再灌注活动同上。
(五)咳嗽
可能患肌:胸锁乳突肌、腹直肌上段、胸大肌、前锯肌、斜角肌、竖脊肌上段。
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①上臂肱桡肌。进行“远程轰炸”。②胸锁乳突肌。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同上。③腹直肌上段。进针点:上段腹直肌外侧,由外向内进针。再灌注活动:挺腹抗阻5~10 s。④胸大肌。进针点:锁骨下窝,由外上向内下进针。再灌注活动:肩关节水平内收抗阻5~10 s。⑤前锯肌。进针点:腋中线,从下向上进针。再灌注活动:上肢水平前推抗阻5~10 s。⑥斜角肌。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同上。⑦竖脊肌上段。进针点:平肩胛下角水平线,由下向上进针。再灌注活动:俯卧位仰头挺胸5~10 s。
(六)胸骨痛
可能患肌:胸大肌。
进针点和再灌注活动同上。
(七)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排气增多)
可能患肌:腹直肌、腹斜肌、竖脊肌中下段。
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①腹直肌。进针点:剑突旁,由上向下进针。再灌注活动:仰卧位卷腹5~10 s。②腹斜肌。进针点:侧腹部,从外向内进针。再灌注活动:仰卧位,半起身,手摸对侧膝关节5~10 s。③竖脊肌中下段。进针点:平肩胛下角水平线从上向下进针。再灌注活动:俯卧位双下肢抬腿抗阻5~10 s。
(八)月经紊乱
可能患肌:腹直肌下段、腹斜肌、内收肌群、竖脊肌下段。
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①腹直肌下段。进针点:脐旁,由上向下进针。再灌注活动:仰卧位,双下肢伸直,上抬抗阻5~10 s。②腹斜肌。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同上。③内收肌群。进针点:大腿内侧中下1/3由下向上进针。再灌注活动:仰卧位,内收髋关节抗阻5~10 s。④竖脊肌下段。进针点:T12棘突外侧,从上向下进针。再灌注活动:俯卧位抬腿抗阻5~10 s。
(九)躯体疼痛(颈肩痛、腰背痛、下肢痛)
颈肩痛可能患肌:上斜方肌、头颈夹肌、肩胛提肌、斜角肌。
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①上斜方肌。进针点:上臂外侧,由下向上进针。再灌注活动:耸肩抗阻5~10 s。②头颈夹肌。进针点:T3棘突旁,由下向上进针。再灌注活动:仰头抗阻5~10 s。③肩胛提肌。进针点:肩胛骨内上角,由外下斜向内上进针。再灌注活动:头颈侧屈抗阻5~10 s。④斜角肌。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同上。
腰背痛可能患肌:竖脊肌中下段、腰方肌。
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①竖脊肌中下段。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同上。②腰方肌。进针点:侧腰部,由外向内进针。再灌注活动:俯卧位,同侧下肢上抬抗阻5~10 s。
下肢痛可能患肌: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腘绳肌群、臀大肌、臀中肌。
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①股四头肌。进针点:髌骨上缘,从下向上进针。再灌注活动:仰卧位,伸膝抗阻5~10 s。②胫骨前肌。进针点:髌骨下缘外下方,由上向下进针。再灌注活动:踝关节背屈抗阻5~10 s。③腘绳肌群。进针点:腘窝下方,由下向上进针。再灌注活动:俯卧位,屈膝抗阻5~10 s。④臀大肌。进针点:臀横纹下方,由下向上进针。再灌注活动:俯卧位,伸髋抗阻5~10 s。⑤臀中肌。进针点:髂嵴外侧缘,从上向下进针。再灌注活动:侧卧位,外展髋关节抗阻5~10 s。
(十)全身症状(畏寒、乏力、多汗)
可能患肌:腹直肌、竖脊肌。
进针点及再灌注活动:根据患肌出现的上、中、下不同部位,参考上述腹直肌和竖脊肌的对应进针点和再灌注活动。
三、注意事项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长期反复的咳嗽咳痰,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的症状外,也可能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疾病的临床症状;如咳嗽伴有咯黄脓痰,需警惕病毒感染后合并细菌感染;沉默性缺氧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隐匿性,遇到过于安静的患者,需常规测血氧饱和度。
浮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疗效确切,且见效较快,但部分患者症状可能反复出现,需要一定的疗程,一般治疗3~6次。如1~2次治疗完全无效,需进行血常规、X线片、CT等相关检查以明确和鉴别诊断。
患者处于发热阶段时,不推荐浮针治疗;待其体温恢复正常,仍有上述相关症状,可采用浮针作为安全有效的非药物疗法。
患者感染后需注重休息与营养均衡,补充蛋白与营养,调和气血,避免剧烈运动发生组织急性缺血、缺氧,甚至心肌炎等危急重症;在患者体能允许的情况下,推荐患者做气血操等轻度康复运动。
浮针操作者临床操作中需注意自我防护避免感染。
利益冲突:所有专家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执笔人:孙健。
参与讨论制定本共识的专家(按姓名汉语拼音排序):蔡斌(美国大纽约浮针医学会)、符仲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医学研究所)、甘秀伦(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研究所)、高友玲(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贺青涛(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焦春杰(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孙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孙玉芝(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吴笛(加拿大浮针医学会)、吴继东(欧洲浮针医学会)、周立伟(中国台湾浮针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