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公号的矛盾与特征

2020-09-26薛皎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文化特征

薛皎

摘 要:“刘备我祖”作为个人微信公号中颇具趣味与特色代表,用其“以古文写今事”的鲜明风格几年来写出了百来篇“现代史记”系列的文章,在一大批受众的喜爱与支持之下屡破10W+。本文以“刘备我祖”作为个案具体分析,其看似矛盾的形式与内容实际上能够产出和谐的成果,将冲突转化为别具特色的发展角度,自行开辟了一条知识含量高,模仿复制可行性低的微信公众号运营之路。希望通过本文分析能够给个人公号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发。

关键词:微信公号;文化特征;“刘备我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7-00-02

刘黎平自称“太史刘”,他的微信公众号名称是“刘备我祖”,公众号的头像却是宋武帝刘裕,即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主角刘寄奴,他说很佩服刘裕的气势。在自媒体渐成浪潮的时代中,个人坚守用一笔写春秋,看似简单,然而很容易被大浪淘沙,想要取得比较成功的发展很难,本章将“刘备我祖”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究由个人主导的、面向大众的微信公众号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趣味、特征与矛盾。

一、文化趣味与特征

自称“太史刘”的刘黎平在2014年开通了名为“刘备我祖”的微信公众号,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用文言文为热点人物入史,以古文的形式叙述事实、评论人物。同年8月,“郭美美事件”成为社会大众热议的话题,他突发奇想用文言文写的一篇《史记 郭美美传》也成为他的第一篇10w+文章,他就此确定了“史记体”的写作风格。

在文章内容与对象的选择上关注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在事件和人物的性质上没有刻意去选择正面规避反面,甚至相对来说报道负面新闻的文章也许还要更多些,这也是基于大环境的选择,“我写的都是出了问题的,平常写谁看呀?”他说,“新闻就是这样,出了问题才被关注。”其实他在选择写作对象时是抱着“入史”的心态的,一方面要保证人物与事件拥有被文字记录、被时间记住的必要性,正面或者负面性质不论,另一方面要保证人物的知名度、事件的讨论度,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从而提高阅读量。

從刘黎平的自述和“刘备我祖”公众号本身的总结《史记精选》中可以了解到,文章主题分为三类:第一具体人物,比如《史记 林志玲》。正文部分或根据人物生平经历按时间顺序书写,或着重写一件代表性事例,都是通过事件表现人物性格与命运;第二社会热点事件,有些题目为人物的也因为其事实核心是热点事件被归为此类,例如《史记 江歌传》,除了关心国内事件,国际大事也在书写范围内,比如《史记 特朗普就职演说》。这类推文围绕具体事件展开,如果有主要人物则先介绍主要人物的具体情况,以其为角度串连整个事件经过,如果没有具体人物就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三类是针对特定人物或事件抒发情感的“赋”,例如《史记 高考赋》每年的不同版本。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刘黎平的“赋”更侧重于借事抒情,这是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在于文章的体式,都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以上讲的是三类文章的归类与区别,但总体上来看这个公众号的文章有着一个非常统一且显眼的做法,无论对于人物还是社会事件,作者总是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前两类推文的文末有“太史刘曰”,从文中的线索中抽出观点以总结和集中抒发感情,可以算是读者最喜欢的内容了。

以古文写今事是“刘备我祖”公众号的特色,是读者追逐的卖点,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其中有一些文章从内容上来界定,更偏向于改编或者是从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形式,因为人物的生平和事件的经过与发展基本已成既定事实,没有太多可以发挥的余地,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是公众号作者本人的原创。另外,推文中有时出现的一些对话,是刘黎平根据情节发展状况或者人物性格自行设置的,为了呈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除了对话外,“刘备我祖”推文的其他部分的叙述和描写也存在着夸大的部分,但这部分应该是受到文言古文常见的“夸张”修辞手法的影响,实际上只是为了体现事件或者人物的特质。

二、矛盾与发展

(一)形式严肃化与内容娱乐化。用古体写今事,就跨越了写作形式的限制,这其中的“古今对比”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矛盾点。文言文在形式上天然有一种郑重感,而因为读者偏好和一些政策原因,实际上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很少涉及比较严肃的政治话题,更多的是偏娱乐、休闲的话题,于是“形式严肃化与内容娱乐化”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反差感。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使得现代读者意识到文言文具有一种仪式感和严肃感,把“文言文”的形式放在一个很崇高的位置上,原本的日常琐事用文言文写出来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原本平平无奇的人用文言文包装宣传一下就好像立即生出一种崇高感,同样的,用文言文来批判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时也会显得更加掷地有声。这是“古文今用”的正面,这种形式提高了本身内容的档次与内涵,同时用来宣传古文学习效果很好,让大众更易接受,而它的反面则是娱乐内容对严肃文本的解构。

类似“史记体”这样的写作并不规范,有很多文言用词、语法上的错误,刘黎平自己也承认他的古文写作并不十分标准,只是在大量而反复的阅读过程中掌握了语言组织方式的一些规律,用心模仿从而笔下熟悉而已,至于文化内核等范畴可能并没有触及。且此类文章为了在内容上弥补文字形式上的距离感,往往会选择偏休闲娱乐的亲民话题。这就是“古文今用”的反面,使用不慎可能会带来人们对于古文书写崇敬的消解。将形式严肃化与内容娱乐化的矛盾聚焦在“刘备我祖”这个个例上,会发现在内容娱乐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史记”本是对历史、史实的记录,应该秉持对事实的尊重与坚持。刘黎平一些文章中存在根据自己理解的人物性格设置故事或者想象场景的情况,容易误解事实、误导读者。

(二)公众形象与个人惯习的矛盾常见的存在于由个人经营管理的自媒体平台中,其中的“自”强调个人拥有完全的掌控权与话语权,其中的“媒体”又决定了作为面向广大受众传播的平台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以行使责任并维护形象,而在公众形象与个人惯习的博弈中势必会出现一些矛盾。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作者与作品的身份置换。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之一是两者互为标签,提到“刘备我祖”受众就能想到“太史刘”刘黎平,提到刘黎平大家也都会想到是一位用文言文体写公众号推文的人物。刘黎平本人似乎也很享受和自己的作品不分彼此的感觉,他的微信昵称就叫做“太史刘”,明确体现了自我认知与身份认同。

其次,应该被考虑的是个人意愿与广告要求的矛盾。即使作者本人不情愿、不赞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完全没有广告推广的个人微信公众号的数量也很少,有很多理由推动着他们不得不做:其一,通过读者点击广告链接获得广告费是将公众号浏览量变现的较好选择,纯公益不求回报的公众号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公号作者开通公号还是不能免俗的想要获得一些经济利益,将读者“卖给”广告商是传媒一脉相承的做法,是自媒体平台也不能逃脱的定律,更不如说是个人对生活的妥协;其二是媒体对市场的妥协,不能打广告的微信公号不是好自媒体,广告推广的数量与质量也间接的昭示着这个公众号的价值水平与受欢迎程度,换句话说,广告也可能体现着一个公号的“身份”。像“刘备我祖”这种推文阅读量屡破10W+的公众号,与广告要求之间的矛盾就没有那么激烈,基本上可以凭借着作者本人的意愿决定是否与广告甲方合作,当然刘黎平推出的广告也充满了个人特色——用文言文写广告软文。

最后,值得讨论的问题是个人选择与公号命运的冲突。“刘备我祖”是刘黎平作为纸媒国学版编辑在微信自媒体平台的一次尝试与探索,经过前期用现代汉语传播碰壁从而开辟了一条借古文写今事的创新道路,又加之公号的推文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发表精彩独到的评论,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与关注,也收获了一批忠實的受众。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因为追逐热点讨论过一些敏感话题遭遇过被封号的命运,之后“刘备我祖”的更新就不如以往频繁。并且在2019年10月13日的推送中宣布了“转型”的决定:“鉴于情势,本人将转型国学教育,古文教育,写作教育,公众号当然会继续经营,继续给大家写你们喜欢的史记,只是推出频率会减少。”虽说一开始个人公号的诞生是作者本人意愿的选择,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与发展,公号拥有了自己的灵魂,一旦脱离了母体就是独立的个体,在拥有着创作者思想信念的同时也肩负着阅读者们的期望与希冀,那么这个时候公众号的作者本人是否还能够全权处理公号,是否还可以完全自行决定公号未来的发展?

三、问题与焦虑

个人创办并坚持独立经营的公众号能够经过受众与时间的检验脱颖而出一定是风格突出,特色明显,用心筹谋的佼佼者,但放在整个微信公众平台的市场中,甚至是更大的自媒体竞争市场中,同那些有着团队公司经营的“大型”自媒体对比,一些特点就呈现出了双面性。个人独立运营的公号从好的方面来看是人格化特征明显,在经营管理的方式上拥有完全的自主权,推文打上了非常浓重的个人烙印,但从反面来看,个人独立运营的公号内容的写作和推文的运营无法分工都只能是作者本人负责,首先出现的就是管理力量单薄的问题,作者的能力有限没有办法兼顾运营的许多方面,很容易顾此失彼,例如“刘备我祖”暴露出的就是排版的问题,另外还存在着受众和公众号的交互体现差,甚至零交互的现象,“刘备我祖”的互动环节只有评论推文或者点赞展示出的推文评论两种简单的形式,从来没有组织过线下的、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以上的问题不能不算是包括“刘备我祖”在内的一些个人公众号的遗憾;其次是推文几乎都出自一人之手,风格特点确定,一旦作者的被其他事情耽误不能完成写作,别人也不可能代笔,公众号就面临着更新中断的境况,质量和数量没有切实稳定的保证,无法及时跟进信息,这种情况下微信公众号实际上是丧失了作为媒体的一些职能,传播能力和吸引受众的能力也难以为继,而且几乎只依靠作者个人的力量也限制了公号未来的发展,想要转型很难,而最坏的结果是公众号只能沦为作者个人的文章线上合集。

“刘备我祖”这个个案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焦虑与困境。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话题,既紧跟社会热点问题吸引潜在受众,也要准确戳中目标受众的痛点,以提高其忠诚度,又不能触及政策与法律的底线保证公号的正常发展,刘黎平本人也曾抱怨过有些大家想看的热门话题不是他不想写,是不好写也不能写,而且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兴趣与关注点都有所不同,如果听取了一部分人的建议就可能失去另一部分的读者,因此拒绝“点菜”,坚持自行挑选话题书写;又如,现在“刘备我祖”正处于转型时期,刘黎平在大力宣传他的线上古文阅读和写作班,减缓了日常更新,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证受众的黏性的同时还能将其从读者变为“学生”,实现用户流量的变现,以及“刘备我祖”的未来将何去何从,如果转型成功那么之后的公号是会恢复正常运营还是彻底向受众告别。

猜你喜欢

文化特征
对我国传统服饰中蝶形纹样文化特征的探究
苗族“巴岱”吃猪祀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俄罗斯知识分子及其文化特征
浅谈闽东畲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浅谈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勐准傣族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