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下粉丝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2020-09-10吴春霞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粉丝文化的大众化发展,不仅为青少年粉丝提供了多样化的追星渠道和手段,也提升了青少年粉丝的追星体验。但是粉丝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其消费性、诱惑性、商业性、情感认同性等特点可能会使部分青少年形成消费主义、理想主义、个人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这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引导青少年理性文明追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要从其方法、主体、内容、环境入手,整顿粉丝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追星氛围,从而引导青少年理智追星,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粉丝文化;青少年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03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重庆市2020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成果,項目编号:CYS20175
新媒体的放大效应带来的一个重大结果就是,在巨大的粉丝文化浪潮推动之下,诞生了粉丝明星。粉丝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借助于新媒体这个载体来逐渐完善的。由于泛娱乐化浪潮的推进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粉丝文化逐渐大众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青少年群体是粉丝文化的主要主体,但由于其心理机制还不成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因此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很容易受到粉丝文化的影响。粉丝文化在合理利用榜样效应的前提下是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但粉丝文化的隐蔽性、诱惑性,却让这种文化打着“以爱为名”的幌子,腐蚀和扭曲部分青少年的价值观。在粉丝文化的商业性、消费性等特点的影响下,“饭圈互撕”“粉丝骂战”等不良现象被频繁报道,形成了极坏的追星理念和追星环境。
一、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概念界定
新媒体的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促进了粉丝文化的媒介化发展。新媒体的参与性、融合性、创新性等特点,更是为粉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赋予了粉丝文化新的媒介特点,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深化了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大众化与传播平台的开放性,使得粉丝广泛参与、深度参与偶像日常成为可能。“粉丝在以Web2.0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实践着自己独特的参与文化,虚拟平台上的粉丝群们的实践更是彰显了参与式文化的基本精神。”[1]总的来说,粉丝文化也可被称为一种参与式文化,粉丝群体借助新媒体来体现自身的存在感,实现其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身份转变。
二、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原因
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是聚集性的,经历了从无组织、分散状态发展成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过程。相比于以往靠一张海报、一盘磁带的“追星族”,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更加注重自身的参与性以及与偶像的互动性,抖音、快手、微视等APP的出现更是为青少年粉丝提供了新的参与平台。在短视频流行的时代,青少年粉丝既是参与者也是制造者,他们通过模仿、效仿等形式来表达对偶像的喜爱。但由于粉丝文化的消费性和情感认同性、网络传播媒介的复杂性、青少年自身心理机制不成熟等原因,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极易受到粉丝文化的影响。
(一)粉丝文化的消费性和情感认同性
粉丝,简单地说就是对某事物(音乐、电影等)或某个人(公众人物)感兴趣的个人或一群人,他们沉迷于寻求信息,关注自身感兴趣的一切事物。粉丝文化在商业文化的介入主导下,进一步催生了粉丝经济,产生了经营性收益并催生出相关从业者[2]。粉丝经济是粉丝文化消费性特点的首要表现,尤其是在各种“应援”活动的支持下,更是把粉丝经济推向了高潮。青少年粉丝深受各种“应援”活动的影响,并以金钱等形式来支撑“应援”活动的进行,而这往往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此外,粉丝文化所具有的情感认同性也推动青少年粉丝盲目从事追星活动。粉丝文化的情感认同性体现在青少年粉丝通过分享对某个粉丝活动的相似兴奋感,并在相互交流中增强情感认同,这种情感上的相互依恋会促使青少年粉丝从事非理性活动,从而盲目从众地参与一些打着“应援”旗号的各色集资活动。
(二)网络传播媒介的复杂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创新了传播媒介,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更是加快了信息传播和共享的速度。粉丝文化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粉丝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利用互联网可以鼓励粉丝更多地参与各种粉丝活动、内容制作,从而使青少年粉丝体验一种全新的粉丝参与文化。从根本上来说,网络媒介的多元性为粉丝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平台,粉丝作为媒体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与其他粉丝建立联系,也可以通过在线粉丝社区分享自己或他人制作的内容。但是,网络传播媒介是复杂多样的,青少年粉丝群体又是网络传播媒介的主要受众,极易受网络传播媒介不良内容的影响。例如,某些平台利用某个流量明星来诱使青少年粉丝“打榜”以谋取利益,而为了使自己喜欢的偶像名列前茅,某些青少年粉丝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来为自己的偶像“打榜”。这样的行为看似是粉丝自愿买单的,实质上却是网络传播媒介的幕后操纵。
(三)青少年自身心理机制不成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年轻人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无论是独自待在家里、在学校还是出去购物,都离不开新媒体。网络的发展为粉丝加入粉丝群体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促进了粉丝文化的大众化发展,更拉近了粉丝与偶像、粉丝与粉丝之间的距离[3]。粉丝文化的大众化降低了青少年追星的门槛,但由于青少年自身心理机制的不成熟,对于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力,使其在追星过程中成了推动粉丝经济发展的棋子。青少年迷恋明星、偶像不是原罪,偶像是理想化的自己,但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容易受感性思维的影响,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地盲目追星,在影响自身正常生活的同时也扰乱了社会秩序。
三、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粉丝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传播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更是为广大粉丝提供了新的追星平台;直播平台的兴起更是进一步拉近了粉丝之间和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借助互联网,粉丝们可以更加积极地制作和分享内容,丰富其粉丝体验。但是青少年受粉丝文化的影响,在追星时极易陷入群体无意识状态。青少年迷恋偶像实质上就是迷恋理想化的自己,他们把偶像当作理想化的自己,追求一种情感的归属,从偶像身上找到一种归属感。青少年追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意义。青少年将认同和学习的对象投射到明星身上,一些明星相对正面,青少年能从他们身上获得成长的能量。但是,青少年过早融入“饭圈”并沉溺其中,会影响其健康成长,导致网络言语失范甚至引发网络犯罪等问题,这表明粉丝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造成不良影响。
(一)粉丝文化的高消费性特点容易使青少年形成消费主義价值观
粉丝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高消费性,在抖音、快手等新兴直播平台的推动下,其高消费性特点更是暴露无遗。网络直播平台在加深了粉丝与偶像之间联系的同时也加大了粉丝的消费力度。例如,明星偶像在直播时,青少年粉丝为了击败其他粉丝“站在前排”就要不停地“刷礼物”“打赏”,过度地消费虚拟货币,使青少年产生一种只要多“打赏”、多消费,偶像就能看见自己的假象。此外,青少年粉丝还狂热地消费明星代言的商业产品,只要是偶像代言的,不计成本都要消费。青少年粉丝形成了为自己“爱豆”买单天经地义的观点,为了支持自己“爱豆”代言的产品,某些青少年甚至陷入了借贷的深渊。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还处于未成形的阶段,过度盲目地消费极易使其形成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不利于他们正确经济观念的确立。
(二)粉丝文化的参与归属性特点容易使青少年形成理想主义的价值观
粉丝文化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情感归属性。偶像是青少年理想化的自己,借助于新媒体与偶像近距离交流,参与到偶像的构建中,“把偶像的生活与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事业,维护他们的利益,替没有拿到好角色的明星出头,与其他明星和粉丝展开口水战”[4]。青少年追星很大程度上是受现实环境的影响,想在偶像身上找到参与感和归属感,找到理想化的自己,从而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他们通过观看偶像演唱会、与偶像进行微博互动等方式来展现自身的参与归属感。某些“黑粉”的产生也是因为想在网络世界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他们把在现实生活中所受的委屈、痛苦映射在明星身上,把自身置于理想化的世界中来获得别人的关注。青少年想获得参与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想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但是把在追星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化思想带入现实生活中,会使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凡事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追求根本得不到的事物,不利于青少年树立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三)粉丝文化的商业娱乐性特点容易使青少年形成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粉丝文化本身就是娱乐商业的产物,具有显著的娱乐性质。粉丝文化的商业娱乐性特点在新媒体的推动下更加明显,一些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受其影响极易形成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从而弱化了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例如,商家利用网络、电视等平台大力宣传明星代言的产品和明星同款,以打折促销的方式引诱青少年为这些消费品买单。由于粉丝是一个群体,因此容易在青少年粉丝中形成一股攀比之风,“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受这种心理的影响,青少年就会被动地去消费。此外,某些明星参加的综艺节目为了提升收视率和迎合观众的趣味,只注重节目的娱乐性而忽视了节目的内涵,青少年在观看这类节目时只会注意到偶像的外表衣着,沉溺于游戏娱乐之中。这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节目会给青少年传递一种功利主义的思想,受此影响,部分青少年做事时就会把“好处”当作前提条件。
四、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解决对策
在泛娱乐化浪潮的推动和新媒体技术快速传播的背景下,粉丝文化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亚文化现象,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价值观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整顿粉丝文化,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粉丝文化,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偶像榜样教育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粉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并使其逐渐大众化。粉丝文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是粉丝群体的主体和互联网的原住民,在这两者的双重影响下极易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关注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对错误的思想观念要及时纠正。青少年追星并不是原罪,关键是要引导青少年理智追星,为此,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偶像榜样教育。榜样教育法能让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把偶像榜样从事的事业当作自己未来的事业,并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例如,可以邀请此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通过“云课堂”的方式给广大青少年讲述抗疫中的感人事迹,这样可以使青少年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重新定义偶像,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偶像,什么才是自己应该追的“星”。
(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构建“三位一体”教育
当今时代,青少年追星已经是一个潮流趋势。但是,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不成熟,对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在追星过程中极易受到粉丝文化的不良影响,从而扭曲其价值观。因此,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就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首先,社会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追星环境,传播正确的追星观念,加大对网络粉丝文化环境的监管力度,对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其次,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粉丝素养教育,创新与粉丝教育有关的课程,引导其正确理性对待粉丝之间的“骂战”,不在追星过程中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深渊;最后,家庭要为青少年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增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力度,关注子女的情感需求,引导其把追星当作自身的业余活动而不是主要活动。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教育范围针对性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还为青少年粉丝们提供了全新的追星平台,并促进了媒介粉丝文化的产生。青少年粉丝利用新媒体互相交流观点、分享“爱豆”的点点滴滴、为“爱豆”发声。然而,在粉丝为“爱豆”发声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陷入“粉丝骂战”的深渊中,引发网络言语失范问题。因此,要通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引导青少年文明交流、理性追星。首先,要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这要求相关娱乐企业、网络平台和明星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娱乐企业、网络平台要加大对自身的监管力度,不利用粉丝心理进行商品交易,关注青少年粉丝的需求;明星要注重利用个人影响力来发挥正面引导作用,勇于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为青少年树立好的榜样。其次,青少年在追星过程中由于缺乏法律底线思维,容易陷入诉讼风险中。因此,要加强法治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遵守追星规则。例如,可以通过邀请法律专家来介绍追星中所包含的法律知识,强化青少年的追星法律观念。最后,要加強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理性文明沟通,在网上理智地发言评论,进行交流,避免被不实信息迷惑。
(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粉丝文化氛围
环境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在影响,良好的环境能激发其前进的动力,而较差的环境则会误导其前进的方向。在新媒体时代下,粉丝文化环境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受此环境的长期影响,青少年极易形成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粉丝文化氛围,利用粉丝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首先,主流媒体要发挥导向作用,利用其舆论力量向广大青少年输送符合主流价值的观点。可以在节目中邀请有影响力且形象正面的偶像明星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有内涵的节目来减弱粉丝文化中的娱乐性过强特点。最后,有关娱乐文化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粉丝文化产业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因不良的粉丝文化所引起的不良行为。
五、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粉丝文化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的追星平台,也提升了青少年的追星体验,但随之而来的还有青少年思想观念被粉丝文化腐蚀这一不良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不仅会影响其成长轨道,也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因此,要正确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对青少年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从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追星观,使青少年真正理解偶像的定义。
参考文献:
[1] 陈彧.亚文化与创造力: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粉丝文化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104.
[2] 邓海建.“粉丝文化”要流量更要有底线[J].中国报业,2020(01):109.
[3]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3.
[4] 刘海龙.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04):27-36.
作者简介:吴春霞(1997—),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