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云就业”报道框架的分析

2020-09-10陈飞扬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摘要: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抗疫期间,互联网“云就业”成为稳住就业基本盘的有效途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各级媒体的报道。本文选取人民网、中青在线、中国大学生在线这3家主流网络媒体关于大学生“云就业”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总结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实践差异,从叙事主体与全景视野角度分析主流媒体对于大学生“云就业”新闻报道的框架,并对提升主流媒体相关民生政策报道水平提出建议。

关键词:云就业;主流网络媒体;叙事主体;新闻框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087-02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近年来,关于就业报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潘坤(2010)从定量的内容分析和定性的框架分析两个角度对《中国青年报》的就业报道做了全方位历时性的内容和框架分析,并分析报道框架产生的原因[1]。刘品初(2015)以《南方周末》2003—2014年间的就业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的数量、议题等入手建立对就业报道和就业问题的整体认识。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大部分相关领域研究采用传统纸媒为研究样本,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生态。且对于疫情影响下“云就业”的新业态报道研究涉及甚少,相关领域相对空白。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大学生“云就业”新闻报道框架中,选取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网,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中青在线,以及教育部主管的中国大学生在线这3家主流网络媒体作为研究样本,在受众主体上呈“全国人民—青年群体—大学生群体”三级结构,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呈现立体化的大学生“云就业”新闻图景。研究样本来源于3家网络媒体官网,以“云就业”及同义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剔除同一网站内重复投稿、处理缺失值、无效值等操作,人民网、中青在线、中国大学生在线符合检索条件的样本数分别为134篇、229篇以及1437篇。对调查抽样总体进行简单概率抽样,抽取人民网55篇、中青在线57篇、中国大学生在线58篇,样本数量为170篇。

本文采用框架分析对文章消息来源、报道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在编码过程中,设置消息来源、叙事主体、发展阶段类目。编码原则中统一将消息来源属于本报系的报道均标记为本报系,其余则标记为外报,来源于政府新闻网站则标记为政府,高等院校投稿标记为院校。考虑到报道中可能出现多个叙事主体,叙事主体判定中以该主体在整篇报道中的篇幅长度占比及引言者身份等指标进行人工筛选,报道发展阶段判定则根据“云就业”事态发展逻辑,将“工作部署”“前期计划”等词判定为前期,“现场”“正在进行”等判定为中期,“成果总结”“效果”等判定为后期。

三、研究结果

(一)消息来源内卷化倾向

人民网、中青在线、中国大学生在线3家主流媒体在关于大学生“云就业”的报道来源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人民网、中青在线更多来源于自家媒体内容生产,相較于中国大学生在线内容来源较窄,易产生内容路径依赖与内卷化问题。

“内卷化”一词原意是“转或卷起来”,最早被用于分析农业生产。有学者将这一概念引入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研究,意图是指出特定媒体机构出于内容生产的饱和度、对其他信息来源的审查复杂性带来的警惕等要素,而更加倾向于采用和分发传播本机构采集的信息,带来信息来源相对狭窄的可能风险[2]。人民网、中青在线等主流媒体更多地采用自家媒体内容,更易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在信息采集与审核上减少时间成本,更利于提升新闻的时效性。但同时新闻内容难以生动化、具象化,也容易带来信息传播局限。

(二)叙事主体多元化趋势

在大学生“云就业”相关报道中,人民网、中青在线、中国大学生在线3家主流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叙事主体较为多元。运用SPSS软件对不同媒体及其在新闻中采用的叙事主体进行独立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如下表)不同媒体在关于大学生“云就业”新闻报道中的叙事主体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主流网络媒体的叙事主体选择差异,可能与其职能定位、受众群体、媒体风格等多种因素相关。人民日报的职能定位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大学生“云就业”相关报道中,其主办的人民网是进行就业政策解读、向群众传递相关部门举措的门户,采用政府叙事主体更能凸显客观性与权威性。中国大学生在线因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信源上更多采用院校投稿,叙事主体也更大程度上采用院校视角。中青在线所采用的叙事视角结构更为均衡,且以就业者为叙事主体的“当事人视角”占据一定比例,在信息传递和情感共鸣上也更贴合以大学生为主的受众群体,契合中青在线面向青年群体的媒体定位。

(三)报道内容历时性突出

大学生“云就业”进程具有显著的阶段化特征,持续追踪报道,有利于展现事态发展的完整脉络,理顺发展逻辑。对发展阶段进行拟合卡方检验,结果显示:3家媒体在大学生“云就业”报道阶段上没有显著差别。这表明我国网络主流媒体在大学生“云就业”报道上历时性突出,注重持续跟踪报道,满足受众对于大学生“云就业”情况的长期持续关注,有利于揭示完整清晰的新闻图景。结果也显示后期报道残差值略高,体现了相较于前期部署以及现场情况报道,后期大学生“云就业”成果总结以及效果反馈等相关报道占比稍大,也符合就业等民生类专题报道过程中注重政策落实、成果反馈以及工作实效的逻辑特征。

四、报道策略与建议

(一)多渠道信源,建立联动体系

主流媒体在大学生“云就业”新闻报道过程中,可丰富新闻来源,减轻内容路径依赖倾向与单一信源潜在的内卷化风险,提升新闻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此外,在贴近大学生群体的新闻报道过程中,主流媒体可设置驻省、驻校分站,增强联动性,以提升深入挖掘及新闻采集效率,促进新闻内容具象化,增强媒体的影响力。在此次大学生“云就业”新闻报道中,中青在线本报系的报道来自中青校媒等驻校分站约有12.5%。驻校分站等形式在丰富信源、拉近传播距离角度发挥突出作用,但也对媒介素养与新闻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全景化视野下多角度叙事

大学生“云就业”等新闻报道涉及多主体发力,这要求新闻叙事不能够从单一视角出发,更应从政府、院校、大学生就业者、就业领域专家、企业等多角度综合性叙事。以就业者为叙事主体的新闻报道更易拉近受众距离,增强“拟在场感”。如中青在线的一篇报道内容中写道,“在甘肃省白银市的家中,马占川提前穿好特地准备的白衬衫,精神饱满地端坐在电脑屏幕前……”[3]更为贴合“云就业”者的心理,也更能再现新闻情境。多叙事主体全方位展示了大学生“云就业”的新闻图景,构建了沉浸式、立体化的全景视野,契合融媒体时代,用户作为一个重要的参与对象,参与到新闻叙事的生产过程中,使叙事空间的范围逐渐深入并扩大[4],多主体叙事声音逐渐增强的趋势,反映了主体意识强化下的用户需求。

(三)民生类专题持续性报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水平与就业质量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大学生“云就业”形式,是疫情防控形势下催生的新兴就业模式,其发展方式与开展效果亟须通过主流网络媒体实现有效传播,从而促进受众对于新就业形式的了解、接纳与应用。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合力,支持大学生“云就业”工作的开展。在此种情况下,对于大学生“云就业”等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社会影响性的民生类专题,更应注重持续性,根据事态发展逻辑下的“前期部署—中期介绍—后期总结”的发展脉络进行跟踪报道,在报道进程安排上保持连贯性与完整性,使受众知其全貌,形成“由浅入深”“由始及末”的系统化认识,从而实现回应群众关切,报道各级单位作为,形成全社会范围助力大学生“云就业”的传播效果。

五、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3家网络主流媒体对于大学生“云就业”的报道,从消息来源、叙事主体、报道内容发展阶段3个维度建立了对于网络主流媒体对大学生“云就业”相关报道新闻框架的初步认识。启发主流网络媒体同类专题报道的新闻报道框架中,应注重多元化消息来源的采集,叙事主体多样化应用以及事态完整发展阶段的均衡報道,构建全景视野,展现发展脉络清晰的新闻图景,提升报道水平,切实回应受众关切,服务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 潘珅.新闻框架理论视角下《中国青年报》就业报道的十年嬗变[D].西北大学,2010.

[2] 张毓强,张开扬.主流媒体内容生产:逻辑、空间及其内在张力——以新华通讯社防疫抗疫报道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6):43-50.

[3] 栗雅婷,宋瑞.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疫情下招聘走向云时代[EB/OL].中青在线, http:// news.cyol.com/content/2020-03/20/content_18525 787.htm,2020-03-20.

[4] 刘娣.融媒时代的新闻叙事范式——以“抖音”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2):240-241.

作者简介:陈飞扬(2000—),女,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