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公共突发事件的网络谣言传播和应对机制

2020-09-10邹玉瑛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应对机制

摘 要:新媒体时代,海量化、碎片化的信息以极快的速度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公共突发事件一旦产生,很快就会演变为舆情事件,引发广泛的讨论,其中还充斥着许多谣言。这些谣言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还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给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造成了阻碍。

关键词:公共突发事件;网絡谣言;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4-0058-02

随着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和人们参与网络舆论的情绪日益高涨,每个人都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从被动的受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内容提供者。良好的舆论环境不仅激发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尤其是面对公共突发事件时,利用公众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迫切需求,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趁虚而入”,肆意传播谣言,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危害。

一、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

随着公共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谣言,大多产生突然且数量众多,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传播,在互联网中迅速扩散,影响广泛。谣言一般与真相混杂在一起,致使信息过载、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工作者对信息真实性的控制更加困难。公共突发事件影响力大,受到广大公众的关注。公众在短时间内对有关信息的渴求,也降低了其对信息真伪的判断力,使得他们难以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选取有用的信息,错把谣言当真相,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分析公共突发事件谣言的传播特点尤为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一条谣言从诞生之初到成为广为传播的“真实事”,是经过了中间众多网友添油加醋的结果。由于网络传播的连通性、开放性,谣言的传播并不是垂直式进行的,而是网状式的传播,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赋予自己的理解。因此,谣言也可能产生于传播过程中。一则信息由编码者创造出来时有可能还不构成谣言,但由于解码者理解的偏差性,以讹传讹,扭曲了信息本来的面貌。

自2018年8月我国发现第一例非洲猪瘟病毒开始,关于猪瘟的谣言屡禁不止。“非洲猪瘟吃死人”“病死猪流入市场”“猪肉不能食用”等谣言在微信群、朋友圈、微博上反复传播,使得市民谈猪色变。一些自媒体为了骗取点击量、浏览量而选择散播低劣的谣言:2019年4月,有个别媒体微信公众号刊发“非洲猪瘟疫情可在人体潜伏15年”不实言论;2019年7月24日,自媒体“追光者Light Chaser ”发布一篇名为《警惕!非洲猪瘟席卷全球,这可能是一场有阴谋的“生物战”!》,称非洲猪瘟的爆发是转基因带来的后果。某些大众媒体为了流量也掉入了“标题党”的陷阱,例如,腾讯新闻在2019年8月13日发布题为《非洲猪瘟到底有多可怕?现在猪肉还能吃吗?医生说这样做最安全》的新闻,受众只看标题极易夸大猪瘟的危害性,违背了新闻的科普本义。

因此,一条谣言从产生到传播,可能经过普通网民、自媒体、大众媒体等多个传播主体。多主体的传播特点不仅快速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还使得谣言在公众面前“可信度”更高。

(二)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和传播手段的多媒体融合决定了谣言传播过程的复杂性,谣言来源广、传播渠道多、发酵迅速。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生产和繁殖成为普遍行为,但由于缺乏结构化的控制机制,谣言扩散等产生的问题引起社会重视。[1]群体中第一个扭曲真相的人容易成为引爆点,如果加上群主或信息活跃者的渲染,基于人际关系的认同,很容易被群成员随手转发扩散,形成传播网络。

由于网络传播的多极化和网状化,谣言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拥有多个传播级数和传播节点。在各个传播节点之中,意见领袖是关键节点,他们不仅仅是大众传播与其受众之间的信息中转站,更是作为信息与意见的源头,直接影响着网络中的信息走向和意见走向。官方组织和权威专家的话语所产生的影响远超过普通网民,微信群群主、微博“大V”、贴吧吧主等人的意见也能起到关键作用。然而,意见领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能快速扩散谣言,还可以成为辟谣的关键力量。

(三)传播结果的危害性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交换频繁,公共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变得愈发不可收拾,越来越难以控制。它不仅会造成民众恐慌,还会影响突发事件发生后期的线下救援、安抚、督查等工作的开展,而一次次辟谣的滞后性更是不利于社会稳定。[2]突发事件大多与民生有关,与之相关的新闻具有高关注度和点击率。为了蹭热度和追求卖点,一些谣言内容随意,媒体随意拼凑和造假,错误引导公众行为。例如,非洲猪瘟在中国爆发以来,一些媒体为了混淆视听,打着专家观点的旗号,实则扭曲、片面理解专家观点,披着科学的外衣胡乱科普,甚至还出现了老谣言经修改后反复传播的现象。基于与传播者的强人际关系及内心对于健康的担忧,大众的判断力下降,对谣言表示轻信。

二、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应对

由于突发事件的偶发性和公共性,事件发生后会形成短暂的“信息真空期”,若官方未及时发布权威可靠的信息,大量谣言将填满真空,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社会的不确定性,带来“次生危害”。[3]为了避免谣言先入为主,给公共突发事件的后期处理带来阻碍,有效应对谣言,降低其负面影响是很关键的。同时,要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从源头扼杀谣言。

(一)官方及时发布信息,减少谣言传播空间

大部分突发事件之所以产生谣言,是因为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存在瞒报、谎报现象,造成“信息真空”,大众对真相陷入猜忌和怀疑,急于获取相关信息。“当社会主流信息渠道机制功能弱化时,其他的信息渠道则会活跃。”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一旦大众从官方信息渠道无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则更容易相信其他渠道的信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提出“黄金4小时”的原则,指的是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2019年3月21日,江苏省盐城市发生“3·21”响水特别重大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事故发生后,党中央立刻做出重要指示。当日下午16:52,事故发生仅过去两个多小时,盐城广播电台就在客户端发布视频新闻《突发!盐城一化工园区内发生爆炸》,对相关情况进行准确报道。盐城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在当日滚动直播相关新闻,连续发布最新救援情况进展;盐城市政府在3月22日上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对相关情况进行通报。如若不是官方及时发布信息,不瞒报、谎报,恐怕还会产生许多谣言,造成民众恐慌,甚至拖延救援过程,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健全辟谣机制,加强舆论监督

辟谣机制主要分为形式和渠道两部分。“谣言止于公开”,辟谣最好的形式就是公开真相,用事实回击谣言。新媒体时代,谣言的形式多样,图片、文字、视频、语音等结合,给大众造成了冲击。因此,辟谣的形式也不应拘泥于一种,多媒体融合、多平台发布,辟谣的成功率更高,不至于多次辟谣而成效甚微。拓展辟谣渠道,发挥多主体的作用:发挥政府舆情监测作用,加大对谣言的监控力度,一旦发现马上应对;利用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强、可信度高等优点,及时发布辟谣新闻,并呼吁大众转发。传统媒体也应发挥议程设置功能,针对谣言设置议题,将人们的目光从谣言处吸引过来,对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辟谣报道,引导舆论向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4]重视微博“大V”、关注数多的公众号、B站up主等意见领袖的正面作用,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增强辟谣效果。

另外,媒体也应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鉴于一些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员遇到大型事故会习惯性瞒报,媒体应该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政府及时提出质询,解答民众疑问,并且对官方的情况通报进行现场核实,而不只是做政府的“传声筒”。唯有如此,才能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在面对谣言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三)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促进舆论理性表达

大多数谣言都以马赛克处理过的朋友圈截图、聊天记录或者PS处理过的图片形式出现,不仅最初来源无法追溯,真实性更加经不起推敲。然而,许多公众往往缺乏信息鉴别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再基于对人际关系的信任,盲目相信熟人在朋友圈或微信群转发的谣言。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使得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但被赋权的受众还不具备足够的媒介素养,尤其是位于群體中的个体,很容易跟风参与谣言的传播。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群体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因此,群体中的公众面对谣言往往表现出轻信性和易感性。

公众缺乏媒介素养不仅表现在无法分辨和筛选信息,还体现在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上,特征为煽动性强、情绪化传播,且话语呈现极端化、暴力化倾向,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造谣容易辟谣难”。一些谣言经过网络技术处理,以警方通报、政府文件的形式出现,一些民众很容易轻信。因此,要提高我国普遍网民的知识水平,增强公众信息甄别能力;普及谣言识别平台和不实消息举报平台的使用,使公众在面对专业性较强的信息时能及时求证;加强抵制谣言的宣传教育,使公众意识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是合格网民的基本准则。在未来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还可以开展有关的媒介素养课程,培养公民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鉴别能力。

三、结语

自媒体时代“众声喧哗”,谣言泛滥已成为网络治理的重要问题。然而,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决定了谣言应对工作的困难。政府要加强舆情监测,完善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在政务平台第一时间发声,并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解答公众疑问。主流媒体应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配合政府进行辟谣。自媒体平台要加强自身监管,不为追求流量而肆意传播谣言。公众要提高媒介素养,借助微信、微博的辟谣平台来识别信息真伪,不做谣言的帮凶。只有发挥社会各个主体的合力,才能有效解决谣言的产生和扩散带来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强,马志浩.网络谣言的传播效果与社会阶层差异——以网络食品谣言为分析对象[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9(7):28-41.

[2] 王杏.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9(4):55.

[3] 杜梦平.新媒体环境下危机管理中的谣言应对[J].新闻研究导刊,2017(9):98.

[4] 胡婷婷.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J].现代情报,2015(10):23-26.

作者简介:邹玉瑛(2000—),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应对机制
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现象的深入分析与有效应对之探索
构建政府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欧盟“双反”问题及其法律性对策研究
构建普通高中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分析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应对机制探析
新旅游法实施对旅游企业的影响研究
卫生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