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2015-07-06缪昌华
缪昌华
[摘 要] 近年全球范围内先后出现非典型肺炎、大流行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突发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面对各种突发传染病,应当建立何种应对机制并不断完善,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对英美等国应对突发传染病的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卫生企业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的思路。
[关键词] 卫生企业;突发传染病;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5)03-098-03
突发传染病是指突然发生、迅速传播、大范围传染、造成严重后果的疾病。突发传染病由于其病原体各种储存宿主的存在,可以随着宿主的迁移而传播,传播途径不易控制,因而极可能在跨区域、跨国界的范围内爆发,往往会造成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全球性的危机。例如2003年爆发的“非典”是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一场传染病危机,截止2009年12月底,中国内地有124,764例确诊病例,其中744例死亡;全球至少有18,449人死亡[1]。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地区之一,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人群集中生活的城市本身也隐藏着极大的风险,突发传染病发生的危险系数明显增高。目前全球新发现的30余种传染病已有半数在我国发现,因此建立一种完善、有效的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是国家的责任,也是对每一家卫生企业提高整体能力要求。
1 卫生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责任和义务
1.1 卫生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社会责任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的人口流动,使得传染病传播更易实现,疾病的防控面临着新的挑战,卫生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呈现出特定时期的特殊性。一方面,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爆发时,在预防、治疗需要及公众恐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某些药品的需求量陡增;另一方面,由于突发传染病的难以预测,导致所需药品种类和数量的不确定性。因此,卫生企业更需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加快有效药品和疫苗的研发,保证生产和供应,以全力满足防控疾病的需求。譬如专利药品达菲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抗流感药品,自禽流感爆发以来,为保障供应,罗氏公司已从1999年达菲上市时2000万剂产能提高至2006年的4亿剂,并将其视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2]。
1.2 卫生企业在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中地位和作用
突发传染病属于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迫切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和卫生企业协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可能阻止疾病的传播,控制疫情规模,减少人员伤亡。其中提供安全有效的抗击传染病疫情的药物尤其重要,也是卫生企业的共同职责。在2009年应对大流行甲型H1N1流感过程中,我国相关卫生企业率先研发并生产出疫苗,为全面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关键手段。据WHO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各类传染病,由各种传染病造成的损失每年已经高达4万亿美元。我国使用疫苗预防的费用与相应疾病治疗费用的比率为1:15,即投入1元用于疫苗接种可为国家节约医疗资源14元[3]。由此可见,合理有效地使用疫苗不仅是防控突发传染病的有效武器,也是控制医疗卫生费用增长、提高大众健康水平、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国外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机制
2.1 英国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机制
英国建立公共卫生监测防范网络,由中央和地方两大部分组成,中央机构包括英国卫生部下设的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疫情的分析判断、制定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的计划,全面组织、协调、完成防疫行动的指挥任务等;地方卫生部门主要负责疫情的发现、报告、跟踪和诊断治疗,其中流动医疗救护局负责突发事件现场的发病评估、预警、鉴定、管理和协调NHS各项活动,紧急事件局负责向事发地派遣卫生专家和流动医疗组。事实表明,英国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精髓在于危机预防、准备及快速反应。完善的监控网络使得危机发生时,地方与中央的信息能够最快速地传递,以有效地控制危机扩大,再由地方机构对此卫生事件进行解决,恢复危机前的正常状态。
2.2 美国应对突发性传染病机制
当前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管理能力在全球首屈一指,由国家、州、地方三级公共卫生部门高效协调,始终把握“首先阻止传染病蔓延,再着手找出病因”的原则,从而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网络。当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美国中央部门会首先对其进行相关评估,随后根据授权内容颁布和实施相关传染病防治条例和规定,多部门分工协作,来执行传染病防治条例。美国公共卫生体系自上而下包括:联邦CDC的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地区的医院应急准备系统、地方的医疗应急系统3个子系统[4]。CDC是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系统的核心和协调中心,负责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制定疾病控制和预防战略。美国地方卫生当局会向CDC报告各种疾病信息,形成从地方到州再到国家卫生当局的信息传递链,CDC也会采取大量的监控措施,以保证能够连续追踪新发疾病。据统计,国家、各州及地方政府共有上百个用于卫生监督的信息系统[5]。在应对机制其他方面,美国实行卫生系统中的跨部门协作,并与国际卫生系统进行不间断的互动,形成动态快速反应,使得新发疾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3 我国与国外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的比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突发传染病的防控体系建设,目前已建立了国家疾病防控的体制与机制。但与国外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相比,我国的应对机制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反应不灵敏。我国卫生系统虽然建设有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但对于疾病的监测却没有形成反应及时、运转协调的完整体系。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突发传染病监测报告及追踪调查等机制,并准确、如实地收集疫情和临床诊断等数据,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加强与国际卫生系统的互动,保证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从而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2)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国内往往对传染病没有进行充分、系统的相关评估,就下达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的政府指标。由于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国人口密集度和流动性的上升,在没有科学评估条件下,下达硬性指标会导致疫情的漏报、瞒报,从而无法真实反映客观情况,严重影响了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因此在发生疫情后无法做到及时、有效控制应对。(3)临时组建的应急指挥系统存在缺陷。2003年SARS控制与应急处理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一项便是临时应急指挥系统的缺陷。由于临时组建,缺乏对危机处理的有效预案,工作中出现顾此失彼的漏洞现象,并且在危机过后没有形成延续性,不能将危机处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有效保留,在下次危机发生时无法提升应急指挥的有效性。因此,要想跻身于发达国家突发传染病管理的先进行列,必须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改进,逐步发展成科学、完善的应对体系,以降低突发传染病的危机比率。
4 卫生企业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传染病机制的主要措施
4.1 主动参与国家防控体系
卫生企业是国家防控突发传染病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主动参与国家防控突发传染病的各项工作,并在其中积极发挥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要配合地方疾控中心对各类传染病进行信息收集、分析;若发现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进行报告;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卫生企业应当及时生产、供应防治传染病的药品和疫苗。
4.2 加强疫情预警机制
卫生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与各省、市及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协作关系,对各地的流行性传染病发病情况等信息进行动态分析和全程监测。收集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数据资料,以加强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时的反应速度;加强快速诊断,做好突发传染病流行现状监测及趋势分析,有效引导药物和疫苗研发和生产。从国家层面上讲,要逐步建立全国性的传染病监控体系和信息发布平台,使卫生企业及时了解疫情,有针对性地生产和储备必要的预防和治疗用药物,以保证在突发传染病降临时做到有备无患。
4.3 提高药物、疫苗研发实力
当前国内卫生企业对创新药物研发普遍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开发的药品也偏向于非专利的仿制药物,无法跻身于制药发达国家之列。而对突发传染病做出快速反应,以及有效控制新发疾病的爆发,药物、疫苗的研发实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为创新药物的成功研发打下坚实基础。鉴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需投入资金用于基础研究,企业投入应用及开发研究的经费,共同加强重大、新发传染病药物、疫苗的研发。卫生企业还应推进生产技术的开发,加快实现现有药物、疫苗品种的升级换代。例如MMRV四联疫苗(麻腮风水痘联合减毒活疫苗)相对传统的单价疫苗来说优势更加明显,可以减少接种的次数而得到四种疾病的免疫,并且相应降低了接种时带来的风险。
4.4 健全药物、疫苗储备体系
完善储备制度,加强储备管理。卫生企业应当与国家疾控部门联手,评估药物及疫苗的产能,并保证常规生产系统的完整性,确保在应急状态下能够迅速有效供应。有关部门必须不间断地监测各类突发疾病,并界定其传染性,确定发生的人群,以保证药品生产企业能够短时间内供应足够的药物。定期对药品生产企业进行相关法规的评估,确保其规范生产,生产过程可控,各项程序符合相关规定,产品的质量能够保障。为防止流行性疾病大爆发,必须考虑药物和疫苗的最低产量,全国统筹规划,制定相关的生产和储备计划。
4.5 完善应急保障能力
在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下,设立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指挥部,统一部署、落实相关工作。如制定针对高风险传染病的药物、疫苗应急研发、生产预案;加快开发针对疫情的特效药品,调整生产计划,保证急需产品的生产;加强应急供应、调运、接种配套能力建设等。
4.6 形成科学评价机制
开展预防和控制突发传染病的策略研究,包括做好整个过程的资料积累、数据分析、事后评价等工作。评价结果应用于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管理实践,要从预防体系着手,能够快速识别突发传染病的危险因素,准确进行预测,迅速组织相关药物、疫苗的研发、生产和供应。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通过这一循环体系,在工作中不断积累沉淀,形成全面、巨大的“数据库”,做到科学管理、客观评估,从而全面提升卫生企业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卫生企业对于突发传染病属性的掌握、有效药物的研发、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作为人民健康卫士的责任担当,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卫生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完善应对突发传染病的体制机制,从而更好地诠释“关爱生命,呵护健康”的宗旨,充分发挥在预防和控制突发传染病事件中的中坚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桂维民.应急百例警示录(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318-319.
[2] 蒋蓉,邵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制药企业的社会责任[J].中国药业,2010,19(2):1-2.
[3] 马兴元.疫苗工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23.
[4] 清华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SARS危机应急课题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美国与中国的案例[J].世界知识,2003(10):8-15.
[5] 黄伟灿,吕世伟,李堂林.试论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构建[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3,19(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