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过渡语 催生初中数学素养

2020-09-10王杏玉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初中数学

摘 要:一般来说,一节课都会被分成不同的环节,环节之间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学生往往在不同的环节解决不同的问题,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拓展.如果能在环节之间,巧设过渡的语言,就能让学生的思维自然地不断地漫溯,也能让多方面的认知组合成有机的整体.换言之,因为过渡语的使用,会使课堂成为一幅完整的画.本文就如何让过渡语发挥它的最大作用,从实践的层面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素养;设过渡语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0)14-0006-02

收稿日期:2020-02-15

作者简介:王杏玉(1983.12-),女,江苏省海门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一、在生活情境中创设过渡语,催生想象思维

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对数学而言,想象力显得特别重要,它能让学生将抽象的认知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认知与生活之间需要一定的过渡语,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情境切换.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为例.教师将过渡语的设置分为两步,首先教师表达本节课要涉及的认知,即,要能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找出具体问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进而分析出两者之间的关联.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的过程中,要体味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第二步,教师要将生活情境展示在学生面前,并把问题也展示出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激发想象.教师的过渡语为,你喜欢看书吗,喜欢看有关数学上的书吗;学校到了一批新书,有人愿意去整理吗.明显地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参与的热情吸引到题目中来.教师问有愿意参加图书整理的学生举一下手,明显地过渡语渐渐与学生的情感融为一起.教师接着说,那我们一起来算一算需要多少学生参加,能算出来的学生会优先考虑.教师说,利用周末的时间,由一个学生做累计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学生在周末先做4小时,再增加2个学生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才能完成图书整理,假设这些学生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学生进来?可以清晰地看出来,由于教师巧妙的过渡语,学生渐渐地进入一元一次方程具体运用的场景,他们将抽象的认知依附到具体的生活中,而且是他们跃跃欲试的生活中.由于过渡语刺激了他们参与生活的欲望,也激发他们解题的欲望.想象思维随即也发生,学生先想象这样的场景,即,安排x人完成工作,然后他们置身在环境中,轻而易举地列出式子.过渡语与生活对接有了一丝灵动.

二、在动手操作中创设过渡语,培植动手能力

对初中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因为数学里有满满的概念、公式、方程等,但数学又是一门与实际操作有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将数学的讲解与学生的操作结合起来,给学生以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思考,也在体验中提升能力.目前的数学课堂学生最多的体验就是做题,在反复做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没有真实的体验,学生的认知难以转化为能力.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没能得到发展,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在思维上还是会卡壳.因此将操作与数学教学连接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了,但要让学生在心理上靠近、在行动上参与,在具体的环节中,教师同样需要恰当的过渡语.以一道有关三角形的折叠问题为例,浅析过渡语与操作的联姻.题目为:在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CB=90°,AC=2,BC=4,点D在边AB上,以CD为折痕将△CBD折叠得到△CPD,CP与边AB交于点E,若△DEP为直角三角形,则BD的长是多少?首先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要有一个大致的认知,即,这种类型的题目到底考查哪些方面的知识与定理,要运用到什么样的数学思想,通常会作哪些辅助线.教师这样设定过渡语:你们会喜欢这样的题目吗?学生摇头.教师问为什么,学生说一看就头疼,非常地抽象,根本想不出什么结果.教师说,我们不想烦恼,想点快乐的事;大家拿一张纸片出来,我们来折叠东西.教师问,你们会折叠什么;学生说,会折叠纸船、飞机等.教师说,会折叠的学生,这样的题目就是送分题.明显地看出来,教师的过渡语,将学生的为难心理做了化解,用他们擅长的折叠爱好进行强化.教师说,我们就来按照题目的要求来叠一叠,来发现叠纸的乐趣.教师问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去叠纸吗?使用过渡语,教师将题目转化到学生的动手能力上.

但学生发现折叠却会出现两种情况.教师说,大家再拿出一张纸将两者情况都叠出来.可以看出来,操作中过渡语,是顺着学生操作发展而变化的,过渡的.最后,教师问,能不能将叠好的图形,在纸上画出来.可见,操作中的过渡语,一步步地向问题的内核拓展,也一步步地让学生变得自信.

三、在认知对比中创设过渡语,提升分析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跟他们的熟悉的认知比较接近的时候,他们自觉接纳认知的程度就比较高,换言之,学生在熟悉的认知里更愿意主动去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将认知进行对比,以让他们的思维更充分地发挥,尤其是分析能力,分析总是在一定的对比中发生.类比中的过渡语,能让学生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进而发现新的认知.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问题为例,教师是这样设置过渡语的.首先,教师说,大家还记得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学生一下子就在纸上画起来,很快他们就能说出,平行与相交这两种关系.过渡语让学生的视线走入数学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上.接着教师在对比中继续设置过渡语:大家记得这首诗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想一想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将这幅画面画成一幅几何图形.起初的过渡语,教师通过直线与直线的关系进行类比,以让学生进入设定的话题;接着的过渡语,将语文与数学学科进行跨界对比,以让学生将旧的认知进行转移.这首诗是旧的认知,学生早就学过;用几何的图形展示,就是新的认知.最后,教师又设置这样的过渡语,给你们一双想象的翅膀,猜一猜直线与圆还有哪些关系.明显地,对比中,过渡语一步步地靠近新知.

总之,过渡语就是教师通过简洁的语言将数学问题简易化,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新的学习情境.换言之,过渡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思维尽快地发生,进而达到生成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池英.体验言语运用之美 激发学生从模仿走向自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5):40-41+57.

[2]张娟萍.初中数学课堂过渡性言语的设计内容[J].中学数学杂志,2010(10):1-4.

[責任编辑:李 璟]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