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龙文化对比与文化误读
2020-09-10戴萌
戴萌
【摘要】 中国龙与西方龙在具象、内涵、起源、发展史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差异,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同时,立足汉语语言文化传播的角度,从国际中文教育的实践出发,为文化词汇的教学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龙;西方龙;文化对比;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9-0090-02
一、龙在中西方文化中的观照
(一)中西民俗中的龙
吉成名(2007)曾统计,在中国,一年中几乎月月都有与龙相关的节日,并且集宗教性、生产性和娱乐性为一身,体现着强烈的民俗文化。以龙抬头为例,陕西《府谷县志》中记载:“二月初二日,俗名开庙门,龙神庙封羊以祭”。以白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习俗。“崇龙”主题的民俗文化在中国是十分普遍的。
反观西方,他们并没有多少与龙相关的节日,有也大多是以“屠龙”为主题的。以德国菲尔特城的“刺龙表演”为例,“表演开始出场的是一条长18米、宽4米、高3.5米的巨龙,这个庞然大物张开翅膀,鼻孔里喷射火焰和灰尘,行为举止如同妖怪般令人毛骨悚然。突然,白衣骑士乌多手持长矛,大胆地冲上去,勇猛地刺杀,毫不畏惧。”西方人对于龙的厌恶可见一斑。
(二)中西绘画中的龙
在中国绘画史中,龙几乎是每个名画家的必选题材。以张僧繇为例,他画龙技艺高超,造型生动,尤其注重对关键部位眼睛的刻画,以此体现传神,“画龙点睛”的故事就由此而来。艺术史上公认最早的龙画是出自汉墓的《人物龙凤图》,表现了龙凤引导墓主人得道升天的场景,表现了古人心目中龙与人为善、沟通三界、载人飞天的神兽形象。
西方则倾向于表现龙与人之间的不和谐,一方面要表现其对人的威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人战胜了这种威胁来反衬人类力量的伟大。《圣乔治与龙》是西方绘画史上古老但至今流行的龙画题材,画中讲述了圣乔治杀死恶龙的故事:圣乔治是一个骑士,在途经城堡的时候救下了被作为祭品贡献给恶龙的公主,在激烈搏斗之后,恶龙被杀死,骑士获胜了,成了人民的英雄。类似的故事是西方龙画题材的主流。
(三)不同具象下的中西龙
1.中国龙的具象
雖然有许多学者质疑龙存在的真实性,但是古籍中确有很多对其形态的详细描述。《尔雅翼·释龙》中的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口旁有须冉,颌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能腾云行水,护佑一方”。《尔雅翼·释鱼》和《本草纲目》中也有类似记载。
2.西方龙的具象
英语中的“Dragon”起源于希腊语中的“drakon”(蟒蛇),与拉丁语中的“draoonis”相似,表“巨大的蛇”,因而“dragon”本义就是蟒蛇,巨蛇。通过搜索“Dragon”一词在西方各权威词典中的定义,可提炼出它的具体形态应为:巨大的蛇或蜥蜴,长着蝙蝠的翅膀,狮子的爪,鳄鱼的头,身披鳞片,有带刺的尾巴,会喷火。
二、中西龙文化的形成
(一)中国龙文化的形成
关于中国龙的诞生,一直众说纷纭。闻一多先生认为龙是人们创造出来的,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虚拟生物,这一说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实际上,史前时期见之于龙之形体的实物也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出土于河南濮阳仰韶文化墓葬的“中华第一龙”。它的形象比较简单,身体弯曲、尾巴较长,也有明显的利爪,和鳄鱼有点儿像。有考古学家认为最开始的“龙”应该指的是鳄鱼,甚至可能就是扬子鳄。因为扬子鳄出水时往往会下雨,所以人们就觉得扬子鳄能控制天气,这就确立了龙的基本功能。后来随着部落兼并和融合,龙的形象逐渐变得复杂起来,最为强大的蛇图腾部族以自身图腾为基础,融合了其他部族的图腾,创造出这个并不真实存在的、十全十美的生物进行崇拜。再后来封建帝王为显示自己的身份尊贵,竭力把自己和龙联系起来,《史记·高祖纪》中记载刘邦出生的时候有蛟龙附在他身上,于是从汉代起君王就开始以“真龙天子”自居,唐代以后,随着封建王朝愈加专制,龙逐渐被皇室所独享,成为专权、霸道的代名词。
(二)西方龙文化的形成
西方的龙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正面的形象。希腊文明的龙是贪婪的霸占者、抢夺者、看守者,它霸占、看守着宝藏。在伊阿宋和美狄亚的故事中,金羊毛是稀世珍宝,许多君王和英雄都想得到它,但它却被一条火龙昼夜不眠地看守着。因为龙总是与宝藏联系在一起,杀死它的人还能被人们推举为英雄,所以中世纪的很多骑士不仅希望能为自己的心上人奉献生命,还梦想着能亲手斩杀恶龙,成就英雄梦。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文明扎根并极大控制着西方文化,其经典著作《圣经》中提到“龙”二十余次,将“龙”的形象进一步演变为“恶”“诱惑”“罪恶”之龙。
三、中西龙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龙文化的内涵
第一,祥瑞神兽。中国人从远古时期就坚信龙是一种具有神奇力量的动物,它能腾云驾雾,行云布雨,为人们消除灾难,带来和平。第二,贤才的代表,《论语》中有孔子见老子,称赞其为龙,老子则把孔子称为凤的记载,我们也有人中龙凤、望子成龙这样的成语,都是用龙来比拟道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第三,封建王权的象征。龙与帝王的联系传承各朝各代,唐代统治者对龙的占有达到顶峰,龙变成皇权的独有事物,如皇帝的衣服称为“龙袍”,皇帝的椅子称为“龙椅”。统治者通过对龙的垄断,树立起了唯我独尊的形象。第四,民族精神的图腾。图腾既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也表达了人们对图腾之象的亲近,还有学者认为,以动物组合之“龙”作为图腾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兼容性和包容性,以及对于实现多样性和谐的身体力行的实践。
(二)西方龙文化的内涵
龙在西方作为正义的反面,它包含的文化内涵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以下三点:由圣经板上钉钉的“异端与邪恶”;由神话和童话故事定调的守护宝藏的怪兽;以及会喷火,带来灾难与死亡,即人类的敌人。
四、中西龙文化内涵差异原因的探寻
(一)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
地理因素对于中西龙文化差异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地理因素使得西方为海洋文明,而我国为陆地文明。中国作为农耕民族,距离海洋较远,水汽不足,对降雨有着十分大的需求。西方文明有一部分起源于巴尔干半岛的地中海北岸,那里土地贫瘠,人们只能依靠海洋,丰富的水域常常威胁着人们的生存。
据生物学家考证,早期沿海常常出现凶猛的鳄鱼、蜥蜴和其他巨大的海陆两栖动物,先民对他们十分恐惧,长期的恐惧导致了厌恶,想要把他们驱逐出人类社会,所以对龙的妖化本质上是海洋文明对龙的否定。
(二)个人英雄主义与皇权至上
海洋文明催生了冒险精神,龙既然威胁到了人类群体的安全,那就要塑造一个英勇无比的勇士,作为人类的代表和恶龙斗争,并取得胜利,因此,西方龙文化中人与龙战斗,并战而胜之,是一贯的主题;在中国,由于统治者早早地就把自己与龙关联起来,加之封建王权的不断集中,神化龙也就是神化自己,因而龙在中国是至高无上的,人们都要祈求它的护佑。
(三)民族性格的差异
西方的民族性格积极激进,要通过屠杀恶龙来展示个人的声名,在这种情况下,龙越邪恶、越难被打败越好;中国人则趋向于温柔敦厚,希望生活越平和、越安稳越好。从比德说的角度来看,龙的龙须取自羊须,这也是人们希望龙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的表现。
(四)宗教的影响
在中国,由于统治者很早就将龙与自身捆绑在了一起,所以儒释道三教都极力堆砌龙的好形象。西方龙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西方龙邪恶的形象就被基督教固定且不断放大,最后成为魔鬼在人世间的化身。
综上,中西龙文化具有不同的起源、内涵和具体表现,在对方文化中存在词汇却未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特别是在对外汉语课堂上,都要注意到文化词汇的内涵差异,并注意相关的词语、成语及故事教学,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准确、恰当地进行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7:25.
[2]府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府谷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721.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罗愿.尔雅翼[M].吉林:吉林出版社,2015.
[5]郭璞.山海经[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赵启光.天下之龙中西方龙的比较研究[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7]匡延.文化學视野下中西美术中龙形象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8]刘振宁.宗教学视野下中西方龙文化的对比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5.
[9]王巳龙.藏汉“龙”文学形象比较研究[D].西藏大学,2017.
[10]李慧敏.从中西龙文化差异看跨文化交际[J].青海社会科学,2011.
[11]刘蔚华.龙文化根源的考古探索[J].中州学刊,2000.
[12]贾未舟.龙与God,文化误读的典例及比较分析——兼议文化交流中核心概念的翻译问题[J].兰州学刊,2008.
[13]常智奇.图腾意识、直观形象与归家情怀——中国文化精神原型初论[J].文化争鸣,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