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020-08-19陈金玲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素养培养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陈金玲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结合学生的需求而灵活转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目的。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利于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然后总结了素养培养的若干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语文;素养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再只局限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是要强化其语文综合素养,实现其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素养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这些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很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包含诸多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例如常见字词的拼音、使用,基本的语法及写作的技巧等,都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一定的语言积累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而文字则是语言的一种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文笔优美的文章和诗词,在学习中学生就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在课外,学生也可以广泛阅读,积累优美的字词和句子。这样可以有效改善以往写作时无从下笔的情况,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正确的方法习惯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于综合素养的提高非常重要,故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例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同桌之间合作学习,或在阅读、写作等环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多动笔、多思考的好习惯。这是因为学习不只是获取理论知识的过程。

二、语文教学中不利于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缺乏全面性和层次性

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可能设计好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全面性和逻辑性有所欠缺,只是把知识点堆积起来逐个讲解。这样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讲解教材文章时,部分教师只围绕此篇文章展开,不去涉及课外知识,甚至与别的课文也几乎没有联系。这样的教学是不够全面的,会使学生仿佛陷入知识的“孤岛”,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很不利的,在学习课文时也很难发挥其想象力。这样,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就会显得孤立,一旦脱离了文章的整体环境后,学生在阅读时就无从下手。

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时,部分教师只关注平均水平及以上的学生的需求,这种教学是缺乏层次性的。特别是对语文成绩一般或者对语文兴趣不高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他们丧失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因为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二)教学不够形象化和生活化

在教学时,教师会把生字词和文章修辞手法、思想感情、内涵主旨等知识点的讲解作为重点。在生字词教学中,教师更习惯于讲解其书写和读音,而不是字形、字义的相互联系以及字词的具体应用情境;在讲解修辞手法时则侧重于讲解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优点,而不是讲解修辞手法如何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是不相符的。

在讲解课文时,很多教师也会通过构建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对于一些和生活联系不紧密的课文,教师并未对其進行转化,故而导致学生产生疏离之感,实际教学效果比较一般。例如,在《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教师会把电影片段作为素材给学生播放,期望学生感受壮士们的无畏气概。场景的烘托自然能激发学生的敬畏之心,但学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如,在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后,自己是否愿意花费时间主动给他们做顿饭。学生回想起做饭的劳累之感,就会明白牺牲自己是很难做出的一个决定。进而引申到狼牙山五壮士为了祖国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伟大的精神比起牺牲时间、体力来说,显然是更加值得我们尊敬的。学生对此感同身受,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对“听”能力的培养

优秀的倾听能力,不仅代表学生有良好的习惯,更代表学生有较高的语文素养。说话者能感受聆听者的尊重,同时聆听者能更好地接收和整合信息,这些都是学习语文应该掌握的能力。因此,培养“听”的习惯应该放在素养培养的首位。

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一再强调要“认真听讲”,但认真听讲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应该将这项要求具体化,例如:在课堂上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及同学的发言并认真思考;在别人说话时要有耐心,不能随意打断或者插话,即使有意见要表达,也应该等别人说话结束后再表达;对于别人的想法和意见,应该给予尊重和选择性接收。

(二)对“说”能力的培养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口语交际,在学习和生活中,口语交际随处可见。无论是正式的演讲,还是日常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开口说话的兴趣,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例如,在《意见不同怎么办》这节课上,教师就可以“是否要禁止燃放鞭炮”为主题,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站在角色的角度上去辩论。扮演普通市民的学生认为不让燃放鞭炮就没有“年味儿”了,所以应适当放宽;扮演环保局工作人员的学生则坚决反对燃放鞭炮,因为鞭炮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燃放鞭炮留下的纸屑也很难清理;扮演眼科医生的学生也反对放鞭炮,认为其危险性太高,容易发生炸伤事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兴趣高涨,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而且提高了自己说话的逻辑性。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和鼓励,给学生表达观点的自信心。

(三)对“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定量的阅读有助于培养语感、积累写作素材。一些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在中高年级进行,实际上,阅读教学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加强阅读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字词的含义以及应用方法。教师平时布置的课下阅读任务完成后,可以选择若干名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想。例如,把摘抄的好词好句写在黑板上供其他学生学习欣赏,这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无形的引导和鼓励,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从文章标题入手,例如《我变成了一棵树》这个标题就使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这个题目也是对文章内容的大致总结,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第二步是文章诵读,在通过诵读去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经过一定量的阅读,其理解能力会有大幅提高;第三步是总结摘抄,学生可以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摘抄在笔记本上,或者在文章上批注自己觉得写得好的段落,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注释。只有带着思考的阅读,才能称为有效的阅读。

(四)对“写”能力的培养

优秀的写作能力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它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一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作,例如,模仿《找春天》去写一写《找秋天》;模仿《爬天都峰》写一写《爬泰山》。有了课文作为样本,可以大大降低写作难度,学生基本都能完成写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收集写作素材,例如,每天写日记,把遇到的事情、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在节假日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并写一下自己对活动的思考。增加学生的生活经历,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有更加丰富的写作材料。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主动性,注重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实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熊宁宁.夯实基础 螺旋式发展——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分析[J].小学语文,2017(01).

[2]廖玲.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6(18).

[3]葛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以及语文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S2).

猜你喜欢

素养培养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注重情境直观探寻规律本质
浅谈幼儿期语言素养的培养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