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忘我的投入 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

2020-07-23孟凡刚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大饼长方形正方形

孟凡刚

作家用心去写作,能够写出好文章;画家用心去创作,能画出好作品;歌手用心去歌唱,就会打动每一位听众的心。数学课堂教师和学生忘我的投入,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其主要教学目标是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课堂上,我首先从“分数的产生”入手,也就是从“平均分”入手,师生共同参与平均分具体的物品。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两个同学,每人分到2个苹果,拿着苹果高高兴兴的回到了座位。

2.把2个梨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两个同学,每人分到1个梨,拿着梨也高高兴兴的回到了座位。

3.老师出示一张大饼,把1张大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怎么分?

全体同学都积极发言,选两个同学到讲台前,和老师一起参与如何分大饼。学生说分大饼的方法,老师现场用刀切饼,在切饼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怎么才能平均分。“每人分到半张饼,用更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到底是多少张饼?”“0.5张饼”“二分之一张饼”……由学生回答的问题,引进了分数的认识。

“半张饼”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二分之一张饼”则是这一生活经验数学化的结果。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学生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构起认知的桥梁。

紧接着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二分之一: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到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把一个梨平均分给两个同学,每人分到这个梨的二分之一;黑板的二分之一;窗户的二分之一;全班同学的二分之一;把老师分成二分之一……学生笑了。但教师要引导学生,生活中“二分之一”一定要合情合理。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找出来这么多生活中的二分之一,现在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这张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看谁的折法好,方法多。”

学生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生1:老师,我可以横着对折。

生2:老师,我可以竖着对折。

生3:老师,我可以斜着折(沿着长方形的对角线折)。

“老师,我还有一种折法、还有、还有……”。我课前预设的也只有这三种折法,怎么可能还有别的方法?可这名同学声音特别大,好想告诉老师:你必须让我说,眼睛里也充满着渴望……这可是一节公开课啊,所有的听课老师的目光也投向了这位同学。“好吧,那你说一说还可以怎么折?”“老师,这样折……”我看明白了,他先把长方形对角的两个顶点重合,再对折,这样就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完全一样的两个直角梯形。我又给全班同学仔仔细细的演示了一遍。“同学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可真了不起,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说句心里话,这种折法我真的没有想到。由于这名同学发现了新大陆,学生的探究又掀起了高潮,最后发现:经过长方形中心点的任何一条折痕,都可以把长方形分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每一部分都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而横着折、竖着折、斜着折……只是这无数种折法中的特殊情况。我在心里也默默的感慨,孩子的能量不可低估,这可真是伟大的发现啊。

激情的课堂继续前行。接着,我们一起又认识了四分之一,结合生活说一说四分之一,学生小组合作:用正方形的纸折出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颜色。由于受到“二分之一”折法的启发,折正方形的四分之一也有了重大发现:经过正方形中心点的互相垂直的两条折痕,都可以把这个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完全一样的四个图形,每个图形都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而横着折、竖着折、斜着折……也只是这无数种折法中的特殊情况。当然,我的学生们还发现了其它的折法。

我们师生一起尽情的投入,忘我的探究,不知不觉中四十多分钟已经过去了,为了不影响下一节课,再留恋的课堂也得有个结束。下课了,同学们还在津津乐道,听课的老师们也在互相交流。而我也感觉本节课收获满满,我们师生一起在课堂上多迈出了一步,从而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正常的课堂到底应不应该带领学生多迈出这一步,还有待于听取专家们的意见。但我认为,师生忘我投入的课堂,一定会有意外的收獲!

(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中点都是指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猜你喜欢

大饼长方形正方形
重构正方形
超级变变变
小长方形找朋友
偷吃了大饼的贼
香喷喷的绮园大饼
移火柴
巧替换,妙解答
寻找图形中的比
再见了,老朋友
动手实践,寻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