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2020-07-14姚丽霞朱劲松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校企融合

姚丽霞 朱劲松

【摘要】针对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总目标,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张家港分院通过做强企业学院,搭建新的育人平台,创新育人机制,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实现育人方法的新突破,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

【关键词】企业学院;校企融合;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2-0064-04

【作者简介】1.姚丽霞,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张家港分院(江苏张家港,215600)副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2.朱劲松,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张家港分院(江苏张家港,215600)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学校管理。

企业学院是中高等职业院校与知名企业以相关专业(群)为依托,围绕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内容共建的校企紧密合作模式。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张家港分院通过建设企业学院,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增强了学校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能力,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方法。

一、企业学院带来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

在企业学院成立以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倾向于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这样的合作大部分局限在流水线工作或者低层次的岗位实习。比如,学校曾连续5年与张家港某台资企业合作,派学生阶段性前往其电动工具生产线进行工学交替。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从学生工学交替的时间段来看,大多在每年春节前的一至两个月内,这个阶段正好是企业用工紧张期;从学生赴企业参与的工作岗位看,大部分是在装配流水线上从事产品装配工作,用学生的话说,“这样的装配岗位,即使是没有专业技能的人,在经过简单培训后也完全可以胜任”,可见该类岗位很少涉及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从工学交替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工学交替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升是有帮助的,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专业技能的锻炼却收效甚微;从工学交替后学生留在该企业成为正式员工的数量看,只有少数学生愿意进入该企业成为正式员工。归根结底,还是学生认为这样的流水线工作岗位是简单重复劳动,没有技术含量,与自己的专业技能匹配度不高。这样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解决用工需求这个浅表层次上,缺少基于教学模式构建的、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重新审视产教深度融合给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企业学院的建立很好地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机制的创新。依托现代化专业群,企业学院由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共建,以专业为链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以张家港分院与江苏永钢集团合作共建的永钢企业学院为例,学校遴选五年制高职三至五年级的学生进入永钢企业学院,他们同时也成为永钢企业员工。企业预设岗位为设备检修、设备安装调试、设备控制等,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学生进入企业学院的第一年,以在校内的永钢学院实训基地学习钳工、维修电工等技能为主,同时永钢集团每周派技术导师赴学校给学员上4节理论课程,如“设备管理”“设备维修”等,学生在校学习和赴企业學习的时间比为8∶2。进入企业学院的第二年,学生继续利用校内永钢实训基地完成自动化控制生产线调试、数控机床装调等技能的学习,同时赴企业跟随永钢集团的师傅进行岗位见习,学生在校学习和赴企业学习的时间比为5∶5。进入企业学院的第三年,学生利用校内永钢实训基地完成高级工等技能等级鉴定、上岗证考证培训等,并在永钢师傅指导下赴企顶岗实习,学生在校学习和赴企业学习的时间比为2∶8。

表1中的校区企业学院是指学校和永钢共建的在学校内部的企业学院。它主要依托学校已有的实训车间、设备来运行,以学校管理为主,师资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企业师傅定时赴校内企业学院进行基础技能的培训。厂区企业学院是指学校和永钢共建在永钢集团内部的企业学院。它主要依托企业已有的车间、设备来运行,以企业管理为主,师资以企业师傅为主,学校专任教师配合辅助教学。通过校区企业学院为学生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资源,通过厂区企业学院为学生提供真实、先进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的学习。校企双方联动,实现供需对接,互利共赢。

二、企业学院促进校企融合运行模式的创新

企业学院并不单纯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它本身是一种资源的集合体,是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进行的协同教育创新模式。学校和企业联手设立企业学院,避免因为学校内部的模拟实训基地与企业真实环境存在差距而影响产教衔接,使学生实习实训陷入低效、低水平重复的状态。

企业学院的设立地域可以放在企业车间内,也可以放在学校实训基地内,甚至可以是企业、学校多个地域同时设有企业学院的学习室、技能训练车间等。在企业学院,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服务企业的融合式课程,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对接当前产业链的多维延伸、制造业的精细化、前沿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现状。同时,企业学院的运行形成校企双方发展的双侧驱动,以人才供需关系为转换枢纽,促成企业与学校的良性交流与合作,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达到职业院校与企业互惠双赢的效果。

三、企业学院实现产教融合育人方法的创新

企业学院的课程以企业岗位真实的工作过程为授课内容,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在夯实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把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并将其转换成相应的教学内容。

以张家港分院永钢企业学院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企业导师授课课程为例(详见上页表2),企业学院的教学过程按照工作的逻辑顺序展开,通过典型工作过程和普适性工作过程相互耦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培养了操作技能,也锻炼了心智技能,因而能够形成面对陌生工作情境的应变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知识学习强调“必需”“够用”,突出学习与职业需要、工作过程相一致的知识,学习与专业、职业、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知识。学生评价采用校内评估和企业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校内评估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包括企业师傅评价和企业车间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评价,实现协同育人方法的创新。

通过企业学院,学校提升师资专业素养,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合作企业提供拥有精湛技术技能的人才。企业把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培训等以实践课程形式先期介绍给学生,实现学生实训与入职培训相结合,缩短岗位工人培养的周期,提高了岗位工人培训的质量与效益。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学院学习,拥有了学生和企业准员工双重身份,实现了学校与工厂的无缝对接,更好地成为零距离上岗的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校、企、生三方实现共赢。

四、企业学院对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意义和思考

(一)对接专业建设和企业发展,成为培养紧缺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心

企业学院是校企双方基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构建的、校企共同参与的高层次、紧密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它以专业为纽带,立足企业生产发展现状和需求,研究企业人才实际需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生产技术要求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实施,根据企业技术革新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培养符合企业发展的高吻合度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提供人力、智力支持。

(二)聚合优质资源,推动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借助校企共建的企业学院这一平台,学校的师资优势、专业优势、教学环境与企业现有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力资源有效聚合,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实现了系统化、制度化。通过企业学院,学校及时了解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趋势,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通过参与企业学院建设,介入教学、管理等过程,把本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培训等以实践课程形式先期介绍给学生,实现学生实训与入职培训相结合,缩短岗位工人培养的周期,提高岗位工人培训的质量与效益,企业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如依托永钢企业学院,张家港分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认真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了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双方积极开发和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了信息化资源;教学过程中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现学校与工厂的无缝对接,更好地培养能够零距离上岗的高素质高技能产业工人,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校企融合
组织系统优化设计:辅导员育人机制构建的有效路径
校企融合 建设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校企深度融合下的“企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与实践
第二课堂建设有效推进职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