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理念的高职德育实践与探索

2020-07-14李彦江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德育高职院校

【摘要】德育工作成效关系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的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德技并修”人才培养工作新要求,在归纳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基础上,分析高职德育工作在内容、主体、对象、阵地等方面呈现出的新特点;结合高职院校实践,进行落实“德技并修”人才培养任务、提升德育工作效能的路径思考。

【关键词】德育;高职院校;德技并修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2-0007-05

【作者简介】李彦江,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建筑装饰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对接产业需求人才输出方面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产业发展生力军的培养主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过程。”这为高职院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明晰了方向。坚持和践行“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理念,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育人工作机制的重要基础。

一、高职德育工作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高職课程体系建设“重技轻德”

一些高职院校从短期利益出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实行就业第一、技能优先的办学机制,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教育。在课程体系上,高职院校多以专业理论课、实训技能课为主,贴近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来组织教学,专业课程占比高。相比之下,思政课、文化课、素养课等德育方面内容一定程度上被弱化。高职院校和教师在专业技能与德育素养的培养上较难找到平衡点,在利用德育反哺技能教育、技能教育中融入德育内容等方面尚显不足。

“重技轻德”造成学生德育知识结构不完整,不能形成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道德自觉,不符合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育人目标。

(二)高职德育工作主体“缺少联动”

校、政、行、企、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主体,在联合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作为德育第一主体的学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数量目前还多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师生比标准;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行业组织多以行政命令、项目驱动等方式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对德育具体实践关注不够;企业较多关注学生的专业成长与岗位适应能力,是被动地、不完整地参与院校德育工作;家庭多关注学生的学业、就业,对学生道德培养的关注度、参与度不高。总体上,多元主体参与德育工作的力度欠缺,未能将联合育人的优势发挥出来,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工作成效。

利益诉求不同、组织运行方式不同、德育认同程度不一,造成各方力量对德育工作的参与程度和作用发挥各异,德育工作队伍建设缺乏统筹与联动,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实践需要。

(三)高职德育评价机制“不尽完善”

目前高职德育评价多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较少设置实践学时学分。对第二课堂、文明修身、实践活动等非考试科目的考核,往往重视整体活动成效和等次,多以粗放的、群体性的高分评价结果呈现。学生在进行具体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难以被有效监测、评价,造成评价过程的“空心化”,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道德能力和道德水平。

引发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尚未摒弃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德育评价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和标准未能及时对接,忽略了学生职业成长的可能性,对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发展能力缺少跟踪评价,造成学校德育成效中真正具有验证价值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评价标准中被忽略掉。

(四)高职网络德育阵地“缺少管控”

通过网络开发在线课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教学形式。网络开拓了高职育人工作的新业态,同时也成为德育工作的新阵地。但是,网络媒体上传播的资源良莠不齐,正能量的德育内容受到挤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和内化易受影响,给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网络资源发布随意性大,审核管控机制尚不完善,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不足,造成教师对于通过网络进行德育“取舍两难”,亟待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

二、高职德育工作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德育内容更加丰富

对接当前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培养需求,高职教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内容,已不再囿于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等,都已成为新时代高职德育工作的丰富内容。

高职德育工作要基于新的目标,适应新的要求,调整设置新的内容,以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作为重点,推进高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通过生动的道德实践,使其形成真正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

(二)德育对象更为复杂

随着相关政策的调整,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光招生渠道就有提前招生、对口招生、普高招生、部队复转等,结构多元复杂。2019年实施的高职扩招政策,更加大了这种复杂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及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面对学习经历不同、知识结构各异、道德基础参差的复杂生源,高职院校必须因势而为,准确分析不同生源特点,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能力培养、道德能力培养方面,明确新目标,调整新内容,克服新困难,化解新矛盾,探索新路径。

(三)德育主体更趋多元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混合所有制办学、现代学徒制改革、工学结合,已然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点发展模式。校、政、行、企、家需要“五维一体”联合育人,高职德育工作逐步呈现出以学校为主、其他主体为辅,多层面、多维度的实施状态。

“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无论讲“德”,还是谈“技”,都必须利用好、发挥好各主体的优势资源,取长补短,提高各主体对高职育人工作的参与度,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德育体系,形成完整的德育合力,达成理想的德育成效。

(四)德育阵地更加广泛

高职学生的活动范围多为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实训室、体育场等,同时他们也大多通过网络环境实现思想、学习、生活的交流与互动。高职教育培养“德技并修”人才,要提高对网络这块新兴阵地的重视程度。

德育工作者必須紧跟形势,抢占先机,在巩固传统教育阵地的基础上,准确掌握网络德育规律,规范把握网络德育内容,及时改变德育组织形式,防范网络德育风险,实现有效网络德育互动,创新网络德育实践模式。

三、“德技并修”人才培养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落实高职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新的育人理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强化培养意识、完善培养方案、健全协同机制、优化评价机制、提高网络效用上下功夫,以使学生更好地构筑人格长城,成就德育理想。[1]

(一)强化“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意识

高职院校要正视“重技轻德”问题,强化提升德育意识,做到德技并行并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动态监测德技两个方面的培养成效,明确对学生的德育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具备政治认同、职业精神、健全人格、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方面的核心道德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强化立德树人,突出以德为先,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德育工作,以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助力学生专业发展为基底,大力推进“思政五项工程”:一是强化思政引领,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重视文化育人,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开展精品学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以专业文化建设为主体,将文化育人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育人氛围,促进德育、技育双融合。三是加强队伍保障,推进师德教育,强化教师思政教育,打造校园思政队伍,提高各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四是深化阵地建设,加强课堂教学建设,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实施“课程思政”项目制驱动,将思政内容、德育内容融入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公共基础课中,占领网络思政阵地。五是推动党建创新,加强学生党支部实践创新和学生党建研究,推进学生党建优质化考核。通过五个方面的系统发力,强化全校上下“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意识,保证“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完善“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推进“德技并修”人才培养,要及时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素质目标。[2]在培养路径上,既要发挥思政课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国史党情、政策法规等其他基础课的德育要素;既要发挥专业理论课、实验实训课在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也要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培养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成效,又要强化“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既要发挥全体教师的育人主力军作用,也要注重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发挥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德育+技育”的目标构建、内容构建、过程系统构建,关注人才培养过程的系统性监测,推进“德技并修”培养成果的高效率转化。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将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三项内容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规格”的首要指标,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强化素质目标引领。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实思政课教师与专兼职辅导员等思政工作队伍。大力实施文化育人方案,凝练军校文化、煤炭文化、建筑文化内核,积极培育专业文化,让学生践行奋斗拼搏、吃苦耐劳、质量第一的道德精神。

(三)健全“德技并修”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推进“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要积极形成育人合力,构筑协同育人的工作共同体。发挥学校的第一主体作用,巩固人才培养主阵地,协同校内外各方力量,准确把握办学方向。创新德育工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模式,把立德树人融入“做中学、学中做”,着力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德技并修”人才培养校、政、行、企、家多方联动机制,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和现代学徒制专业建设,成立企业学院、企业订单班50余所(个),建立了企业进校园、工程师进课堂、教师进项目、学生进工作室、文化进环境的“五进”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促进人才、感情、文化、管理的“四融合”。由学校牵头组建的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淮海服务外包集团中相关校外成员,积极参与建筑类、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具体培养过程、需求达成度评价等工作,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由学校牵头建设的江苏省建筑节能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建筑工程共享实训基地的专业人士,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进行项目实践,在互动中帮助学生与社会接轨、与企业行业接轨,构建“科研平台+思政”双向融合机制、“工程项目+实践”素质提升机制,形成了全面的协同德育工作体系。

(四)优化“德技并修”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技能外,还要同时关注对学生的政治素质、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有效发挥校、政、行、企、家的多元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评价方式上,完善人才培养的数据评价模式,用数据反映学生的德育认知、德育实践情况。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在内容上将德育评价融入课程评价,融合专业学习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规定“思政育人”的考评占比,推动高职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升和学生的道德成长。二是在实践中通过文明修身考核、职业规划考核、顶岗实习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劳动态度与沟通能力。三是在评价主体方面,通过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培养、工学交替模式、家校沟通机制等,以师德带学德,以教风带学风,多主体参与监测学生的专业学习融合度及对社会、企业德技方面要求的适应性。四是在评价方式上,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延续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毕业1年后、3年后、5年后适应行业、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开展监测与评价,进行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个宏观维度,乐观态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关注社会、包容精神、乐于助人、人文美学、环境意识、勤俭朴素9个微观指标的德育成长数据调查,推进学生德育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五)提高“网络媒体”德育工作效能

高职院校要将网络媒体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路径与资源,应用其高效便捷、针对性与实效性较强的特点,系统构建网络德育工作体系,加强网络德育工作管控,切实提高网络德育工作效能。[3]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将网络思政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学校、部门、二级教学单位三级系统平台微博、微信、微视频“三微”德育体系的构建,紧扣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结合关键节点教育、师生榜样选树、校园文化建设,将爱国情怀、敬业操守、诚信品质、友善风尚、孝敬传统、守法观念等相关德育内容凝聚形成育人正能量,提升学校德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实效性。相关工作获评“2019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全国50强,学校官微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官微50强”,网络思政育人成效得以彰显。

四、基于高职“德技并修”人才培养要求开展德育工作的建议与思考

(一)以“十育人”工作推进“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的全面落实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育人”要求,即“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实践中,要真正落实“德技并修”人才培养,需要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深入思考,否则“十育人”不能平衡发展,不能形成育人合力。职业院校应坚持问题导向,深挖各方面的德育元素,寻找适应岗位特点的德育增长点,推动德育工作的拓展深化,确保“十育人”工作多面开花,竞相发展,助力“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以“三全育人”工作推进“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的系统协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三全育人”。基于“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中还存在一体化构建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专业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的贯通发展上还有很大空间。职业院校应强化“多方联动”,横向上进行校内全员和校外育人力量的協同整合,纵向上做好招生进口、培养过程、就业出口育人环节的延续。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不同的教育环节,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既全面参与,又能发挥优势精准发力,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协同性、延续性、时效性。

(三)以“网络育人”平台深化“德技并修”人才培养的实效

网络作为新兴育人阵地,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资源更新压力大、灵活度难把控,部分教师尚不能适应网络资源更新技术要求高、时间精力投入多的需求,院校在信息化资源配备投入上不平衡,网络思政课程既要保证政治严肃性又要增强可接受度等。职业院校应适应新时代网络育人要求,持续加大信息化硬件、软件的资源投入,加强教师网络资源开发能力、网络教学运用能力及学生网络学习引导能力的培训提升,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增强职业院校对网络思政课程内容的开发、审核与运用能力,建立健全基层党委项目审批等管理机制,确保“德技并修”育人工作的安全稳定有效。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17.

[2]刘惠芹,王晓红.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58-59.

[3]朱婷婷.分析网络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策略[J].科教文汇,2019(6):112.

猜你喜欢

德育高职院校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