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自主创新教育的探索
2020-07-14金艳
金艳
【摘 要】通过DIY操作,可以培养孩子学会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激活他们创造的灵感与感悟,培养与人合作的态度和能力,树立“我能行、我真棒”的自我意识,以及独立操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本文主要就“DIY”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通过“DIY”进行自主创新教育的具体路径及策略等问题做了探讨。
【关键词】DIY;自主创新教育;路径;幼儿园活动
一、“DIY”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一)“DIY”的内涵
在中西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中,“DIY”这个词汇也随之步入了我们的生活。什么是DIY呢?首先,作为一个词,“DIY”是英文“Do it yourself”的缩写,含义是“你自己动手做”。这表现为一种文化,一种“自己动手做”的生活方式。同时,“DIY”是创新能力、创新活动物化的表现,它体现了人们可贵的新发现、新想法和新举措。
(二)“DIY”在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在创新教育、自主学习的时代,这种方式凸显出了明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对于3~6、7岁的幼儿来说,将“DIY”引入启蒙教育中更具重要的意义。因为孩子天生就具有丰富的创新潜能,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大胆的想象和尝试是他们身上最闪亮的一点。特别是中小班幼儿,仍然运用五官去接触、了解周围环境,由此得来的感觉经验促进着他的大脑发育,虽然中小班幼儿大脑发育速度已减慢,但大腦复杂结构的发展仍在继续。多种多样的游戏和玩具、更加广泛地与自然界的交往、灵活的运动技能和开阔的视野等,为大脑发育提供了必要的刺激。所以发展幼儿潜能、提高幼儿素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非常重要,而且越早越好。这不仅因为动手操作过程中幼儿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对幼儿独立性、自信心等非智力品质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二、通过“DIY”进行自主创新教育的路径
在“DIY”中进行自主创新教育的路径,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DIY”赋予自主创新的价值
1.走进自然的“DIY”生活经验,让自主创新贴近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孩子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经验进行学习,我们开展远足活动,带领幼儿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通过看、听、感觉,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和体验生活,从而为他们创新能力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根据“I can do…”、“I believe…”的指导原则,帮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在自然生活中让孩子产生必须自己来的实际需要,成为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使孩子的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通过开展DIY小窍门,帮助孩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问题。他们不仅向家长学习,在一对一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好的方法;他们还向同伴学习,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既简单又好的方法。这种善于观察和学习别人的能力正是DIY的精神体现,它能帮助孩子认识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有变通性。
2.激活可塑的“DIY”思维方式,让自主创新充满灵感。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更确切地说是思想上的独立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灵感”。这种灵感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关键是怎样去激活它。而DIY的理念,正是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开发”——即“内部开发”,或在一定条件下的“干预激活”——即“外部开发”。如:在“瓶子”的活动主题中,通过原型启发来激活孩子的思维。引导幼儿“看看、摸摸、猜猜、想想,你认为是什么?”用开放、猜测的语句启发幼儿发挥想象。他们的想象超出成人的预想范围,有的孩子看到长颈的透明玻璃瓶子,居然说:“老师,我看到的那是斑马吗?”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很独特,但他并不满足,而是更疑惑地发问:“斑马是黑底白斑,还是白底黑斑的呢?”一个瓶子居然引发了他这么深的思考,当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孩子们千奇古怪的问题一股脑儿全给倒出来了。不管孩子的问题如何天真,想法是如何不着边际,我们都不可以鄙视或斥责他们的问题。而应该肯定他们的独特灵感,给予评价,并让这种灵感充分释放出光彩,这样孩子们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
3.构建和谐的“DIY”合作伙伴,让自主创新提高价值。未来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个体,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群体或团体。这个团体必须达成一定的默契(即合作精神),才能提高工作效益和价值。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团体就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这种伙伴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想和谁合作就和谁合作,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和拒绝的权利。
(二)引导“DIY”与环境互动,激发孩子的创新潜能
1.以“DIY”的特色——“运动”,体现环境的运动价值。我们的“DIY”活动有两大宗旨和目标,即“让我们的大脑跳动起来”;“让我们的双手运动起来”。当孩子们有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我们要立即让他“Do it yourself!”。而在这个头脑和双手的运动中,环境为它们提供了成功的保证。同时,我们也发现:环境在DIY的角色扮演中,已不再停留在以往的“静止状态”和“人为动态”上,它也必须“运动”起来,并和孩子的运动产生直接的共鸣和对话。如:在我们的系列手指体操活动中,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材料。并且这些材料总是随着孩子活动的发生发展而不断充实、调整,让材料的运动带动整个环境的运动。在“彩泥创作”中,我们给孩子投放材料的原则是: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复杂;让孩子在不经意中感受到材料的变化,感受到材料总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出现,从而带动自己的创作欲望和创作能力的发展。
2.以“DIY”的特性——“互动”,追求环境的互动效能。马拉古奇说:“教育乃是由复杂的互动关系所构成,也只有‘环境中各个元素的参与,才是许多互动关系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的确,“DIY”——作为自主创新的载体,更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和介入,并力争通过孩子与孩子、孩子与材料、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运动,追求最大的互动效能。
同时,我们还注重大环境(包括家庭、社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创设了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和背景,积极引发家长参与我们的DIY自助活动中。如:在“制作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丽”的活动中,将活动深入家庭中进行。打破了原先以课堂、学校为主要创作场所,为家庭参与式的多维、流动场所,使学习更加实用和实在。并且,在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下,大大方便了孩子对材料的需求,使孩子成为每个家庭中的核心人物,不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促进了统筹、调配的做事能力。当然,我们更鼓励孩子之间、家长之间的交叉互动,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彼此熟悉、彼此了解、彼此信任,由此,发展成一种健康、合作与安全的心理关系,形成互动的家园共育。
在以往的亲子活动中存在一些“误区”,如:与幼儿共同“DIY”时,很多爸爸妈妈们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完成作品,过多地主导了孩子的“DIY”,使孩子的作品成人化,不富有童趣。父母与幼儿共同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幼儿自由探索、自由发挥、自由表现,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任意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在幼儿“DIY” 的活动过程中,家长更多的是承担“观察者”的角色,在评价一幅“DIY”作品时,应更多地关注作品是否有创意,家长应鼓励幼儿积极大胆、自主地表现自己的创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让每个孩子的作品“站起来”,发挥“环境”资源对孩子的激励功能。孩子对自己的作品最有发言权,他们能在众多的作品中一眼认出自己的那一份。尽管有的不太美观,有的缺少创意,但至少是他自己动手的心血。我们应体会到孩子的那份成功感,并把他们的作品创设成环境,以时时激励他们,创作出更美的作品。生活中,我们要培养孩子做一个生活的“有心者”,能洞察利用周围对我们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价值,为我们的成功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汪莉萍.谈废旧材料在幼儿园小班区域游戏中的应用对策[J].才智,2018(19).
[2]岳媛媛.浅析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5).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