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托起弱势群体子女的中国梦

2020-07-14张建新

天津教育·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村中学解决对策新时期

张建新

【摘  要】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因为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心理上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深入研究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有效的措施缓解、消除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品质,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较高价值,并且意义也十分重大。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解决对策

一、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剖析

(一)客观性因素

一般情况下,影响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从客观因素上来说,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社会性问题,也是生理性问题。

1.遗传因素。所谓遗传,就是指从父亲或者母亲身上遗传的心理性问题。相关精神病研究学者表示,如果父亲和母亲有一方患有精神病,那么他们的子女与普通人相比发病率要高出10倍。如果父亲和母亲都患有精神病,那么他们的子女的发病率要更高。因此,农村中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提高对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2.家庭因素。对于弱势群体子女来说,遗传性因素导致他们产生心理疾病带有一定的器质性倾向,而家庭性因素导致他们产生的心理疾病则较为隐蔽。很多中学弱势群体子女面对家庭因素,有的孩子可以“早当家”,奋发图强,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但是也有些孩子无法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家庭,感觉是自己的家庭导致自己的不幸,进而产生自卑、暴躁等心理。此外,在家庭教育中,有很多弱势群体家庭还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对孩子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长时间下去导致孩子产生抵触、逆反心理。3.社会因素。在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因素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当前新时代,很多学生都存在“乐享主义”的心理,弱势群体子女在与这些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是也染上这种心理,就是被其他学生“瞧不起”,产生自卑心理。另外,还有一些弱势群体子女的父母不在身边,父母为了弥补自己不在身边的这种愧疚,从来都不会在金钱方面亏待孩子,但是因为长期没有与孩子进行过多的情感交流,所以孩子十分容易产生嫉妒、娇惯的不良心理。

(二)主观性因素

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不仅有客观因素的作用,还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就是主观性因素。与客观性因素相比,主观性因素更为隐蔽。大量的研究显示,弱势群体子女的自我认知更为片面。

1.片面的自我认知。我校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对弱势群子女开展心理指导的时候,让他们说说“我是谁”,很多学生都回答我是学生、我是XXX,我是儿子等,他们的回答都局限在自我角色、自我性别中,很少有学生将自我信念、自我价值观等描述出来。通过该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这些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较为脆弱。2.敏感的自我防御。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较高的关注,很多弱势群体子女无法正确面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在被问到家庭情况的时候,他们都选择回避。现代农村中学都有贫困补助资金,但是很多弱势群体子女并没有去申请和领取补助金,这就表明,这些弱势群体子女自尊心十分强,他们并不想看到其他人对自己的同情,也不想接受其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些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存在心理问题。3.两极情绪。中学弱势群体子女一般都具有较大的情绪起伏,他们在实现愿望或者达到自己目标的时候会很兴奋,但是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十分悲观、消极。为此,中学教师要加大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关注度,并通过合理的方法与措施进行引导。

二、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挖掘弱势群体子女的优点,增强其信心

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子女因为在家庭条件、受教育情况都不如其他学生,所以不可避免地在心理上存在自卑、孤僻等消极情绪,这样导致其难以健康成长。针对该问题,教师要加强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关注,积极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优点,并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的优点,增强其信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对于他们优异的表现,教师要给予肯定,大加赞赏,增强其信心,然后再开展迁延教育,逐渐增强弱势群体子女的信心,促进其健康成长。

如在“做更好的自己”该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个主题活动,主题为“我眼中的自己和你眼中的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个什么的人,如小丽,她是弱势群体子女中的一员,她说:“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十分差劲的人,因为我的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不能像其他學生一样培养一些特长,别人每天放学以后除了写作业就没有其他事情了,而我不是,我回家需要先帮助爸爸妈妈做农活,在完成这些以后我才能做作业,其他学生会唱歌跳舞,我都不会。”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说说,小雪说:“在我眼中小丽是个十分独立的学生,而且她十分坚强,自己的事情可以做得很好,不像我,总是不能独立完成一些事情。”从小丽自己说的可以看出,她十分自卑,认为自己样样不如其他同学。而小雪却恰恰相反,她认为小丽很棒,她的独立是很多人所缺乏的,很多学生需要向小丽学习。在该活动中,所有的学生将自己的心声说出来,并相互交流。活动结束以后,那些自卑心理较强的弱势群体子女会发现,自己也有很多优点,其他学生也会学习自己的优点,并不是一无是处,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羡慕的那些学生也并不是完美的,都存在缺点,进而越来越自信。

(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品质

在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还能有效创新教学方法。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促知,实现情感与知识的同步发展。此外,在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大部分内容包含心理素质等内容,给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支持。如在“友谊与成长同行”该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因为新时期弱势群体子女不擅与人交际,再加上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更加困难。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在和朋友发生矛盾以后,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我会先离开,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再找机会向好友道歉,可以是传纸条道歉,也可以是一起出去游玩找机会道歉。在该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弱势群体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品质。

(三)开展亲情活动,让弱势子女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针对弱势群体子女,教师还要培养其开阔的心胸,让其学会感恩,珍惜亲情。因为新时期弱势群体子女的家庭条件比较差,他们在自卑、孤僻的同时会怨恨父母,感觉自己生活条件差是父母的错,最终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差,亲情也越来越淡。为此,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我所了解的父母”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分别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内容有父母的爱好、喜欢的事物、父母最开心的事儿等,然后回到家中与父母进行核对。在该活动结束以后,学生会发现自己对父母的了解少之又少,明白父母将最好的东西都给了自己。经常开展这类亲情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弱势群体子女的感恩心理,让他们学会感恩,成为新时期的社会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三、结语

总之,在新时期社会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加强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关注度,通过多种方法开展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这些学生良好的品德与修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注:本文为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新时期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66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金山.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表现及对策[A].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农村中学解决对策新时期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陕南农村普通中学体育实践课实行选课制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