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扶贫”策略研究

2020-07-14王怀燕

天津教育·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扶贫留守儿童农村

王怀燕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渐呈上升的趋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针对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扶贫

随着城镇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来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由于现实因素,许多父母不会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交给隔代的老人抚养。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对人有着终生影响,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由于受隔代老人的抚养,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加上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及时有效的沟通,其心理存在着一定的分离焦虑、多疑敏感。他们这种内心迷茫无助以及不善与人交际、自我封闭的表现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弱势群体亟须引起全社会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充分重视,通过这三方面的配合来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其乐观开朗地面对生活。因此,本文针对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问题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解决方法,以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从而立足于社会。

一、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偏差。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比正常的孩子更需要关怀和理解,农村大多数学校存在教育严重匮乏的情况,师资力量十分有限,教学水平严重落后。在农村的学校中,一部分由年纪稍长的教师来承担教学的重担,他们中的大多数思想落后,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在对待留守儿童的问题上虽能进行说服教育的管理,但这些教师无法感同身受,无法切身体会到孩子内心的焦虑和苦闷,这种表面的关怀无法深入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学校一味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使这些学生思想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绩。所以,教师对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和观念的偏差,需及时地改正和完善。

2.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为隔辈抚养的老人,这些老人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在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生存条件下无法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思想意识的严重落后以及认知能力的欠缺,使留守儿童无法从抚养者那里感受到精神的勉励,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疏通。另一方面,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提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即可,完全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这种心理上的慰藉,往往是孩子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性格孤僻、敏感、内心焦虑,在经常得不到父母和隔辈抚养人的心理安慰时,极容易出现抑郁悲观的心理表现。长此以往,留守儿童会逐渐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必要的亲子沟通和交流犹如一座桥梁,是搭建亲子之间的信任和对生活的希望。

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匮乏。目前,对于经济发展落后、教学水平贫乏的农村来讲,多数学校缺乏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教育讲师,也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只有极少数的农村学校有心理健康课程,但大多是从外聘请的兼职教师来授课,这些教师多数也都是非心理教育学的专业教师,缺乏专业性知识和相关从业经验,在面对学生提出的心理困境时,无法给予有效的解决方法。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疏通和缓解,从而导致心理问题逐渐地深化,这棵危险的种子随时随地可能会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

4.校园文化的缺失。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体现人文关怀,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大部分的学校缺少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重要内容的群体性文化。心理文化建设还没有引起农村教育部和学校的充分重视,各学校也缺乏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还没有像城市中的中小学那样普及展开。只有在学生遇到问题或者出现危机事件的时候才进行处理、干预,为时过晚,后果也只能学生自己承担,严重缺乏预见性和前瞻性。学校不能仅仅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内在力量,逐步实现心理教学的发展。因此,农村学校文化应加入心理健康内容,通过校园文化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首先,应转变传统的说教模式,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的精神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提升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改变他们内心的不良状态,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生活态度,适当地引导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表现。如通过学校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父母是时刻爱着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就是想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要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以增强孩子的幸福感,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每周布置周记,把生活中遇到的美好事物记录下来,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积极的心态对于留守儿童是至关重要的。亲情的缺失,让他们无法体会到正常家庭中的欢乐,常年缺乏父母的陪伴,使这些孩子的心灵极度脆弱敏感。因此,应不断地培养留守儿童积极乐观的心态,使他们拥有健全的人格。

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之余,更关键的是要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物质和精神需求是相辅相成的。由于留守儿童长年缺少父母的陪伴,其心理变化和浮动是需要家长关心的重点,时常与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家长应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敏感期,及时给予帮助和疏导。其次,家长要善于运用高科技技术。近年来,通讯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人们的沟通搭建了一座桥梁。网络通信的发展遍布在大多数的乡镇城市,电子通讯产品使用的频率也逐渐提高,对于长期两地分离的亲子来讲是个重要的交流与沟通的媒介。留守儿童的家长虽能运用电子产品来了解孩子日常的情况,但是这种溝通仅限于表面而非深层次的心灵交流,家长在关心孩子基本的日常情况之余,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求,以及真实的看法。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满足他们对于爱的渴望。

3.在学科中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成长。目前乡镇学校的心理教育学科的普及率远远不及城市校园的教育水准。大多数的农村学校缺少专业心理教师的配备,在这种各方教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留守儿童心灵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在授课时要适当建立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精神愉悦,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要充分地给予留守学生真诚的鼓励,这种鼓励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撑,能转化为留守儿童学习以及生活的动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首先,创建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社团的团队合作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感,这样能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位,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增强体魄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自我健康的观念。最后,完善学校的生活设施。多数的农村学校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非常落后,学生的生活条件艰苦,学校要尽量完善校园的生活设施,使安全方面有所保障的同时使学生有相对较好的体验。

三、结语

儿童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关爱其心理成长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农村的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更为脆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投入更多的关爱,以帮助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婷,戴斌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4).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扶贫留守儿童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证监会“扶贫”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管仲“扶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