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策略

2020-07-14杨金

天津教育·中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村中学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杨金

【摘  要】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指徘徊在社会边缘的群体,也指经济条件、权利与权益、社会声望等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在新时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党和政府也出台了大量关于帮扶弱势群体的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关注度与重视度,尤其是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此,下文详细分析了新时期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一、我国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与孤僻

在当前新时期背景下,很多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学生在吃的、用的、穿的等方面也都比较好。而弱势群体子女因为自身家庭条件比较差,所以在其他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面前,总会十分自卑,感觉“抬不起头”;同时弱势群体子女无法接受大量的特长教育,对很多知识不了解,学习能力也比较差,这样在学习方面他们也会产生较大的挫败感。另外,很多弱势群体子女的父母都不在身边,他们与父母缺乏心理与情感方面的沟通,再加上其他学生的忽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少,导致这些学生存在严重的孤僻心理。

(二)抑郁、自卑及消极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家庭都将家庭现状改变的重任放在了子女身上,对他们抱有极大的期望,并且还有一些弱势群体子女自己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憧憬,但是因为家庭条件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其缺乏信心,进而产生逃避等心理。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弱势群体子女身上出现自闭症、抑郁症的概率要高于正常群体子女。很多弱势群体子女因为自卑、抑郁,丧失了生活的信心,生活态度十分消极。

(三)明显的不安全感

在新时期下,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短,但是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农村中学生弱势群体与其他学生一样,都处于心理与身体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因为弱势群体家庭条件差,以及父母不在身边,导致他们有很多问题无法得到父母的帮助,进而无法及时且正确地解决。再加上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对父爱与母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长时间下去就会产生失落、担忧等心理,进而缺乏较强的安全感。

二、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现代社会中,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都进城务工,即便是没有进城务工,也是早出晚归、忙于生计,与孩子的交流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对孩子进行教育了。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所以他们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原谅他们的种种不良表现就是对孩子的爱。但是家长却忽略了,这种没有原则的教育,会导致孩子无法形成良好的责任感与品德修养。2.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且生活压力比较大,而家长也普遍存在暴躁、易怒、孤独、自卑等心理。平常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或者是在教育子女的时候直接进行打骂,缺乏耐心。而这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并且影响了孩子的心理,他们不仅会自卑,还会逐渐形成暴躁的性格,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直接采用打骂等方式。3.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农村弱势群体家长认为在自己这一代已经难以改变家庭条件,所以將自己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们出人头地,改变家庭情况。但是这些家长只关注结果,不看过程,导致孩子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样不仅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还会因为压力太大而产生反抗心理,或者出现自暴自弃的情况。

(二)社会方面的原因

1.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现代社会上,多多少少出现了一些歪风邪气,如江湖义气、钱是万能的、读书无用等,而这些歪风邪气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生,当前很多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不满足自己的家庭情况,幻想着一夜暴富,以至于学习信心与动力逐渐丧失。此外,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受到攀比风气的影响,感觉自己样样不如其他学生,自卑心理也变得越来越严重。2.周围人的另眼相待。不管是大人还是学生,都习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家庭条件不如自己的弱势群体子女,而这样对弱势群体子女的自尊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特别是残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如果长时间对他们另眼相待,他们就会产生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1.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准确掌握。学校很多教师对弱势群体子女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没有充分且准确地了解与掌握,进而没有将足够的关爱给予这些学生。再加上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经常使用一些羞辱性语言批评这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而这就导致其中弱势群体子女的自尊心受到一定伤害,最终产生抗拒、厌学等情绪。2.不恰当的帮助。新时期倡导帮扶贫困家庭,学校也积极响应该号召,大力帮扶弱势群体子女,但是学校在帮扶的时候,不是举行隆重的仪式,就是将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家庭现状进行公布。而这种帮扶措施并不能真正起到帮扶的作用,反而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并导致其自卑感进一步加剧,这样学校的帮扶就会出现无人申请、领取帮扶资金的情况。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现阶段很多中学弱势群体子女缺乏较强的学习动力,再加上社会责任意识、责任感缺乏,以自我为中心,适应能力比较差,所以难以积极、正确地面对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的压力,进而慢慢产生悲观、压抑、无助、苦闷等不良情绪。

三、解决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措施

1.关爱、理解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所有学生都渴望教师关注他们,特别是农村弱势群体子女。他们因为家庭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而导致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较差,进而学习信心也越来越差。这个时候,作为心理教师的我们,要提高对他们的关注度,关注他们生活与学习中的各个小细节,用心且耐心地和他们交流,一个关爱的动作、鼓励的眼神,都会让他们感到十分温暖。在新时期,每个学生身上都存在不同的闪光点,心理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势,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同时,教师要对弱势群体子女与其他学生之间的矛盾进行有效处理,让他们感觉自己与正常家庭的学生是一样的,教师没有对他们区别看待。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减少自卑感,并且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越来越信任教师。2.开展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心理咨询服务。在新时期下,心理咨询服务较为普遍,在农村中学,学校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信箱等,因为心理课程通常都是每周两节课,接受心理辅导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心理咨询中心的设置使学生可以随时咨询相关心理问题。另外,很多弱势群体子女有些问题不愿意和心理教师当面说,那么他们可以写信放入心理咨询信箱。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宣传栏与广播宣传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使弱势群体子女从多方面接受心理健康教育。3.开展感恩教育,增强弱势群体子女的生活信心。因为弱势群体子女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比较差,再加上父母对其关心与爱护的缺失,导致弱势群体子女十分容易产生失落、愤怒等心理,如果心理教师对其没有及时、正确的疏导,那么他们所存在的这种心理会越来越加剧,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新时期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弱势群体子女的扶持政策,如两免一补政策、营养餐发放政策等,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自己的关爱。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多了解和关心父母,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逐渐使学生形成一颗感恩的心。

总之,在当前新时期下,针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开展心理辅导至关重要。但是该项工作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需要心理教师与其他教师合作,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从而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注:本文为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新时期农村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66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华平.学校“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矫正方法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4).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农村中学心理问题应对策略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中学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陕南农村普通中学体育实践课实行选课制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