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促进式教学”的基本准则

2020-07-06何丽华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基本准则初中数学

【摘 要】在促进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准则,特别在关键环节(目标制订、过程实施、活动评价等)中,基本准则的作用尤为重要。基于促进式教学实践和相关文献的研究,总结并形成了“目标”“过程”“评价”三方面的基本准则。

【关键词】促进式教学;基本准则;目标过程评价;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7-0010-03

【作者简介】何丽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城北分校(良常中学)(江苏常州,213200)副校长,高级教师。

教育即促进。它是为了更好地以个性独特的学生为对象,以“促进”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促进式教学”如何能顺利开展?我们必须关注教学中的各项活动并制订相应的“基本准则”,以便引领和制约教学中的各项活动。下面就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目标”“过程”“评价”谈谈思考,以供大家讨论。

一、促进式教学的“目标”准则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决定内容,内容决定活动形式,这样,教学活动才得以有序安排和实施,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促进式教学在目标制订时必须强调:

1.系统性。

发展“核心素养”是促进式教学的第一要务。“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课时计划”这是环环相扣的教师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系统、整体的眼光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该体系超越了学科内容知识,它包含三层:第一层是核心素养,第二层是学科课程标准,第三层就是学期、单元、课时层面的教学目标。这三层目标需要具有一致性,即目标体系是教育目标(想得到)、学科目标(看得到)、教学目标(做得到)的统一。也可以这样认为:上层次目标决定下层次目标,下层次目标支撑上层次目标。

2.科学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目标的适切性,应选择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目标的层次性,教学目标的拟定应有主有次、层层递进。

3.全面性。

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其次,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体现开放与多样,以便识别和挖掘学生的多样智力潜能,培养其多元智力结构。

二、促进式教学的“过程”准则

促进式教学的过程准则——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个性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促进式教学关注了“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提出了“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标准,具体体现在:

1.走向机智的分支式教学。

促进式教学的课堂是生成式的课堂,而生成的课堂教学也需要预设。机智的分支式教学强调“改进预设”和“科学预设下的精彩生成”,“改进预设”就是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会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和确定因素,可能会出现哪些不同的发展方向,不断完善“预设”,在科学预设的基础上,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学生主体性因素,同时也关注教学环境、偶发事件等外在性因素,从这些含有“生成性”的因素出发,有效地发现和把握、“智慧”捕捉、鉴别选择和开发利用。

2.智慧地利用各类教学资源。

(1)“激活”书本。促进的学科课堂要在设计的精巧上下功夫,还需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上。教师自己“披文以入情”,课堂上才能“情动而辞发”。叶澜教授曾指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和课标等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唯教材,整合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并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

(2)“激活”学生。对促进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离不开研究学生。除了传统的了解学情外,教师还应当善于在课堂上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促进式教学的“评价”准则

评价作用主要表现在将被评价对象与评价目标相比较,以确定其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而促进式教学的评价标准有着独特的要点,主要看学生的课堂参与,即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它是学生主体性最直接的体现。“课堂参与”本身包含深度和广度这两个维度。就广度而言,指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面;就深度而言,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体现在参与度和参与质两个方面。

1.关注课堂学生的参与面。

关注课堂学生的参与面就是关注教学是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是不是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传统模式下的数学教学,以教师讲解法、学生包练为主,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少数尖子生表演,多数学生“陪伴”的现象。有些学生只会听而不会去主动参与,还有的学生则对数学没什么激情可言,感到枯燥无味,或做小动作,窃窃私语,或东张西望,注意力分散,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有吸引力,没能激发出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

当然,我们可以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可以适时关注学困生和不善于发表意见的学生。但提高学生参与面的主因是什么呢?从心理特点看,儿童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为他们年龄还小,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可见,对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法宝。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要让学生摆脱枯燥的数学,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勇于探索,利用各种有效途径,让学生乐于学习,进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科课堂中来。

2.关注课堂学生的参与度。

关注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就是关注师生是否投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否真实、有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经成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1)显性方面。比如举手发言、朗读讨论等,仅需观察就可以得到。(2)隐性方面。如倾听、思考、默读等。这两个方面加起来犹如一座“冰山”。“冰山”上面一部分——显性方面,这一方面我们比较容易观察,并且平时教学也比较关注,如,我们一般比较关注发言积极的学生。“冰山”下面庞大的冰体——隐性方面,我们往往不太关注,造成了课堂上学生真正的参与度不够,毕竟“听”和“思”等学习方式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方式。

3.关注课堂学生的参与质。

關注课堂学生的参与质就是关注一节课后的目标达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效果。“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学生的参与质主要表现在学生思维发展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有效的追问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鼓励自学探究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合作学习中大胆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建立学科体系,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关联性,这样才能实现促进的学科课堂。

当然,以上只是站在“准则”的视角研究促进式教学。“促进”的学科课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研究空间,有待我们共同研发。

【参考文献】

[1]陈彩虹,赵琴,汪茂华,等.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全国第十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21-128.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10):24-30,50.

[3]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9(Z1):5-9.

猜你喜欢

基本准则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督导工作之我见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预算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影响透视
政府会计改革对电视行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对加强我国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