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祛风除湿散寒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6例
2020-06-30苏忠星皇甫政彤
苏忠星,皇甫政彤
(1.永城市人民医院骨科,河南 永城 476600; 2.永城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 永城 47660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患者年龄跨度相对较大,女性患病率略高,病起迁延不愈,致残、致畸率相对较高,给患者及家庭造成较大经济及心理负担[1]。目前,常规西药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抗风湿药物等,该类药物虽能在控制疾病发展的同时缓解全身疼痛,但长期服药毒副作用明显,且易导致骨质疏松症。我国传统中草药治疗骨科类疾病历史悠久,主要以辨证论治为主,调理与滋补并重,多途径、多层次作用于人体,可以明显减少毒副反应,有效阻止病变恶化[2]。针刺疗法是根据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通过取穴方式刺激人体特定部位,激发经络之气,进而调和体内之阴阳的方法,在骨科治疗中较为常见[3]。2015年5月—2018年5月,笔者采用针刺联合祛风除湿散寒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6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RA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6例,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25~75岁,平均(52.26±15.44)岁;病程0.5~20年,平均(10.39±3.36)年。对照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年龄25~75岁,平均(51.18±15.82)岁;病程0.5~20年,平均(10.42±3.7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联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4],且28处关节活动度(DAS28)评分>2.6分;②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辨证为瘀血闭阻证;③入组前6个月出现急性发病≥3次;④近期内无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感染史等;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自愿参与本项研究;⑥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2.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病例标准者;②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有造血及凝血系统障碍者;④近1个月内参与过其他临床试验或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⑥有精神病史,思维意识模糊者。
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低嘌呤饮食、禁酒、多饮水、停用部分药物(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治疗。
对照组给予祛风除湿散寒方,药物组成:生姜、白术各15 g,桂枝、麻黄、知母、防风各12 g,附子(炮)10 g,芍药9 g,甘草6 g。1剂/d,水煎药汁至210 mL,早、中、晚各口服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主穴:足太阳膀胱经中肝俞、脾俞、肾俞,手足阳明经中合谷、曲池、足三里。配穴:在患者疼痛部位附近取穴,并配合局部阿是穴。方法:施针时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待取穴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每周连续治疗6次,休息1 d。
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4 观测指标
4.1 中医证候积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相关评分标准。主症包括关节肿痛而热、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2,4,6分。次症包括发热、口渴、烦闷不安、汗出、小便黄、大便干,按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1,2,3分。
4.2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后存放于-20 ℃冰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试剂盒均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4.3 疼痛程度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7]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在纸上面画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在24 h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
4.4 健康状态
采用美国健康评估问卷(HAQ)[8]进行评分。该量表分为残疾、不舒服、药物副作用和花费4个维度,每个问题计0~3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情绪或功能越差。
4.5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治疗期间有无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5 统计学方法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RA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75%,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进步: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为50%~<75%,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有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为30%~<50%,实验室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率<30%,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7 结 果
7.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1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对比 例
7.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1、IL-6水平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IL-6
水平对比
组 别例数时间IL-1IL-6治疗组56治疗前51.68±17.3353.39±18.27治疗后35.21±10.55∗∗##34.46±12.23∗∗##对照组56治疗前52.24±17.8452.77±18.05治疗后42.26±12.10∗∗41.17±12.89∗∗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P<0.01。
7.3 两组治疗前后VAS和HAQ评分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VAS和HAQ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P<0.01。
7.4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治疗组出现胃肠道不适2例,症状较轻,自行缓解。
8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可归为中医学“痹证”“尪痹”范畴,乃本虚标实之证,主要与风、寒、湿、邪相关,由于寒气入体导致脏腑亏虚,进而导致体内正气不足,气滞而血瘀,痰湿而阻滞,日久成痹[9]。中医采用辨证论治之法治疗该病,分别从局部及整体治疗,治疗原则以活血化瘀为主,扶体内之正气,疏经通络,同时益补肝肾而健脾胃,祛痰而通络。本研究所用祛风除湿散寒方由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而来。方中桂枝、麻黄、防风散表之寒湿,芍药、知母和阴而行里之痹,附子、白术助阳而除内湿,生姜、甘草调和脾胃。诸药合用,表里兼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外治之法,因操作简便、疗效迅速而在临床运用相对较广,在骨科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之效。本研究采用针刺治疗,主穴其一为足太阳膀胱经,该处穴位与督脉相连,针刺之可振奋人体之阳气,血得阳而畅通,进而疏经通络;其二有手足阳明经,与四肢关系密切,针刺其穴能调控四肢关节气血,有效改善血瘀之证。配穴为疼痛处穴位和阿是穴,针刺该处穴位可提高疏经通络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联合祛风除湿散寒方治疗RA能提高临床有效率。此与潘喻珍[10]研究结果类似,说明内外合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杨通宇等[11]研究发现药物治疗能改善RA患者血清IL-1、IL-6水平,此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针灸联合祛风除湿散寒方治疗RA能降低VAS、HAQ量表评分。此与李慧云等[12]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联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疼痛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联合祛风除湿散寒方治疗RA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这可能与其能降低血清IL-1、IL-6水平有关;同时,联合治疗能改善体内微循环,抑制体内炎症反应,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患者健康状况,不良反应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