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通针法治疗神经性耳鸣25例*

2020-06-30刘璟文赵耀东

中医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毫针风池穴耳部

刘璟文,赵耀东,朱 玲,韩 聪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神经性耳鸣是耳科临床常见病之一。该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高发年龄为50~60岁[1]。神经性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病因及病变部位的判断较为复杂,西医学的治疗多为营养神经、扩张血管、高浓度氧疗等[2],效果多不理想。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3]。2018年11月—2019年5月,笔者采用温通针法治疗神经性耳鸣25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中心的5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依照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温通针法组和普通针刺组。温通针法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1~63岁,平均(49.80±9.83)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15.76±9.40)月。普通针刺组25例,男12 例,女13例;年龄35~63岁,平均(49.44±9.25)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15.00±9.04)月。两组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耳鼻喉科学》中耳鸣诊断标准[4]:①患者自觉耳鸣,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并可伴有听力减退;②耳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排除耳部外伤、感染等器质性病变,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耳鸣。

2.2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07-14发布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制定。①无外伤、剧烈震动、长期噪声、药物损伤等有关病史。②耳内或头颅有蝉鸣样、吹风样等不同的响声,鸣响声常对患者的睡眠、生活、工作、学习、情绪等造成影响,或产生失眠、焦虑、抑郁、烦躁等症状。③外耳道及骨膜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④其他检查均显示为神经性耳鸣。

2.3 中医辨证标准

依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07-14发布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制定。外感风邪证:耳鸣初起,可伴耳内堵塞感或听力下降;或伴有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等症;舌质稍红,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气血亏虚证:耳鸣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肾精亏损证:耳鸣日久,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潮热盗汗或畏寒肤冷;舌质淡或嫩红,脉虚弱或细数。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30~69岁;③病程不超过2年;④自愿参加本研究,能够耐受1个月的针刺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由外伤、感染等器质性病变导致耳鸣者;②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包括器质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出血性疾病等不宜行针刺治疗者; 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年龄<30岁或>70岁者。

4 治疗方法

4.1 温通针法组

主穴:百会,患侧风池、耳门、听宫、翳风、外关、中渚、支沟,双侧足三里。配穴:外感风邪证取外关、合谷,气血亏虚证取气海、血海,肾精亏损证取太溪、关元。针刺手法:采用温通针法。左手(押手)拇指或食指切按穴位,右手(刺手)持针刺入穴内;待气至,押手穴位局部加压,刺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9次,使针下出现沉紧感,针尖牵着有针刺感应的部位连续小幅度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继续向前连续捻按9次,用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沉紧,同时押手在风池穴下方施以关闭法,促使针感传至耳部产生热感,守气1 min;留针后,缓慢出针,出针后按压针孔[5]。具体操作:选用华成无菌针灸针(由北京科苑达医疗用品厂生产,批号A180906),直径0.30 mm、长25 mm毫针和直径0.30 mm、长40 mm毫针。嘱患者取坐位,风池穴定位,局部医用碘伏消毒,持直径0.30 mm、长25 mm毫针直刺进针,进针10~22 mm,体会针下感觉,待气至后再施以温通针法,同时押手紧按在风池穴下方向同侧耳部推努,使耳部产生热感,守气后出针,不留针。随后嘱患者取仰卧位,取患侧耳门、听宫、翳风、外关、中渚、支沟,双侧足三里,百会,以及辨证选取的其他的配穴。主穴选用直径0.30 mm、长40 mm 的毫针刺入25~30 mm,气至后施行捻转平补平泻法;配穴行虚补实泻法。除风池穴以外,余穴均留针30 min,1次/d。

4.2 普通针刺组

主穴和配穴的选取同温通针法组。针刺手法:采用捻转平补平泻法。嘱患者取坐位,风池穴定位,医用碘伏局部消毒,用直径0.30 mm、长25 mm的毫针进针10~22 mm ,得气后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法,后出针,不留针。随后嘱患者取仰卧位,取百会,患侧耳门、听会、翳风、外关、中渚、支沟,双侧足三里,用直径0.30 mm、长40mm 的毫针直刺进针25~30 mm,得气后施以捻转平补平泻法。配穴采用直刺手法进针,得气后施以虚补实泻针法。除风池穴以外,余穴均留针30 min,1次/d。

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各疗程间隔2 d。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5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参考文献[6]标准。痊愈:自觉耳鸣完全消失,且伴随症状明显消失,1个月后随访不复发。显效:耳鸣程度降低2个级别以上(包括2个级别)。有效:耳鸣程度降低1个级别。无效:耳鸣程度无明显改变。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6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神经性耳鸣患者疗效对比 例

8 讨 论

耳鸣属中医学“聊秋”“苦鸣”“蝉鸣”等。耳鸣之疾。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曰:“上气不足耳之为苦鸣。”《诸病源候论·二十九》认为耳鸣的病机是风邪乘虚而入,入耳,与耳内气相搏而致耳鸣。对于耳鸣的症状,清代许克昌在《外科证治全书》卷二中有描述:耳鸣如蝉鸣、如钟声、又如烈火燃烧声……历代医家描述的耳鸣的病因及病机,归结起来主要有虚实两端,不荣则鸣,不通则鸣[7],因此治疗耳鸣时应以补寓通、以通寓补,同时疏通经络、调理脏腑。

取穴时,将近部取穴与远部取穴相结合。位于耳部周围的穴位耳门、听宫、翳风、风池能够有效改善耳部微循环,促进耳内损伤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最大程度缓解耳鸣的症状。现代研究[8]证实:针刺能够明显改善局部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远部的外关、中渚、支沟、足三里、太冲、三阴交及太溪等穴相互配合,可达到疏经通络、标本兼治的效果。

从经络循行的角度来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是选穴的原则。《伤寒论医考》认为,在针灸学中,治疗耳鸣主要是沿经络循行对病灶进行治疗。对于耳者,《灵枢·口问》如是说:“耳者,宗脉之所聚”。在经络走行中,足少阳胆经循行“……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风池穴为足少阳经腧穴,且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会穴,使用温通针法使气至病所,以达到温通耳部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手少阳三焦经为耳脉,“……系耳后,直上出耳后角……”《灵枢·厥病》对耳鸣的治疗是“耳鸣,取耳前动脉”。明代马莳在《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对这段经文的理解是:“有耳鸣者,取耳中动脉,即耳门穴,系手少阳三焦经”。在该病的治疗中选取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耳门、翳风、中渚、支沟等,充分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意。手太阳小肠经脉“却入耳中”,在《灵枢·经筋》中手太阳经筋病这样记载:“手太阳之筋……,应耳中鸣,痛引领……”听宫穴为手太阳、手少阳和足少阳3条经脉的交会穴,与3条经脉有关且与耳密切相关。针刺听宫可达疏经通络开窍之效。足阳明胃经亦与耳脉相连,且阳明经多气多血;足少阴肾经不仅与耳相关,且中医学认为“耳为肾之窍”,为肾所主导,又与其他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取足三里、太溪以达益气活血、扶正祛邪的功效。耳鸣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心情,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取之以补肝之原气,平肝理气。配合其他穴位,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温通针法是“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独创的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传统针刺手法[9]。温通针法在治疗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温、通、补的治疗作用,最终达到温补结合、以通寓补、以补寓通的目的。通,有疏通经脉之意;温,能振奋阳气,祛除阴邪。通能疏通耳部经络,通调全身气血,欲温先通,以通促温,濡养耳窍。温、通、补相互结合,最终达到补通兼施、标本兼顾的目的。耳鸣多为本虚标实,治疗时宜标本兼顾,通过对风池穴行以温通针法,最终达到补泻兼施的目的。此外,耳鸣患者的心理作用不容忽视。要让患者正确认识该疾病,耐心地与患者沟通,消除其烦躁情绪,使其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对治疗有足够的信心。

猜你喜欢

毫针风池穴耳部
耳部用药安全须知
眼轮匝肌毫针排刺治疗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温针与毫针治疗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的疗效对比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铜绿假单胞菌耳部感染临床研究
风池穴
耳部瘢痕疙瘩的序列综合治疗
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2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