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任务单:让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2020-06-27张声涛
张声涛
【摘要】前置性任务单,是前置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抓手。有了任务单,课堂可以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前置性任务单,可以让师生提前走近课堂,让研究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让思维向课堂深处蔓延,让课堂变得简约而不简单。
【关键词】前置性学习 任务单 简约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先学后教”“以生为本”等教学模式也在悄然走进我们的课堂。而前置性学习更是把这几种教学模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模式是在前置性任务单的驱动下,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让学生的学习力得以成长。
前置性任务单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借助旧知的迁移、各种小调查、预习后的反思等多种途径先对新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充足准备。
一、前置性任务单,让师生走近课堂
在观摩公开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执教者都是有备而来,而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知识基本都是毫无所知,这些往往都是执教者的刻意而为之,就是生怕学生提前学习,课堂上容易“扰乱”教师的精心预设,到时束手无策,就会呈现出一种尴尬的课堂气氛。
其实不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笔者在前置性任务单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栏目(如图1):
而这样的设计就给学生课前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任务单的驱使下,先对所学知识一步步地进行一个自我尝试学习。学生的这种课前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也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學习力。
“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关于表格中还剩几根这个格子的填写,当出现了每人分2根或者每人分5根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剩余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就出现了碰撞:为什么这个格子不需要填写?这个格子其实也可以填“0”……正是在学生有了课前思考之后,笔者趁势把“正好分完”和“平均分后有剩余”这两种情况做比较,探究余数是怎么产生的。原来余数就是指平均分后剩余的那个数,更有的学生竟然大胆猜想起了余数名称的由来。
在学习“认识千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建立1千米的观念,让学生真正对千米有所感悟,让学生切身经历“1千米”的体验过程,笔者在设计前置性任务单时,就安排了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数学活动。利用体育活动课时间,笔者和学生一同沿着学校运动场跑完四圈,让学生提前感知1千米有多长。
前置性任务单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提前走近了知识,走近了课堂,教师更是如此,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课堂演绎。教师可以通过查看任务单,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个环节遇到阻碍,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二、前置性任务单,让研究走进课堂
前置性学习方式不仅能有效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且课堂上还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带着前置性任务单进入课堂,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虽有了个性化的理解,但并没有深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前置性任务单在课堂上的实施至关重要。
在学习“认识百分数”一课时,笔者已布置学生在前置性任务单上提前搜集了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有的搜集的是牛奶中钙的含量,有的搜集的是白酒中酒精的含量。而这一环节,笔者在课堂上是这样实践的:如图2,先引导学生用百格图表示百分数,然后借助百格图与大家分享自己对所表示的百分数的理解。学生知道百分数长什么样,但并不是真正认识了百分数。用百格图表示百分数,看似简单多余,其实不然,这是有效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建构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有初步的感知体验。在交流汇报中,学生更易领悟到百分数其本质就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通过这样的设计和课堂实践,学生才能真正走进研究,学习才能真实发生。
再如“认识千米”一课,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千米,在前置性任务单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图3中一个假期出门旅游的情境,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出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与判断。同时教师还根据课前梳理的学生的任务单,有意安排展示错误“资源”,让所有学生在新知研究完后再次审视自己课前的学习,留给学生则是不一样的数学思考。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让学生真正“走进”千米,以“我就是千米”给全班学生做一个自我介绍。这种别样的全课总结,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融入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真正有效落实。
三、前置性任务单,让思维走出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但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归宿。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学生似乎没有问题了,其实这只是片面的教学观。纵观现代教学理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着重于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让数学思维蔓延下去。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为了不让学生的思维停滞在课堂,笔者在前置性任务单上专门设计了“我思考”这样一个板块,就是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后,结合自己的认识进一步思考,如图4和图5:
特别是图5问题的提出,说明这个学生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关注余数这个层面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对被除数的认识。
再如学习“方程的意义”一课时,有一个学生结合旧知并加以思考,在前置性任务单上写下了自己的思考:x÷5=2……3这是一道方程吗?可见,这个学生思维已经不是停留在方程的外显形式上了,他真正关注到了方程的本质属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一样。设计前置性任务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思维障碍,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前置性任务单的驱动下,让课堂在“简约”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着“不简单”的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和数学思维的锤炼,让数学课堂回归本原,走向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