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本书阅读的美好境界
2020-06-23闾小荣朱贵
闾小荣 朱贵
【摘要】要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其阅读整本的书。要营造出让所有学生都乐读的良好氛围,为展示和交流创造机会,要引导学生将课内之学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读整本书之前、之时、之后,举行多样的活动,引发学生盎然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授之以渔 循序渐进 活动促趣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阅读提出的要求,重在建议学生读整本书。
事实上,叶圣陶先生早在1941年就提出了阅读整本书的建议,他认为彼时的国文教学,成绩不好的原因之一在于:就实际情形看,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以外,很少和书本接触。
单篇短章教学尽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可当下,虽然很多学校凸显了阅读的重要性,学校与教师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是业务学习还是集体备课,都会突出这一点;教师也从过去的不闻不问,到现在的千叮万嘱——每日讀必读书目30页左右。至于学生读的效果如何,很多教师就无暇问及了,一是每日要忙于备课、批改作业,二是即使考试,也不过是区区5分(必读书目与课外阅读合计)。只有任务,没有指导,没有交流,没有检查,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浮光掠影,如此的读整本书,收获的定是皮毛而已。
笔者以为,所谓整本书阅读教学,就是指师生共读一本书,以整本书作为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开展读书活动,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分享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完善自我,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授之以渔
对于课外阅读,教师不可谓不重视,常在微信群中强调其重要性,家长是恨铁不成钢,想当初自己是没有此等阅读至上的氛围,可却束手无策: “这孩子,让他放声读书,他偏不听。”“老师,我家孩子读书速度太快,才买的一本书,一个上午就读完了。”……
新课标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的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并非个性化阅读就是给他一本书,你自己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个性化阅读,应该是基于掌握朗读、默读、诵读、背诵、略读、浏览等基本阅读方法的个体化阅读。
现代教育把个性化作为重要出发点,重视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发掘其智能潜力,满足其学习需求,促进其发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阅读方法后,采取何种方式来阅读,我们不再“统一标准”,珍视“独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关注差异发展。“鞋子合适不合适,只有脚知道。”的确,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效率的,也更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别人的方法再好,如果完全照搬,或许会因智商、体质、经验、阅历等差异而邯郸学步,画虎不成反类犬。学生个性不同,爱好不同,智力不同,喜好各异,所以,阅读的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个体阅读中可以采取诸如读、说、画、写、划、背、唱等不同的阅读方式。而即使是“读”,也有多种方式:朗读、默读、跳读、扫读等。教师要在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去,逐步掌握一些科学阅读的方法。只有提高学生自主、灵活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才能取得好的阅读效果。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教学中,教师应提早安排略读、速读等训练,立足课堂,以课文为例,传授阅读的基本方法,举一反三,让学生熟练运用阅读技能。在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后,不必统一要求,要鼓励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个性化阅读方式去阅读整本书。
二、点滴芭蕉声声碎,层层褪尽各自微——循序渐进
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更多的是关注有意思的情节,而忽略情节背后隐藏的意蕴、作品的主题、文章的内涵,此种方式阅读,无法使学生浸入文本,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力只会停留在浅层次,阅读失分也就不可避免。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行远升高,指导其去阅读整本书。
1.检视式阅读
这是人们常用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搜寻到相关的内容,并获取最多、最想知晓的信息。
首先,阅读序言、封面、封底。每一本书都有序,是对著作内容的介绍。包括封底的文字说明和插图。这些都是不容忽略的信息,通过阅读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对书有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阅读目录页。一本书,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是图书的目录,而这却是最能体现图书品质的部分。学生在读书时,经常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读,忽略了全书要义的目录。浏览目录,可以粗略地了解书的基本结构,如同去陌生之处,必查阅地图一样。读整本书之前,若是细读目录,文章的框架也就了然于胸了。
最后,粗略地翻阅。可以轻念几段,可以一目十行,可以选读重要章节,关注整本书的基本脉络,用自己的方式把全书读一遍。在粗读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不可忽视每个篇章的结尾,更不能忽视每本书的最后几页,因为有的作者会在此处将自己的观点重新梳理一下,结尾往往耐人寻味。
我们在对书进行了有目的的粗略阅读之后,既能了解书的轮廓,又能激发起阅读兴趣。
2.分析式阅读
粗读全书后,对书有整体的概念是不容置疑的。此刻,需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整本书最重要的部分,让学生带着主旨进行二次阅读,读完后,再进行阅读交流。
教师在设计阅读交流课的内容和流程时,应从整本书的人物和情节到中心思想;从文本的形式到文本的概述,让文本内容与个人体验有机相融,从而让阅读思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在读《夏洛的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夏洛为了威尔伯丢掉了自己的生命,是否值得?在读《苹果树上的外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苹果树上的外婆和邻家奶奶分别给了安迪什么?安迪更喜欢谁?
话题讨论有助于学生读出故事中的“我”,继而思考文本的价值、人生的价值,这应验了“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的真理。
3.“反刍式”阅读
牛在卧地休息时,会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会有别样的感觉。读整本书,有时也有必要“反刍式”阅读,就是反复阅读。“反刍式”阅读,可以让学生深刻领悟和全面吸收书里的营养元素。
“反刍式”阅读,就是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深刻理解和想象文章中的场景,体验文字中蕴含的情感。这样,学生既可以理解語言表述的外在意义,又可体味到它的内涵,可以发掘出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底蕴。
“反刍式”阅读,可以让学生写批注、阅读笔记,将课堂习得的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学生在“反刍式”阅读中,无论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是对文本内容的提炼能力,抑或是写作能力,都会得到提升,从而更能体现出读整本书的价值。
《夏洛的网》在写威尔伯进食时,是这样描写的:它大口大口地吃,大口大口地喝,发出稀里哗啦、呼噜哗啦的声音,急着要一口气喝光。此处,模仿威尔伯吃的动作和声音,对于一些词重复使用,会使语言变得有趣并且更能反映角色的特征。学生在“反刍式”阅读中,学会了反复手法的运用。
遵循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拾梯而上,步步引导,让学生告别浅层次阅读,迎来深层次阅读的契机。
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活动促趣
有哲人云:“无论看到怎样的美景,如果没有机会讲述给他人听,他永远不会感到快乐。毕竟,人终究是离不开同类的。无人分享的快乐并不快乐,无人分担的痛苦真痛苦。”
无论是读整本书之前、之时、之后,都可以根据这本书进行多样的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1.“好书领航员”
在读书前,学生们或手持书籍,或疑问诱读,或自制手抄报,人人争当“好书领航员”。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要去读,激起了大家一睹为快的兴致。
2.“好书发言人”“读书监督员”
在读书时,为了避免囫囵吞枣,第二天可以以抽签的方式,现场确定发言人,向其他同学介绍昨日读书所感,并现场提问5名同学,让他们谈感想。在学生们的碰撞、争鸣中,阅读走向深入。
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先确定一个学生为“读书监督员”,设计与当晚任务相关的5个问题,第二天随机提问。提问的内容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对词语读音的检测,以此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
3.“读书汇报员”
读完书后,以小组为单位,班级举行读书交流活动、知识竞赛等,也可以制作手抄报,在班级展示,邀请同年级的同学参观,评选“最佳手抄报”。人人争先进,个个伴书行。
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们观看与整本书相关的电影,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开展小小朗读者、为书中人物写颁奖词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检查阅读情况,享受阅读之趣,保持阅读热情,还能调动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裴杏平.指导阅读整本书的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