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指导得给点“干货”

2020-06-23朱棠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习作指导干货人物

朱棠佳

【摘要】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而现在在学生的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抄袭、模仿、造作之风盛行,习作内容千篇一律,题材生硬,缺乏真情实感。因此,习作指导要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再也不能浮于书本,必须实用性强,适于“实战”。

【关键词】习作指导   情感体验   人物   干货

王荣生老师曾说过:“中小学有‘当堂习作,但所谓当堂习作,只是给学生习作的时间罢了,具体的习作过程教师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指导。”确实,在习作指导上,有的教师提倡让学生“自由发挥”,读读例文,谈谈想法,便自行写作;有的教师则是列举多篇范例,从结构到词句,恨不得手把手地教,以至于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教师在习作课上,能给点什么实用的指导呢?笔者结合平时的习作指导经验,谈谈三类作文的指导。

一、体验,要创造条件

学生最愁什么?写经历。“一件难忘的事”“童年趣事”“第一次   ”“我学会了   ”“那一次我成功了”……这些作文题不胜枚举,学生愁,教师更愁!在一次考试“我学会了   ”这个半命题作文中,一个班有十几个学生写学骑自行车,甚至还有不少写学走路的!真是令人啼笑皆非。难道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就只有骑自行车吗?确实,对于现在的很多学生来讲,家长的陪伴很少,周末不是补习班就是特长班,生活体验少,不是谁都有家长陪着学溜冰、学滑板这样的体验的。而骑车过程完整、印象深刻,确实是最好写的。

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写作便没有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学生有话可写,习作指导课就必须给点“干货”。

例如,在教学习作“第一次钉纽扣”时,准备工作很简单:一个小组带一块布,四粒纽扣,一根针。从示范到每个学生钉一粒纽扣,花了有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可这个时间花得值——因为学生状况百出!有人扎到了手指;有人钉上了纽扣没多久纽扣就又掉了;有人没学会……再如,教学习作“我学会了放风筝课”时,学生们选了个晴天,带好风筝,在操场上上了一节习作课,风筝放得上放不上都行,有的风筝飞得高、飞得远、飞跑了,有的风筝飞上去就扎了猛子掉下来,学生也乐呵呵。看学生们交流时那眉飞色舞的劲儿和指导别人时那得意扬扬的神情,我们就知道这样的习作有话可说了。

这样的实践课其实并不需要每一次刻意去安排,学校的各类活动、各类课程都可以“蹭”个“顺风车”。比如,元宵节的文化活动一起动手做元宵、做灯笼,体育课上的运动、游戏,美术课上的手工,科学课上的实验,等等,都是习作的好素材。

二、情感,要真真切切

学生最怕什么?谈感情。一谈及亲情、友情,学生就“颤抖”。确实,小小年纪,有多少情感体验呢?可这类作文却真真切切地、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作业中、考试中,真的是避无可避,逃无可逃!而每次写这类题材的作文,总能闹出很多笑话。学生写得最多的是生病了,一个班得有二十几个,然后是断胳膊断腿的;再就是辅导作业的,考试考差又打又骂的,做饭的,送伞的,买玩具的……一次习作中,有一个学生竟写到自己被绑架,父母不顾生死来解救他。“真情实感”,真的要经历这么多“血光之灾”吗?

要指导学生写好这一类文章,教师的习作指导必须带学生发掘“情”在何处、“情”从何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爱如茉莉》,文章叙述了家庭中一对普通夫妻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的平常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是像茉莉这般平淡无奇。我们生活中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教材是个例子,要写“情”,就是要像课文《爱如茉莉》那样,深入到生活中的小事中去,“情”才会真切、才会动人。

笔者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把眼光聚焦于生活中最平凡、最常见的事物,在这些事物中是否有让你感动的、心酸的、愧疚的瞬间。果然,有个情感细腻的女生找到了这样一个生活细节,以下是她的习作“绿拖鞋”的片段: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恬静而又激荡……恬静而又激荡……”这一段我背了十几遍都没背下来,明天一早就要抽背,急得我团团转。

“吧嗒——吧嗒——吧嗒——”

是什么声音这么刺耳?是爸爸那双有点掉底的绿拖鞋!

“吵死了!”我打开房门朝着爸爸大声吼道,又重重把门拍上。

“吧嗒——吧嗒——吧嗒——”

隔壁竊窃私语着什么,我捂住耳朵,集中精神,继续背书。

……

奇怪,爸爸怎么也在楼上,我都没听到他上楼的声音。说来也好几天没听到那烦人的“吧嗒——吧嗒——”声了,难道……我往下一看,爸爸那双大脚丫子光溜溜的、红通通的。爸爸顺着我眼光看下去,尴尬地在裤腿上搓了搓脚,“呵呵……你妈说不许穿鞋上楼,踩脏她拖的地……”她朝妈妈看去,希望得到她的“帮助”。妈妈朝我笑笑:“就是,那破拖鞋……”

我心头一酸,懊恼极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蹭——蹭——”跑到楼梯口,把那双绿得扎眼的拖鞋提了上来,郑重地放在爸爸那双光脚丫子面前,“爸爸,还是穿着吧,地上冷着呢。”

……

有一个粗线条的大男生,发现了这样一个细节,以下是他的习作“奶奶的自行车”片段:

我一手抱着奶奶的后背,一手摸了摸后座上缠着的一条又一条的棉布,还有那软乎乎的垫子,我心里深深地感叹:“这是世界上最豪华的自行车!”

实践证明,习作中的情感,必须要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发掘,才能唤起他们心间的真情实感。“情”是昭然若揭的,却又深深地藏在细节之中,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人物,要独一无二

学生最纠结什么?写人物。写谁?敬佩的人、喜欢的人、难忘的人……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我的爸爸、我的妈妈……写谁都可以,但谁写的都一样,这就不对了。学生描写的人物,教师未必认识,认识也未必了解。这样的习作,教师指导时能给点什么“干货”呢?

大千世界,哪有一模一樣的人?即使外貌一样,性格品性也大有不同。要使一个人物鲜活起来,他必须有自己的脾气个性,有自己的独一无二之处!比如,我们一说“嚣张跋扈、自以为是”,就能想起洪教头脱了衣裳、独自耍棍,还气势汹汹地喝道:“来!来!”再如,我们一提起天游峰的扫路人,耳畔似乎都能回想起他豁达爽朗的笑声。

比如,《一个令我敬佩的人》这个命题,在以往的习作中,学生十有八九会写班长成绩好,爸爸妈妈工作勤奋,老师学识渊博。但学习了《姥姥的剪纸》一文后,笔者启发学生发现: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民间高手呢?学生们纷纷交流,于是我们就认识了七十岁爬黄山的爷爷,会织各种样式毛衣的奶奶,会驯狗的叔叔……再启发学生发现:班上是不是也有些高手没被发现呢?学生又津津乐道:某某背书每次都最快,某某扫地特别干净,某某修理修正带特别厉害,某某认识各种武器……笔者接着问:“你凭什么说他背书是我们班最快的?”学生说:“有一次……”笔者说:“说不定他就那篇背得熟呢?”学生接着说:“不是的!还有一次……”就这样,他们侃侃而谈,举例、再举例,人物的独特之处就显现出来了。

看来要写出人物的品性,必须要从他做的桩桩件件的事情上凸显出来,一件不足以说明,那就两件、三件。有了慧眼去发现,学生笔下的人物才变得有血有肉。

作文教学一直是个难题,因为它总带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性。习作到底应该写成什么样?其实新课标对各个年段的写话和习作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观察生活”。可见优秀的习作应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有真情实感的。那么教者在习作指导时,应该把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打破习作课堂的死板形式,给学生的习作指导必须要有点“干货”——给他们创造亲身的体验、导入情感的温室、营造丰富的语境。

把习作指导还原到对生活的感受与发现中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去体验,他们才会有事可写;让学生到生活细节中去感受,他们才会有情可抒。

【参考文献】

[1]黄吉鸿.强化“整体构思”,提升习作品质[ J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7(9).

[2]周彦敏.深挖“文眼”,绽放课堂精彩[ J ].基础教育论坛(小学版),2015(12).

猜你喜欢

习作指导干货人物
不要那么在乎干货
不要那么在乎干货
新修订的党纪处分条例干货全在这里
谈基于学生本位的习作指导
链接课内外,实现读与写的无缝对接
解析习作“精准知识”教学的肯綮
驶向北斗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