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主体有效参与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

2020-06-08傅艳华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课程高校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中面临的缺少就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就业准备不足等问题,提出提升就业主体有效参与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策略:就业指导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构建贯穿高等教育全程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完善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就业指导模式;完善评估制度不断提升就业指导质量。

【关键词】就业主体  高校  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181-02

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是集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服务体系,但还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提升就业主体在就业过程中的有效参与程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缺少就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清晰的就业目标是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前提,但实际调查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缺少明确的就业目标,或不清楚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大学生要在工作后能应对激烈的岗位竞争,就需要在大学期间规划好个人的职业发展,并能够随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根据51JOB网、智联招聘网和应届生就业网等在线招聘网站开展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数据,仅有15%的大学生真正做过职业规划。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目标和职业规划存在不正确的理念,认为只需要在毕业前再进行就可以。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目标就是要向更高的起点看齐,而没有结合个人的实际能力进行岗位需求匹配。部分大学生缺少对个人的科学分析,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也没有引导他们树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从而导致学生就业质量不高。

(二)学生就业准备不足。从就业过程来看,大学生明显存在准备不足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首先,大学生缺少英语四、六级证书或计算机二级证书及其他行业认证,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基本需求。其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较少参加专业竞赛或校外的实习实践活动,求职简历的项目经验等方面比较薄弱。再次,大学生没有重视求职就业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清楚毕业生就业政策,求职简历制作不过关,不懂求职商务礼仪等。最后,大学生的求职心理、语言表达和沟通协调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做好个人的中英文介绍,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就再也不愿意去求职。

二、基于就业主体有效参与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基础

基于就业主体有效参与构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其主要理论基础为内外因理论、就业主体指导理论和自主提升理论。

(一)内外因理论。内因是事物自身产生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而外因是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产生实际作用。内外因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其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具有指导意义。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出发,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就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强化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才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就业主体指导的理论。就业主体的有效参与是指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并构建与树立大学生就业主体地位相适应的就业指导体系。就业主体的有效参与与其积极、创造和突破自身的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缺少就业主体意识则总是表现出意志消沉和被动心理等。高校就业指导体系要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的就业态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改变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主体意识和产生依赖感的现状。

(三)自主提升的理论。自主提升的理论内涵主要强调个人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学习模式可以由大学生自己进行计划和推进,就业指导教师针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督导,引导大学生定期地对个人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学习情况。自主提升理论对提升就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的意义是,就业指导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及时进行反省和调整,从被动的就业状态转变为主动地去寻找就业机会,从而有机会去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提升就业主体有效参与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策略

(一)就业指导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高校要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教育主体地位意识。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信任大学生具有自我提升的能力,不要片面地将大学生等同为被动接受教育的人员。其次,高校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要让大学生以勤工俭学或以助理的形式参与岗位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监控和自我提升的主体意识。最后,高校要更新就业指导教育理念,让大学生能够在案例项目中体会和掌握专业知识及动手技能,改变被动就业的局面,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外的实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评估自己的学习结果,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路径。同时,在构建就业指导体系中,教育工作者要将校外的实习实践活动纳入学分评估中,以提升大学生就业主体有效参与的程度。

(二)构建贯穿高等教育全程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将其贯穿高等教育全程,形成一个有明确目的性的课程体系,使其能够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开展。大学生刚入学时,学校要通过职业发展规划教育激发出他们思索個人的未来,引导大学生认清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并有根据地设计就业目标和合理安排个人的学习进度及课程选择。大二、大三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养成就业主体意识,引导学生逐渐清晰个人职业发展的专业方向和路径,并为实现个人的就业目标进行积极的各种准备和考取相应的认证等。大四阶段,就业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搜索岗位需求信息和制造精美的个人简历,应对可能出现的挫折或困难。构建就业指导体系要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将各种任务分解到每一年度,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主体意识培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必须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教育大学生认清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积极关注企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并根据个人的调研情况动态调整个人的计划,让大学生明白为何要确立就业目标和如何合理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为提升就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构建就业指导体系需要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还存在不足,高校管理层要有针对性地引进企业导师和“双师型”教师,聘用地区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专家,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组织专业课程教师参与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同时,完善专业就业指导教师的资格考试制度,以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四)完善校企合作的订单班就业指导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设计和完善与社会科研机构、企业和地区经济升级转型接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校在构建就业指导体系的过程中,应完善校企合作的订单班教育模式,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求设计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注重大学生就业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建设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践平台,尊重大学生的个人意愿,通过网络教学、企业导师直接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企业文化教育和企业实习等方式,让大学生明白个人在职业发展上的方向,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有效参与程度。

(五)完善评估制度不断提升就业指导质量。高校要完善企业、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和大学生就业管理部门的评估沟通制度,通过完善贯穿高等教育全程的就业指导评价和以企业用人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量化评估手段,全面评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有效程度,通过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为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教学任务的整改服务,并以此提升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高校需要将评估工作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将某次的评估结果等同为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为大学生建立个人就业能力数据档案,定期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并及时地连接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职业能力情况。大学生作为就業主体更要参与到就业指导体系的评估工作中,高校要通过发放网络调查问卷、面对面沟通和座谈会等多元化形式了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其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任务、教学模式的意见。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其关系到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培养质量,甚至影响到高校的办学地位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提升大学生就业主体的有效参与程度,通过开展就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彭鑫艳.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8)

[2]全柱,王雄艺.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淡薄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7)

[3]雍莉莉.质量观下的应用本科院校就业服务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4)

[4]李娜.关于大学生就业主体性问题的哲学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10)

[5]阮敏.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培养浅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7)

[6]侯鹏.以职业发展为中心的高校就业课程体系要素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

【基金项目】2018年院级重点教研课题“基于BIM思维的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ZY2018A06);2019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壮族文化元素在中越边贸口岸设计中的传承与表达研究”(2019KY1336)

【作者简介】傅艳华(1983—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建筑师。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课程高校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学探析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