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2020-05-26罗霭东
罗霭东
【摘要】 数学教学中的众多重难点中,解决问题教学一直处于“难以攻克”的地位,“解决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也非常难以完全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讲究解决问题教学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从教学取材生活化、形式呈现多样化、教学过程探究化、问题解决综合化四方面探索新课标下的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 解决问题 策略研究 生活化 多样化 探究化 综合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3-115-02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重要学习策略。但一直以来,解决问题教学一直处于“难以攻克”的地位,即使是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利用合作学习和协同思考开展“解决问题”学习,学生仍然时常感到困难和毫无头绪。新课程标准中将“双基”变成了“四基”,让解决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运算一起出现,意味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在研究解决问题教学策略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创新。在学生学习共同体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理念,新思想,又应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使作为共同体的学生喜欢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教学效果呢?经过大量的教学实战和多次经验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教学取材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实生活与数学的多方面关联,这一点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体现。现下很多教材或练习册中的解决问题大多已经经过数学处理,普遍都是形式化很强的常规习题。这类习题远远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面前缺乏自信心,对解决问题感到恐惧。更加有趣的是:有的学生不会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却能熟练地解决20元钱购买一定数量的牛奶、巧克力等较复杂的生活问题。这说明解决问题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此,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摄取生活素材。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际,我设计了这样两题:①艺术节,学校组织“创新杯”卡拉OK赛,6个评委给2号选手打分如下:9.25分、9.65分、7.70分、8.35分、10.00分、8.75分。按规则,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2号选手最后得分是多少?②用每千克9.2元的话梅10千克,每千克7.1元的杏干12千克,每千克6.3元的李干4千克混成什锦果脯。这种什锦果脯每千克至少卖多少元才不亏本?
第①题的选材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第②题则把书上的问题变一变,显得更加贴近生活。这样做到教学取材生活化,使解决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内容的现实性和挑战性。这样具有生活趣味性又贴切实际的题型,能充分调动学生解答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令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形式呈现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果解决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加题目的趣味性,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当然,解决问题的内容与呈现形式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呈现形式的差异取决于内容的不同,而同一內容,也会受到呈现形式不同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解决问题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解决问题呈现形式来出示解决问题。除用“纯文字”形式呈现解决问题外,我们可以用以下多种形式来呈现:
1.图文并茂式
图文并茂式是直接用图画、配简短文字呈现出解决问题的条件和问题,它的最大特点是形象、直观。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中年级更适用这种呈现形式,以轻松达到理解题目的目的。
2.信息选择式
信息选择式由教师呈现一些有用、无用的信息,让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编成解决问题,再解答。信息选择式有多种不同的选择信息方法,答案不是唯一的,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适用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中、高年级。
3.表格出示式
表格出示式的最大特点是条件清楚,各部分关系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解题,降低解题难度。归一、归总类解决问题和统计类解决问题大多都应用该种形式。
4.对话叙述式
对话叙述式是由教师把题目内容用两人或多人对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能吸引学生到对话情境中去,更好的理解题目意义。
5、动态演示式
动态演示式是通过多媒体甚至教师、学生本人把题目内容用动态的形式演示出来,生动形象,能使学生清楚的理解题意,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动态演示式比较适用于相遇问题等行程类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探究化
解决问题需要构建知识网络,不能单一化片面化的学习知识,而要进行系统化多元化的深度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究化,为学生创设各种探究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激活学生自生内在动力的效果,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不断创新发展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教学“找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全长100米的马路一边修建路灯,每隔4米修建一盏。
(1)两端都要修,一共要修多少盏?
(2)两端都不修,一共要修多少盏?
(3)一端修,一端不修,一共要修多少盏?
(4)如果改在周长100米的圆形小路一周修建路灯,又会怎样?
这几道练习,代表了四种最典型的植树方式,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由于学生是亲自探究的,能深入地理解不同植树方式的植树规律,教好地掌握了找规律问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设计这样的探讨式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在探究中打开自己的思维,提高逻辑思考水平,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四、问题解决综合化
传统的解决问题教学普遍具有较强的公式化、结构化、典型化,明显偏向于对学生“准确列式解答,了解题型结构,明晰数量关系”三方面能力要求,從而学生解答解决问题都是死套公式,题目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对解决问题兴趣不高,自然谈不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错综复杂、环环相扣,不像传统的解决问题这般,只需要提供几个条件,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判断、分析、猜测、交流、推算等富含逻辑成分的活动解决问题。因此,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来进行解决问题的问题设计,使问题设计具有现实性、思考性、开放性、拓展性、趣味性,体现综合化。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应用”之后,我让学生设计包装方案:两块肥皂应怎样包装用的包装纸最少;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应用”之后,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计算一些长、正方体的体积,而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石块的体积、鸡蛋的体积,并写出方法和步骤;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之后,让学生通过调查,计算本班学生的出勤率、考试的优秀率、体育的达标率、某次作业的正确率,了解一下本校去年植树以及成活情况,计算树木的成活率等;学习了“比例的应用”之后,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知识(按比例分配、归一法、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列方程解答和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答等)来解答解决问题……通过这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解决问题练习,提高学生掌握实战技巧并结合理论知识解决难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取材生活化、呈现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探究化、问题解决综合化是学生学习共同体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汲取生活化的数学信息材料,以学生为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呈现形式,在教学探究化过程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整合构建出完整框架,努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本文系2019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强师工程)“合作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019YQJK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