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的你》看现实题材电影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2020-05-15董正浩
董正浩
摘 要 文章以反映校园霸凌的电影《少年的你》为例,尝试找出现实题材电影与网络舆论间的联系,并从网络舆论的特点出发,分析电影所讨论的议题对公众舆论及对新媒体和政府话语的影响,并尝试为国产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给出建议。
关键词 《少年的你》;公众舆论;新媒体;互动机制
1 电影《少年的你》网络舆情发展
在中国的影视市场,将主题聚焦于社会现实事件的影片早已有之,但进入院线放映者更是寥寥无几。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需求逐渐纳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但始终在话语上无法与公众的声音达成共鸣,“社会现实题材”似乎仍然与公众隔着一层捅不破的窗户纸。这样的局面在2018年徐峥导演的《我不是药神》上映后有所改观。一方面,电影人似乎找到了一种用商业电影语言与国内观众讨论社会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观影者也发现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传递给官方话语的意见能够得到承认,使得社会问题与公众舆论的联系更加紧密。
2019年10月上映的《少年的你》延续了这一做法,但与《我不是药神》喜剧外壳不同,《少年的你》对校园霸凌现象的直白展现贯穿始终,就像《少年的你》导演曾国祥所说:“在拍戏的时候,你要站在每一个角色、每一个人物,你都要能理解他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的想法是什么,他的价值观是什么。”影片将不同学生群体脸谱化,让观众能从中寻找到自身的影子,欺凌者抑或是被欺凌者,在被勾起这段回忆时都将有新的思考,也因此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根据公开的互联网数据,2019年10月25日,影片上映首日关键词“少年的你”百度指数从前一日54 900增长至417 890。更为专业的鹰眼速读网的舆情监测显示,影片上映当日热度高达202万,并持续多日保持100万以上的高位热度。而微博作为制作方与观众交流主要渠道,线上宣传的主话题“电影少年的你”阅读38.8亿,讨论量5 753.9万,相关话题均有2亿到11亿不等的阅读量,热搜信息同时也显示,观众对于《少年的你》的讨论已经不局限于演员本身,而是拓展到了切实的社会问题上。伴随着电影《少年的你》的热议,公众重新开始对“校园霸凌”的关注与讨论,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话题“校园霸凌”在榜8小时,热搜历史最高排名至第2位。而几乎与电影上映同期发生的“大连13岁少年行凶杀害10岁少女”的事件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则让大众将电影中的种种情节与近年来多发的校园霸凌问题乃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联系起来,并展开大量的讨论,最终又推动了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订案的顺利通过。
2 电影引导网络舆论的可能
2.1 网络舆论的形成
网络舆论需满足多人参与、时效议题、引发争议等,电影议题所引发的网络舆论正是依托与现代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互动能力,才有可能将不同年龄、地域、专业领域、教育程度的受众群体集中到单部影片所想要表达的统一议题上。新媒体传播中所形成的圈子既“多元”又“统一”的议题取向,决定了议题有了将事件本身还原并加以多层次放大讨论的可能,而异向价值冲突与包容后的整体信源又偏向于朝着统一的推进社会进步的目标前进,形成了以影片为中心的“舆论场”,而电影的类型策略在此时使真实报道的欺凌案件形成一个更适合在互联网环境强力传播的新文本。于是,在《少年的你》上映后,引发了海量的社交讨论,网络舆论针对“大连13岁少年恶性杀人被判收容”事件梳理挖掘及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内容进行着重讨论,电影本身所提纯的环境被媒体和观众自行补足,建成一个完整的中心议题讨论圈,影片中静默的一般人群体利用这种方式在现实中发声,从而开始在更广阔的语境中构成了一个超越影像本身的社会热点。
2.2 互联网舆论的扩散特点
依托于多种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公开化、移动化、便捷化的传播特点,电影所引发的话题才可能在短时间内扩散传播,并在多元话题的对立同一种形成公众舆论并继续推动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具体可描述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引发舆论的话题点,“公众”“多数”和“共同”是舆论意见形成的前提,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在互动形式上相对自由,也就形成了利用转帖形式公开量化出转载数量;其次,议题中心化,冗余信息逐级递减,随着话题热度的升级而越加统一,从推动舆情发展以及形成话题高峰的众多节点间的构成关系看,微博等平台的舆情是一种“井喷式”的强烈外化,短时间内即可产生热门话题、微博热搜等话题热点,利用共同话题的连接形成“多数力量”。网络社会的发展让虚拟社会进一步向现实社会的分化一样形成了诸多的圈子,如职业、学历、年龄等具有共同兴趣、相似经历等拥有相同话题的圈子,以微博等平台形成了具有一定自我选择与相同内容推荐的传播内容上的“私人订制”,如对符合自我价值观的微博账号、公众号、博客等,这给了传受双方宽泛自由的关系选择。
2.3 《少年的你》电影舆情的效果
微博、豆瓣等新媒体平台虽然性质不同,但都是舆情生成及舆情引导的重要工具,《少年的你》所引起的舆情正式在这样的平台上流转扩大。
首先,参与基础平等广泛,电影舆论互动的探索。《少年的你》从一部电影迅速成长为一个舆论话题,利用更为便利地新媒体平台结合更多人参与式互动,舆情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酵。因此,电影舆论是一种跨平台跨领域的现象,既是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互通有无的“万花筒”,又是官方舆论和民间舆论良性互动的新场域。
其次,电影舆论包含的多意性,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庞勒用“无约束式的随意性和破坏冲动”解读了网络时代网民在匿名掩盖下地冲动表达与群体狂欢。故经过了短时间的过滤,公众舆论在新媒体平台上即统一为电影所隐含的正向意见表达。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拒绝了杂音的干扰,从事件、空间双重维度上信息的“自我更正”,以报道作为信源利于引导深入阅读,使得公众对校园霸凌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思考更为全面。
最后,基于文化安全性原则,引导符合社会潮流的话语。有别于其他舆情,电影舆论的产生总是围绕着电影所传达出的内容,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固有的内在力量。《少年的你》以一个新的方式引导影片中的背景群体——观众或者说普通老百姓,重新思考这个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问题,最终不仅有社会大讨论,更推动了官方对民众需求的回应,如2019年10月28日,央视网刊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与时俱进保护“少年的你”》一文,将“少年的你”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相联系;2020年1月3日,央视节目《今日说法》播出多名未成年人盗窃案,节目名为《少年的你》。由此影片《少年的你》已经从单纯的影片蜕变为了一种主流媒体认可的象征着未成年人行为的符号。
3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现实题材电影直面社会问题的勇气和类型优化的智慧的确为当下国产影视的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诸多有益经验,从《少年的你》的播映效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切实讨论社会问题的影片可以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多的建议,并通过新媒体的进一步传播,潜移默化地教化参与到舆论当中的大众,他们既是参与者,又是被传播者,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社会的自我进步与自我评价,反映了中国观众呼唤现实主义创作,利用影片的力量推进社会进步而非走向愤世嫉俗的极端,最终寻求社会进步与公民意识的进一步提升是当下电影人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常茹月.浅析电影《少年的你》中的人文关怀[J].视听,2020(1).
[2]赵蓓.电影口碑传播中“自来水”的形成因素研究[J].现代视听,2019(10).
[3]饶曙光.现实底色与类型策略——评《少年的你》[J].当代电影,2018(8).
[4]倪万.基于大数据的电影舆情数据挖掘与风险监控研究[J].当代电影,2016(2).
[5]金宝镜.韩国法庭片的特征及社會意义——以电影《熔炉》《断箭》《辩护人》为例[J].当代电影,2015(10).
[6]乔泆飞.论现实主义电影中舆论生产机制的拟态呈现——以电影《搜索》为例[J].新闻世界,2015(4):87-88.
[7]彭华新.论当代媒介环境中舆论监督的权力嬗变[J].国际新闻界,2014(5):92-103.
[8]古斯塔夫·庞勒.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