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3-30温雅婷童正容
温雅婷 童正容
【摘 要】 本文以阳光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阐述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分析了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提出了降低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的对策建议。要明确岗位职责、确保分工明确;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拓宽晋升渠道;加强教育培训、关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完善薪酬机制、提升福利待遇;提升个人责任感、提高社会认可度。促使其更好投身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关键词】 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对策
职业倦怠最早由Freudenberger (1974)提出,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较为容易出现于助人工作行业中的工作者情绪性消极症状。[1]学术界普遍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适应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反应,是个体在长期工作中而产生的态度、情绪或行为的消极状态。Maslach(1986)研究指出,职业倦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衰竭,主要表现为没有工作动力,缺少工作积极性,工作中无精打采,对工作失去热情,情感上处在疲惫状态;第二,去人格化,主要表现为有意将个人和工作对象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表现的无视、不在乎;第三,过低的个人成就感,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工作表现和成绩的不认可,消极的自我评判,同时工作的成就感不断降低。[2]
职业倦怠较普遍存在于不同行业和职业,其中国内外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研究,已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大多针对公立高校辅导员展开,结合我国特殊国情,以民办高校辅导员为对象的研究相对不足。为研究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本研究选取了在福建省内颇具知名度、影响力,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民办高校——阳光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的方式,分析阳光学院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表现、特点及成因,寻求缓解和减少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
一、阳光学院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体现
本研究对阳光学院37位辅导员进行了全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围绕与职业倦怠相关的工作激情、责任感、认同感等进行调查指标设计,同时辅以对辅导员的深度访谈。其中,发放问卷37份,回收37份,有效问卷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1、工作缺乏激情
工作缺乏激情是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之一。本次调查通过3个指标对阳光学院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度进行调查,被调查的辅导员有30位表示“一整天的工作使我无精打采”占总调查人数的81%;有18位辅导员在工作中“总是一边工作一边看时间,希望能够早下班”占总调查人数的48%;有35位辅导员表示“时常盼望着有假期可以不用上班”占总调查人数的94%。从调查情况反映,阳光学院辅导员工作缺乏激情,职业倦怠感比较明显,处于职业倦怠的危险期。
2、责任感枯竭
工作效率的高低与责任感有着较强的联系。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还应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一定的使命感。了解阳光学院辅导员责任感是分析其是否存在职业倦怠的重要指标。
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37名辅导员中,有26名辅导员表示“对某些同事所发生的事并不关心”占总调查人数的70%;有30名辅导员工作中“经常通过请假或者迟到等方式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占总调查人数的81%;18名辅导员在工作中“时常忘记自己被分配的任务”,占总调查人数的48%。多数辅导员对角色地位认知不清,没有树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路人的工作意识和责任,导致在工作中忘记自身工作内容,减少工作时间等缺乏责任感的行为出现。
3、自我认同感低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条件的限制性,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更大且不属于编制内,在工作中,常常因自我成就感低而产生自卑心理。学者李睿宸认为工作中只有建立了比较充分的自我认同感,才能够有效的建立信心和自尊。而信心和自尊是一个人获得成功和幸福的重要心理基础。[3]
本次调查结果也证实了阳光学院辅导员群体存在自我认同感较低这一现象。超过33名辅导员认为,“工作更努力了但是成就比以前少了”,占总调查人数的89%;有30名辅导员认为“在工作中不被学生和同事理解”,占总调查人数的81%;30名辅导员表示“感觉自己在工作中经常被忽略,自己的努力没有受到重视”,占总调查人数的8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阳光学院辅导员群体工作的自我认同感较低,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的工作不能够被理解,在工作中经常受到忽视,这样的心理体验会增加辅导员群体职业倦怠发生的几率。
4、离职率偏高
离职率是衡量组织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能够了解组织对员工的吸引力及员工对组织的满意度。通过对相关部门领导和辅导员的深度访谈,阳光学院在岗的37名辅导员中仅有12名工作年限超过三年,占总人数的32%,其余工作年限在1-2年。被访者表示由于民办院校辅导员工作付出与薪酬不成正比,许多辅导员无法忍受长期高强度低报酬的工作状态,致使民办院校辅导员群体心态失衡,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二胎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除了处理学生及工作问题还需要照顾家庭,在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转而寻找工作强度较低的工作,因此多数辅导员在岗工作一至三年后就会出现离职、跳槽或转考编制等现象。
5、薪酬满意度低
薪酬是员工工作的报酬,不仅关系着员工的衣食住行,还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态度。薪酬满意度越高,薪酬的激励功能就越明显,员工也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组织也能够留下更多优秀的人才。反之,若薪酬满意度较低,员工则会出现工作积极性下降、对工作产生厌倦消极怠工等现象。[4]通过访谈了解到阳光学院辅导员的薪酬结构与其所带的学生数、工作年限、职称水平挂钩。工作年限在1-3年的辅导员每月薪酬大约在3000-4000元之间,超过48%的辅导员薪酬都在五千元以下,大部分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资水平低于其他高校。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深度访谈的发现,问卷调查显示有26名辅导员认为“薪酬可以代表工作的重要性”,占總调查人数的70%,有35名辅导员“认为薪资和工作量不成正比”,占总调查人数的70%;32名“辅导员常因待遇问题对工作失去激情”,占总调查人数的86%。阳光学院辅导员群体对薪资感到不满意的占了较大比例,整体薪酬满意度情况低,导致多数辅导员对工作失去激情。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1、工作定位不准确、任务繁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民办高校在招生数上不断扩充。民办高校辅导员师生比也由原先的1:200不断向上增加。阳光学院多数辅导员目前所配置学生人数为1:300,个别辅导员甚至要一个人管理400余名学生。高校思政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大学生党团建设工作,但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许多辅导员除了要承担本身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以外,还需兼任校级一些行政职能工作。另外,当代大学生需求也不断增加,辅导员已不再仅限于满足其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还需承担大学生心理教育疏导、就业规划指导、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等工作。许多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扩大自身的工作范围,忽视了最根本的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航员的身份,而是更多地承担了普通行政人员的职能,这导致辅导员自身工作定位不准确,分不清楚工作的范围,加上负责的学生过多,工作量较大,任务繁杂,辅导员自身也面临巨大的身心压力,很容易对工作产生倦怠心理。
2、职位晋升空间狭窄
深度访谈了解到阳光学院辅导员晋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晋升至二级院系团委书记或办公室主任,或者晋升至校级行政部门担任助理。以上两种晋升方式都需满足在校任职超过三年,连续两年考评均为优秀者。少数辅导员可通过职称晋升方式晋升为讲师,但仍需承担辅导员工作。
大量研究表明,许多新从事辅导员岗位的均为高校毕业一至两年的毕业生,多数情况下在工作的头两年对高校工作充满激情,但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学生事务性工作的复杂等问题,许多年轻辅导员对工作失去热情,加之民办高校狭窄的职位晋升空间,无法满足其成就动机,工作积极性降低,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3、个人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成就需求强烈的人,往往会更加高效的工作,选择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反之,成就需求低的人往往会因为不愿意挑战更高的成就而减少工作付出,选择较为简单重复性高的工作,在这种重复的机械性工作下往往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5]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系统的计划过程。员工因为职业规划,对自我的优势、兴趣、能力以及前景有比较全面和充分的认识,通过职业规划提升工作能力,拥有较强成就动机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规划比较全面。但对阳光学院辅导员职业规划的调查发现,37位辅导员中“没有职业规划”的辅导员有19位,占调查总数的51%;“职业规划模糊”的有12位,占调查人数的33%;有“明确职业规划”仅有6人,占调查人数的16%。阳光学院辅导员大多数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不能准确的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在职业竞争中很难发挥个人优势。成就动机弱、并不渴望成功,只想做好眼前的工作,势必导致工作兴趣不高,甚至懈怠情况的出现。
4、薪酬福利机制不完善
通过对阳光学院辅导员的深入访谈,发现民办高校在人事制度上往往实行多种人才制度并行的模式。对专业课教师群体除了“高等人才引进”的年薪制外,还根据任课老师所享有的职称等级、学术科研成果等进行额外补贴奖励,辅导员群体工资则是参照行政人员工资结构发放。在访谈中,许多位辅导员表示,因每日忙于学生事务性工作,很难有空闲时间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并发表,进而影响了职称评定。民办高校对辅导员群体的管理制度尤其是薪酬福利制度缺乏准确性,使得辅导员群体对于薪资待遇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进而影响其职业热情。
5、存在职业偏见、社会认可度低
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思想的转变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像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一样能够较快显现成效,这使得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外界所认知和肯定,产生辅导员是高校工作辅助人员的错觉。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机构精简、人员配置少,很多行政性工作也需要辅导员完成,这使得辅导员更难全身心投入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更多处理的是学生矛盾纠纷、请假手续、安全监管等问题,这也导致了学生和家长对辅导员职业产生刻板效应,认为高校辅导员只是承担学生后勤管理的老师,导致对辅导员职业认可度偏低。
三、降低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的对策建议
1、明确岗位职责、确保分工明确
高校可以根据国家教育的相关规定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性质,制定切实可行并符合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岗位职责,来确保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要明确系办公室、学院办公室等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理清学校学生工作内容,将学生工作内容规范化、具体化,减轻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建立科学的、匹配的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使其将主要精力放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真正落实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2、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拓宽晋升渠道
高校要对辅导员的工作价值给予肯定和认可,并通过媒体宣传,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促使社会大众提高对辅导员社会地位的认知,为辅导员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有效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同时,高校也要根据辅导员真正的需求,为辅导员创造竞争条件,提倡辅导员进行更高岗位的竞争考试,从而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对工作成绩优异的辅导员进行升职加薪鼓励,完善辅导员考评机制。拓宽辅导员的晋升机制,对于职称上已评上教师、副教授的辅导员可考虑转为教师岗位,将辅导员的晋升机制落到实处,减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3、加强教育培训、关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民辦高校要针对辅导员业务水平较低的问题,提供以思想提升为目的专业化培训,提升思想境界;其次,安排辅导员参加提升业务能力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处理学生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民办高校可以鼓励辅导员接受继续教育,自学或实践等方式为自己充电,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和素质。
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应提升自己对工作的认同感,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定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达到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另外,民办高校可以鼓励辅导员攻读与教育有关或思想政治专业有关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为其更好的规划职业生涯提供支持。
4、完善薪酬机制、提升福利待遇
民办高校应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绩效考核来体现辅导员工作的优劣。绩效考核可要求辅导员对日常工作进行总结,超出工作计划并很好完成的辅导员给予提高绩效的奖励,对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辅导员进行相应的绩效处罚,激励辅导员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不断提升自己。另外,民办高校应建立合理的、完善的薪酬机制吸引更多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
在物质上应提升辅导员福利待遇,提高辅导员生活质量,校领导及相关行政部门应对辅导员提供情感性支持,增加辅导员的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具体可以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安排辅导员进行定期体检,关心辅导员身体健康;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相关部门领导生日送祝福、重要场合對辅导员工作进行肯定等方式,满足辅导员基本物质需求、情感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等,使辅导员愉快地工作,降低职业倦怠。
5、提升个人责任感、提高社会认可度
树立职业理想,有助于克服职业倦怠,当辅导员这个职业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理想职业时,才能激励从事辅导员岗位的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民办高校要针对辅导员的心理,正确引导辅导员明确奋斗目标,帮助辅导员树立工作信心,提升辅导员教师的工作责任感。
提升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可度,增加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了解。高校可以通过多元化、多渠道的媒体传播方式,将辅导员的先进事迹和优异的工作成绩传播出去,使社会大众增加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对于优秀辅导员可以进行深入报道,传播正能量,使辅导员切实感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个人职业成就感,对减轻职业倦怠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Freudenberger H 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1974.30(1)159-164.
[2] Maslach C. Stress, burnout and workaholism [M].// Kilburg, Richard R.Nathan, Peter E. Thoreson, Richard W.Professionals in Distress: Issues, Syndromes and Solutions in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U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86.
[3] 李睿宸,李清源,张丽,程希羲.独立学院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4)128-129.
[4] 王中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及成因分析[J].文教资料,2016(34)180-181.
[5] 许芸睿.浅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策略[J].长江丛刊,2016(3)125-125.
【作者简介】
温雅婷(1995—)女,福建福州人,阳光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高校人事制度、师资队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童正容(1980—)女,四川宜宾人,阳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访问学者(2019-2020),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政策、社会心理、应用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