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帕依固龈液与复方硼砂含漱液联合牙周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3-23李晓云
李晓云
黄石现代口腔医院口腔综合科,湖北 黄石 435000
慢性牙周炎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牙科疾病,病程长,且治愈率较低,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壁炎症以及牙周袋形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特点[1-2]。该疾病是成人缺牙的主要原因,牙菌斑在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牙菌斑进行有效清除是临床治疗慢性牙周炎的关键。临床上通常采用龈下刮治、龈上洁治的机械治疗方式来去除牙结石与牙菌斑,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但难以有效控制慢性牙周炎的相关炎症因子。随着临床对慢性牙周炎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药物疗法在该疾病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3-4]。西帕依固龈液与复方硼砂含漱液是临床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两种常见药物,复方硼砂含漱液具有一定收敛、抑菌作用;西帕依固龈液由中药没食子制作而成,在牙周疾病引发的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以及酸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5]。本研究在牙周基础治疗上分别采用西帕依固龈液与复方硼砂含漱液治疗慢性牙周炎,对比其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2月在黄石现代口腔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2)无西帕依固龈液、复方硼砂含漱液用药禁忌证;(3)符合2015年美国牙科协会慢性牙周炎的诊断标准[6];(4)入组前6个月未行牙周系统治疗。排除标准:(1)存在消化、呼吸系统感染;(2)过敏体质;(3)哺乳期或者妊娠期;(4)存在严重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男性36例,女性12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8.25±3.28)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病程(2.28±0.52)年,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1~28 kg/m2,平均(25.63±1.25)kg/m2,轻、中、重度患者分别有25例、12例、11例。对照组48例,男性34例,女性14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8.29±3.32)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2.23±0.49)年,BMI为22~27 kg/m2,平均(25.12±1.23)kg/m2,轻、中、重度患者分别有23例、14例、11例。对比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牙周基础治疗,治疗措施包括平整根面、牙龈上部洁治以及牙龈下部刮治,同时经X线摄片对全口根尖进行仔细检查;对两组患者进行口腔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并指导其正确的洁牙方式。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10 ml复方硼砂含漱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772;生产厂家: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规格:250 ml)治疗,用50 ml温开水进行稀释,行5 min含漱,嘱咐患者避免将其咽下,每天治疗3~4次;观察组给予患者3~5 ml西帕依固龈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65020012;生产厂家:新疆奇康哈博维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100 ml/瓶)治疗,行2~3 min含漱,即便患者吞服也无碍,每天行3~5次治疗。嘱咐两组患者含漱后1 h内避免进食、饮水,不用清水进行复漱,最大程度上延长药物在口腔内的停留时间,两组均连续行2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1)牙周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用牙周电子压力敏感探针对两组患者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pocketdepth,PD)进行检测。(2)龈沟液中炎症因子: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龈沟液标本2 ml,予以10 min 3 000 r/min离心处理,离心半径5 c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 IL-35)、 白 细 胞 介 素 -17(interleukin-17,IL-17)水平进行测定。(3)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7]
无效:临床症状均未发生任何变化,甚至加重;有效:局部牙龈出血、疼痛、红肿程度减轻,牙周袋深度降低2 mm以上;显效:牙周袋未出现溢脓现象,牙龈疼痛、肿胀症状消失,牙周袋深度降低3 mm以上。有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BI、PLI、CAL、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PLI、CAL、PD均减小;且观察组BI、PLI、CAL、PD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a表示P<0.05。
组别对照组(n=48)观察组(n=48)PLI BI CAL(mm) PD(mm)tP治疗前1.26±0.25 1.29±0.22 0.624 0.534治疗后0.98±0.15a 0.45±0.12a 19.114 0.0000治疗前2.75±0.65 2.79±0.62 0.308 0.758治疗后1.62±0.39a 0.85±0.18a 12.419 0.000治疗前4.85±0.68 4.95±0.56 0.258 0.751治疗后3.45±0.58a 2.02±0.18a 13.125 0.000治疗前3.85±0.68 3.98±0.57 0.017 0.963治疗后2.18±0.58a 1.52±0.26a 8.522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35、IL-17水平降低;且观察组IL-35、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0/48),对照组中10例患者用药1周之后有味觉改变、舌背轻度麻木不适感,停止用药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3%(1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63,P=0.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龈沟液中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组别IL-35(ng/ml) IL-17(pg/μl)对照组(n=48)观察组(n=48)tP治疗前335.69±12.25 332.72±12.08 1.196 0.234治疗后268.96±8.09 200.02±5.12 49.880 0.000治疗前37.12±2.15 37.19±2.09 0.161 0.871治疗后22.36±1.59 15.02±0.28 31.498 0.000
3 讨论
慢性牙周炎属于发病率较高的感染性牙周疾病。以往临床通常会单独采用牙周基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但因发生牙周炎后牙周袋加深,菌斑和结石不断堆积滞留,所以难以彻底清除牙菌斑以及结石,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并对牙周袋内厌氧菌进行有效控制,通常会在牙周基础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药物治疗。局部药物疗法能够有效解决机械治疗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同时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见效较快。但复方硼砂含漱液长时期用药,可能导致患者味觉改变、口舌麻木,难以获得理想的预期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在药物浓度过高的情况下还可能腐蚀局部组织。西帕依固龈液近年来在牙周炎局部辅助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成分没食子中含有没食子酸、没食子鞣质,我国中医认为,该药物具有止血、敛肺、涩精、固气等功效[8]。药理学研究显示,该药物能促使蛋白质沉淀,具有收敛止血功效[9]。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牙周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优于复方硼砂含漱液。其次,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BI、PLI、CAL、PD更小,这进一步证明了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牙周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有效性,能改善牙周状态。人体口腔生态环境较为复杂,龈沟液中有多种细胞因子存在,主要作用是对细胞生长分化进行调节,同时参与炎症与免疫反应。本研究中,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后IL-35、IL-17水平更低,提示采用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牙周基础治疗能促进机体细胞炎性因子恢复到平衡状态。IL-35为异源二聚体,能促进T细胞的增殖,对IL-17生成与Th17分化进行抑制。与此同时,IL-35属于一种新型抗炎因子,存在独特的免疫抑制活性,与免疫反应和牙周炎的发生、进展存在密切相关性。IL-17属于一种重要的促炎因子,能够作用于破骨细胞并对骨细胞的形成进行介导,因成骨细胞能够提供破骨细胞分化需要的各种信号,IL-17能促进成骨细胞信号释放,进而影响破骨细胞分化,这是造成牙周组织炎性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10]。发生牙周病时,机体处于微炎症或者炎症状态,而治疗后炎症减轻,IL-35与IL-17水平也会随之降低。
综上所述,与复方硼砂含漱液联合牙周基础治疗相比,慢性牙周炎采用西帕依固龈液联合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疗效更加理想,能够改善牙周状况、龈沟液内炎症因子水平,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