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磨牙半切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成功率、牙周袋深度及根分叉牙槽嵴比的影响
2017-05-31李蕙君吴敏黄雪梅
李蕙君 吴敏 黄雪梅
[摘要]目的观察下颌磨牙半切术后不同修复方式对成功率、牙周袋深度及根分叉牙槽嵴比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3月~2014年3月59例下颌磨牙修复患者纳为观察对象。在患牙半切术后采用不同修复方式治疗并随访2年,观察修复成功率、牙周袋深度、根分叉牙槽嵴比。结果单端全冠、单端固定桥、双端固定桥三种修复方式的根分叉牙槽嵴比在修复前、修复后各时间段无明显变化(P>0.05)。单端全冠、单端固定桥和双端固定桥在修复半年、1、2年的牙周袋深度均比修复前变浅(P<0.05)。在修复2年时,单端全冠的牙周袋深度比单端固定桥和双端固定桥深(P<0.05)。在修复1年时,单端全冠、单端固定桥、双端固定桥三种不同修复方式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修复2年时,单端固定桥、双端固定桥的修复成功率比单端全冠高(P<0.05)。结论在下颌磨牙半切术后修复中,单端固定桥和双端固定桥的远期修復成功率较高,修复效果比单端全冠更好,其中双端固定桥的修复设计是最理想、最合理的。
[关键词]下颌磨牙;半切术后修复;成功率;牙周袋;根分叉牙槽嵴比
[中图分类号]R7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3-182-03
牙齿半切除术对保存牙根、恢复牙齿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临床常用的保存患牙的修复方式之一。但这一治疗术式对修复设计、修复后的牙周维护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如果使用这一治疗术式,必须要求牙根根尖、牙周健康,如果存在病变则是在能够消除的情况下。因此,对于中度、重度的根分叉病变患牙,在采用牙齿半切除术治疗前,需要先进行牙髓牙周治疗,消除牙髓牙周病变。修复方式的选择也对远期的修复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常用的修复方式有单端全冠、单端固定桥和双端固定桥。本研究主要对该三种半切术后修复方式进行分析,观察其成功率以及对牙周袋、根分叉牙槽嵴比的影响。现将研究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3月~2014年3月59例(共计62颗)下颌磨牙修复患者视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病例35例,女性病例24例,年龄24~69岁。第一磨牙48例(共计49颗),第二磨牙11例(共计13颗)。纳入的患者符合:牙周袋低于6mm;牙齿松动度不超过Ⅱ度;牙周附着丧失不超过5mm;牙槽骨吸收少于根长的一半;不符合条件者均一律剔除。
1.2治疗方法
(1)牙髓治疗:对患牙进行检查,结合x线结果进行评估,确认患牙情况符合半切术的适应症,再给予治疗。先对患牙进行根管治疗,使用玻璃离子粘固粉进行填充修复。(2)牙周基础治疗后再对患牙行半切术:对术区进行局部麻醉,翻瓣后使用金刚砂钻以根分叉为基准线,沿着牙体长轴分开牙冠,分割髓腔。对于不保留的牙根进行拔除。对于保留的牙根则进行修整断面,尽量使其形成前磨牙形态。必要时再次进行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将牙周袋里面的肉芽组织完全清除干净。治疗完成后酌情给予患者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3)修复治疗:在牙周治疗3~6个月,对患牙进行详细检查。如果患牙松动不严重;牙周袋不超过5mm;牙龈外观正常,探诊不易出血,牙周显著好转;x线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一半;达到这些条件则进行修复设计。由于每个患牙情况不同,我们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选择适当的修复方式。本研究中,我们主要对患者采用单端全冠、单端固定桥和双端固定桥三种修复方式。其中单端固定桥将保留牙根和邻牙作为基牙,这一修复方式主要运用在缺牙间隙较小,保留的牙根比较稳固的患者。双端固定桥选择保留牙根和缺隙侧牙作为基牙。对于牙根粗大、牙周健康状况良好且强烈表示不愿再多磨牙的患者,我们则选择采用单端全冠修复。在修复完成后,随访2年。
1.3观察指标
观察术后各时间段的修复成功率、牙周袋深度、根分叉牙槽嵴比。修复成功评价标准:治疗牙的牙龈健康,牙周袋深度不超过3mm;x线显示牙槽骨密度升高,吸收停止;修复体边缘密合;患者咀嚼功能恢复。若未达上述标准,则均一律视为失败。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5.0软件对下颌磨牙修复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修复前、修复后各时间段的根分叉牙槽嵴比变化情况
如表1所示,三组在修复前、修复半年、修复1年、修复2年根分叉牙槽嵴比进行F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修复前、修复后的牙周袋变化情况
如表2所示,三组修复前、修复半年、修复1年、修复2年的牙周袋深度都明显变浅,方差齐性检验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修复效果比较
如表3所示,单端全冠组修复后在修复1年、修复2年时的修复成功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端固定桥组、双端固定桥组修复后随着时间延长,修复成功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牙齿半切除术联合适当的修复设计,可以实现最大程度保留患牙。在半切术修复治疗中,对于保留的牙根,要进行彻底的牙髓及牙周病变治疗,在牙髓牙周恢复健康后进行修复。在修复后的远期疗效方面,理想的修复效果是能够尽可能取得长期的修复成功率。本次研究显示,在远期修复成功率方面,单端全冠的修复成功率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在修复第2年,成功率降低至60.0%。而单端固定桥和双端固定桥的远期修复成功率保持较好,分别为91.7%、96.4%。说明在远期修复效果方面,双端固定桥和单端固定桥是比较理想的修复方式。在修复第2年的成功率中,双端固定桥修复方式稍微优于单端固定桥。研究显示,在使用单端固定桥修复方式进行修复时,虽然已经尽量降低牙齿应力,但该修复方式可导致牙根应力不均,进而造成修复成功率降低。这可能是造成单端固定桥修复第2年成功率低于双端固定桥修复的原因。虽然单端固定桥、双端固定桥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失败的病例且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且我们在各种患牙,如根折、顽固性根尖周炎、严重牙周病等治疗中,实施牙半切除术时,常会遇到牙体解剖限制的问题。由于术中需要2个以上(包含2个)的牙根进行分牙,对于下颌第二磨牙根分叉情况和牛牙症、“C”型根管等比较复杂的根管,牙根的选择比较困难。如果修复后咬合力不适当,也会造成手术失败。
牙半切术修复后,牙周袋、根分叉牙槽嵴比的变化能够反应术后患牙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单端全冠、单端固定桥和双端固定三种修复方式在修复后,根分叉牙槽嵴比与修复前比较并没有显著性的改善。而在牙周袋方面,三种修复方式均可使牙周袋变浅。说明合理设计的单端全冠、单端固定桥和双端固定桥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牙周状况。其中双端固定桥和单端固定桥患者的牙周袋改善效果比单端全冠效果更好。研究显示,双端固定桥修复方式对基牙的牙体应力比单端固定桥、单端全冠低。从牙齿应力方面角度来看,合理的修复设计是尽可能减少牙齿应力值,并尽可能使应力分布均匀,从而保证修复的成功率。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双端固定桥修复方式不仅可以改善牙周袋,而且远期修复成功率较高,修复效果好。因此,双端固定桥修复是比较理想的修复方式。
综上所述,下颌磨牙半切术后修复治疗中,双端固定桥修复方式比单端固定桥、单端全冠更为合理,是比较理想的修复方式。在修复时要注意处理好牙周、根尖情况,控制炎症后再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