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内压监测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评估分析
2020-03-23常丽娟
常丽娟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外监护室,河南 南阳 473000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保护重症患者胃肠道黏膜及增强机体免疫功中充当重要角色,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基础的营养代谢物质,还可预防消化道并发症发生,因此在临床危重症患者中广泛使用[1]。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易使患者出现腹泻、呕吐等不耐受情况,严重影响气管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因此临床中如何有效避免肠内营养支持重症患者出现不耐受情况是临床医护工作人员广泛关注的问题[2]。相关研究表明,监测患者腹内压水平变化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胃肠道耐受情况[3]。本研究进一步评估分析腹内压监测对机械通气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情况。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7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30例;年龄23~77岁,平均年龄(54.38±16.24)岁。纳入标准: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在5d以上者;均接受肠内营养喂养支持者;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室腹内压>20 mmHg(1 mmHg=0.133 kPa)者;伴有慢性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治疗过程实施肠外营养支持者;放弃治疗或治疗期间转院患者。
1.2 方法
分别测量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前及肠内营养后前3 d腹内压,并做好详细记录工作,通过监测数据观察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是否耐受情况,包括腹泻、肠鸣音消失或减弱、便秘、胃肠道出血、反流呕吐等。在早期肠内营养前测量基线腹内压,而肠内营养后则每间隔6h测量腹内压。腹内压测量:帮助患者取平卧位,保持放松状态,使腹壁肌肉松弛,并排空膀胱,坚持无菌原则对字母尿袋穿刺港进行消毒,将浓度为0.9%氯化钠溶液25 ml通过负压腔向尿管注射,并通过患者腋中线调节零点,仔细观察输血器内液体稳定后读数。在测量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膀胱充盈性,每间隔1分钟测量1次,重复测量2次,腹内压值取两次检查平均值。
1.3 判定标准
以患者临床胃肠道表现评估是否耐受,在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若出现腹泻、呕吐、反流、腹胀或连续滴注6 h应及时收回残余量250 ml以上,只要符合其中一项或多项则为喂养不耐受,若喂养3d后未发生上述不良反应为耐受。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肠内营养后前3 d腹内压水平程度与腹内压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腹内压基线水平与肠内营养后前3d腹内压水平对比例(%)
肠内喂养耐受情况分析,见表2。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喂养耐受情况与腹内压呈正相关(P<0.05),见表3。
表2 肠内营养内是否耐受情况评估分析结果对比 例(%)
3 讨论
早期肠内营养可通过改善患者肠道菌群,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继而改善胃肠道功能,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吸收,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改善预后。但因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危重,气管插管进行治疗,胃肠功能减弱及腹内压升高均会导致患者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出现不耐受情况,并且腹内压升高会导致胃肠道血液灌注量降低,营养胃肠道功能而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的出现很可能导致营养支持的停止,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4-5]。
表3 基线腹内压与肠内营养指出后前3d腹内压水平与喂养耐受相关性评估
本研究结果显示,肠内营养后前3 d腹内压水平程度与腹内压基线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喂养耐受情况与腹内压呈正相关。究其原因可能因腹内压升高时导致肠管及肠管壁受压,致使肠壁出现缺血,降低胃肠道功能,使肠道蠕动减慢,继而出现肠鸣音消失或减弱情况,因此在临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肠鸣音消失或减弱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胃肠道不耐受症状的发生。针对出现的腹泻、腹胀、反流呕吐等不适症状,可能因腹内压升高使肠系膜血流受阻,导致胃肠排空延迟及胃肠功能减退,诱发胃肠功能出现紊乱。而不耐受患者肠内消化不良、胃肠道排空延迟也会导致腹腔脏器出现水肿情况,促进腹内压升高,因此腹内压与肠内营养支持不耐受情况相互影响,呈正相关[6]。
本研究结果显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喂养耐受情况与腹内压呈正相关,因此腹内压监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利于避免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