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0-02-24简小烜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简小烜

(长沙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数千年文明的积淀。而伴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得以形成。高校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继承者与传播者,必须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高校教师则应肩负起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这一重任。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实现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机融合的重要路径。

一、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必要性

(一)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新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发密切、碰撞愈发频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文化的认知与自信受到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渗透政策之下,新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文化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种种如追求鲜明个性、喜欢奢华消费、追求外来新奇文化等现象,最终导致少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接受和不认可[1]。大学生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只有他们树立起文化自信,才可能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2]。为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之一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应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二)拓展“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内容,实现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中华文化热潮逐渐席卷全球;并且,中国制造的桥、车、港、路、5G网等,也体现着中国在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和自信,这些,都是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教师们若善于挖掘,将诸多有关文化的内容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学,一方面可唤醒大学生内心深处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相关记忆(初高中时期都学过历史课程),增强课程吸引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使教学内容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和扩充,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文化自信,有效实现“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三)保障正确的教学方向,提升教学实效性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需要讲授系统性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实现道德育人功能和文化育人功能,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指引,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内容嵌入教学体系当中,不仅能促进“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内容的多元化,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更可保障教学方向的正确性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以培养出具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因此,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当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十分重要且必要。

二、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目前“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却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忽视了文化育人功能。另外,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及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导致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学存在一定困难。文化自信教育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融合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影响,效果不佳。

(一)忽视文化育人功能

部分高校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知识、理论的讲授,而忽略了课外实践教学、学生价值观念塑造以及文化自信培育等方面的功能。“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和其他知识性专业课程不同,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文化观等进行塑造和培育。因此,在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课堂理论知识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文化育人功能的互补结合,真正实现“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使命和目标。

(二)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有待提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师们的文化素养和育人能力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自身政治素养较低,政治信仰不坚定;还有部分教师不具备系统、完善的文化和学术素养,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客观、准确的认知和理解[4]。由于自身修养不足、能力不够,无法做到言传身教,不能为学生们树立好榜样,也很难实现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自然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和培养。也由于专业技能的不足,无法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出系统合理的教学体系,特别是不能根据学生们的特征和需求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无时不刻不面临着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对本民族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当前大学生们的思维较为开放和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纳程度较高,但是又不具备成熟的鉴别能力和正确的政治敏感性,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对西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的心理和态度,对现实当中我国的主流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则表现出不积极的态度。有的人甚至还沦为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文化渗透的“工具”。

三、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路径

(一)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将我国优秀文化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体系

根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文化方面的教学素材,全面补充进“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体系,合理调整和编排好教学内容。目前“中国近代史纲要”都是专题式教学,应深入剖析每个专题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与意义,并将其科学、合理地编排入整个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索与发问,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和分析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以使其真正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从内心深处予以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入。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5]“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追求,“与人为善”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以及“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等,都是我们文化宝库里的璀璨明珠,高校教师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上应大力加以传承与弘扬。如在讲述辛亥革命时,可重点突出革命志士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以及当时革命妇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勇敢担当。

红色革命文化内容的融入。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与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断抗争、奋斗中创造形成的,它们产生于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新时代青年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源泉,是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动力,更是其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构成。“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中的很多章节对这些精神与文化都有涉及,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对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使学生正确认知和掌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入。先进文化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相融是重中之重,应体现在每一专题之中。当然,其他内容也应作精心安排。例如,在专题《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刻剖析与梳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详细讲述;另一方面,可以列举每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榜样人物,通过讲述他们先进事迹,实现理论与具体案例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这些榜样人物的过程中,更加理解其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内涵与价值,自然而然地确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二)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地方文化资源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历史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以长沙为例。长沙素有“道南正脉”“楚汉名城”“屈贾之乡”“革命圣地”等美誉,丰富的地下遗址,星罗棋布的地上遗存,浩如烟海的文人遗墨和名胜古迹等,汇成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宝库[6]。长沙还是近代经世致用的大本营:戊戌维新时代,长沙独步一时;辛亥武昌起义,长沙首起响应;反袁复辟,长沙振臂一挥,领袂而起;新文化运动,湘江波起潮涌;北伐战争,长沙铁军突起,所向披靡;农民运动,长沙独占鳌头;工农武装斗争,长沙打响第一枪;抗日战争,长沙四次会战同仇敌忾、焦土抗战,顽倭败退……从湘军时代的曾国藩、左宗棠,到维新时代的谭嗣同,到辛亥革命时期的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再到反袁护国的蔡锷,再到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刘少奇等,长沙的近现代史可谓群星璀璨、耀眼夺目,长沙亦成为全国瞩目的革命圣地和摇篮[6]。长沙地区的高校若将这些地方文化资源运用到“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来,不但可使课程内容充实、具体而生动化,更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应将这些文化资源打造成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加强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观了解代表地方文化的博物馆、纪念地、故居等。通过“活”的文化资源让学生们在现场亲身感受历史和文化,同时收获相关理论知识。在学生参观完毕后,可以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他们参观后的感想与体会,如征文比赛、诗歌比赛、摄影大赛等,并通过学校官方微博、公众号、抖音等扩大活动的知晓率,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喜欢地方文化,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优化教学手段与方式

历史与文化本就紧密相连,历史课与文化自信教育的融合较为容易实现,但如何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依靠丰富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教师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特征,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主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合理的主题,同时注意挖掘文化素材,补充文化自信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按照教育部对“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要求,可将近代外国对华的军事侵略、五四运动、红军长征、中华民族团结抗战、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等作为主题,通过这些主题反映近代中国在遭受列强入侵过程中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充分展现其时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以及红色革命文化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逐步形成,让学生心中不仅有抗争史、革命史,还有一部恢弘的文化史,文化自信感油然而生。

学生合理分组,进行文化主题的探究。按照合情合理的标准进行分组,注意让更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所长参与到小组研讨之中。如“红军长征精神与文化”,可以按照学生来源地进行分组,根据红军长征路线,确定以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学生为主,将他们划分到每个小组,其他省份的学生依次加入这些小组。这样分组合理又有趣,更会加深学生的印象、提升其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所做的总结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肯定各个小组的努力和做得比较突出的部分,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下次的研讨中加以完善;另一方面,深入剖析主题的相关文化内蕴与意义,从理论方面进行升华。

故事讲述法。故事本身就具有吸引力,选取与文化相关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故事,利用有血有肉、真实的人和事,让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堂内容,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更能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媒体运用法。在讲述某些历史事件,如近代列强对华的军事侵略、五四运动、红军长征等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影像资料片段,课后再安排学生观看完整的影像并撰写观后感或心得体会。教师可将新媒体引入课堂,比如利用大学生常用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结合课堂内容发送相关故事、小视频等,并展开话题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及文化自信的理解,教师对学生们的知识掌握和素养能力有着较为清楚的了解,据此可对今后的教学方案与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采取更加适合学生的方式,以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使学生在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自主地去学习我国优秀的文化,增加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四)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若对中国文化无信心,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无法真正地讲述好中国文化;相反,若教师具备文化自信,从内心深处最大程度地认可与肯定中国文化,才有可能向学生们讲述并传播好中国文化。因此,要让文化自信教育充分融入到“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在教学之余,主动学习我国的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提升自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学校教研室要采取座谈会、专家讲座、集训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树立教师的文化自信。

另外,教师也应注意提升自己和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全球化时代,各国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国文化的渗透。在我国,年轻人由于较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在饮食方面,他们喜爱麦当劳、肯德基、牛排、披萨等食品;在娱乐方面,美国大片、日韩节目等备受追捧;在节日方面,热衷过圣诞节、万圣节等。从这些可以看出,年轻人在国家文化安全方面的防御意识较差。“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通过讲述当今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渗透,让大学生认清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意识到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的必要性,警惕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学会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对我国文化的自信。

总之,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需大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热点,做好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实现“中国近代史纲要”课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有机融合,使当代大学生端正自己的价值立场,形成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