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地理教育先行者 粤北地理科考奠基人
——记地理大师吴尚时先生

2020-02-24张敏敏田广增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乐昌粤北水文

张敏敏,田广增

(韶关学院 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1938年,广州沦陷。中山大学于1939年西迁至云南澄江,后于1940年10月回迁至韶关坪石,各学院分散于坪石各村,理学院设在坪石镇塘口村,吴尚时随理学院在坪石生活直至抗战胜利。面对战时生活艰苦、物质匮乏、教员流失严重等艰难环境,吴尚时临危受命担任地理系主任,不辞辛劳抱残病之躯几乎独立支撑地理系数年。他带领师生排除万难复课并就地开展各项科学研究,偕同事和弟子展开对粤北地理的野外考察,其足迹遍布粤北连县、乐昌、乳源、仁化、曲江、始兴和南雄等地,为学生解释并追踪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及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地理专业毕业生,自己也在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区域气候学、区域地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一、抗战时期吴尚时先生在粤北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地貌学研究成果

1940年中山大学迁至坪石期间,吴尚时对位于粤北乐昌和坪石盆地之间的乐昌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发现乐昌峡实为受地质构造支配的一断层谷,并对其所在地区地形特点、成因和演化首次进行了科学的说明,这是对粤北横谷成因的重要研究,其相关学术思想详见1945年发表的《乐昌峡》以及1948年发表的《粤北侵蚀面及横谷》。与此同时,吴尚时还与曾昭璇等开展以丹霞地貌为中心的红色岩系地貌研究,先后发表了《粤北红色岩系之地质与地形》《丹霞南雄红岩层位之新见解》《粤北红色岩系》《粤北坪石红色盆地》等系列论文,尤其对坪石盆地的地形、地貌和构造进行了详细阐述。他将坪石划分为高原和破碎台地及单斜构造区域两大部分,对红色岩系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总结,并根据红岩发育年龄的早晚,指出其在地形上的差异[1-3],由此推动了丹霞地貌这一独特地形研究的发展和开发利用。此外,吴尚时还与弟子在区域地貌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南岳之地形》《广东省之地形》《仁化县地形》和《东江附近地形初步观察》等论文,这些研究详细梳理了岭南的地形和地貌状况,为岭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1941年,吴尚时为《广东年鉴》撰述地形篇,他简明扼要地指出珠江三角洲的存在、成因与特征,首次提出“广花平原”的名称及其与三角洲平原的差异和关系,这是对珠三角地貌学研究的重要贡献[1]31-32。1943年4月,吴尚时应广东省文化运动委员会邀请,在曲江作了《粤北之国防根据地》的演说,指出粤北“地形山脉横亘,构成许多天然屏障,为一安全之地;更有制造武器之所需煤炭、铁矿、水电等原(燃)料;加之植被茂密,利于隐蔽,是为他处莫及也”[4],这篇军事地理论文为粤北山区利用自身地形优势抵御日军指明了方向。吴尚时在坪石期间,还曾与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曾纪经共同翻译了美国地理学家G·B·葛德石《中国之地理基础》一书,希望为促进国内外地理学界间的交流合作贡献绵薄之力,后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付梓[1]134。

(二)水文地理学研究成果

水文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吴尚时紧密结合实际开展水文地理研究,是中国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山大学坪石办学期间,吴尚时致力于地形研究的同时,对粤北水文地理做了许多开拓性研究并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浈武二河之水文》《曲江潦患与预防》《粤北之水力》《北江中下游之水文》。这些研究均以实地观察和实测流量为基础,通过收集一手材料,详细描述了研究区的地质、地势、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分析河水水位的月、日等不同时间变化,以及低水与洪潦发生的时间、原因、演变过程、程度、频率等,并推算其年平均流量[1]215,为预报洪潦提供了科学依据,既极大地减少了洪潦灾害带来的损失,也为合理运用粤北水力资源、促进流域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参考。这些调研是日夕奔走于南岭山地的结果,在实地考察中,吴尚时克服重重困难,以行动践行着地理学者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三)区域气候研究

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也是地理环境变化的客观动力。吴尚时深知气候对水文、地形、文化景观、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与作用,并致力于区域气候的研究。在坪石期间,吴尚时与弟子何大章合著《广东省之气候》一书,此书对广东省四个气候区(即海南岛区、粤北区、粤中过渡区、东北部粤东沿海及西南部雷阳沿海区)进行了科学分类和细致描述,就各区间的共性与个性、区域内部的生产生活安排与防灾减灾等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发展建议[1]214,对促进广东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当年我国区域气候论著中独树一帜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据中山大学地理系编辑丛书预告,吴尚时在坪石还著有《世界气候型》一书,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得以面世[1]。

(四)区域地理研究

区域地理是地理研究的高峰。吴尚时擅长用近代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区域研究,区域地理由此成为他地理研究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中山大学从云南澄江迁至坪石,吴尚时由此在坪石生活数年,其区域地理研究成果也紧密围绕粤北而展开。吴尚时的区域地理著述主要包括《乐昌盆地地理纲要》《粤北四邑与南路》《乐昌峡》《县长与地理》《仁化县地形》等,文中详细阐释了山区地理环境与人文、聚落、土地利用、交通、工农业等的关系,其中对小区的周详调查客观地反映出区域特征及其发展趋势[1]214-216。与此同时,吴尚时曾与弟子曾昭璇多次考察湘粤边界圩市,二人于1948年联名发表的《湖南临武县之圩场》是区域地理在城镇研究方面的代表作,吴尚时在文中高度重视圩场作为地方经济文化中心在地理研究上的意义,并指明圩场与四周乡村的联络结构,这与现代西方城市地理学的中心地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1]106-107。

二、吴尚时先生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

吴尚时在粤北开展的红色岩系地貌研究形成了红岩成因、形态、构造和地史等方面的理论体系,他以多次考察结果为据,提出了红色岩层只覆盖粤北部分地区的论断,纠正了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对红岩在粤北具有广泛覆盖性的错误定论,对推动丹霞地貌这一独特地形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对粤北地理形势的考察,吴尚时指出粤北地区具有成为抗日救国根据地的可行性,为粤北展开抗日防卫奠定了基础。吴尚时对粤北水文地理的研究也具有开创性意义,其综合考量武浈两水在月日等不同时间的变化以及在低水与潦洪发生时间、原因、演变过程、程度、频率等因素,推算出其年平均流量和排水系数,为预报洪潦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吴尚时针对潦患预防提出的造林、筑堤束水、设立水文预报站等措施是粤北地区后来防洪治水实践的重要基础,为粤北水电事业发展埋下了伏笔。此外,吴尚时还就粤北的区域气候和地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做了详细分类,指出了水稻在地势较低的乐昌盆地一年两熟而在地势高的坪石仅一熟的生产事实,为当地的农作物种植、土地利用、聚落分布及其发展前景预判提供了基于地形论和气候论的科学解释。吴尚时在华南地理研究和教育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不但彪炳于中国地理学史,还为我国地理学岭南学派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推动着地理学在岭南的大步前进。

三、对吴尚时先生学术贡献与个人精神的评价

吴尚时先生所取得的成果与其艰苦的野外实地调研密不可分。为调查清楚地形地貌,吴尚时常常带领学生登山涉水、风餐露宿,背负沉重的仪器和标本,一天兼程数十里;为弄清地质和地形露头、测量剖面和作素描图,他专走小路而不走大路,无径之处强行,逢山即上、遇水泅渡,被师生们誉为今日徐霞客。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涵摄中外、兼收并蓄是吴尚时先生特有的人格魅力,其对华南地理的研究可谓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硕果累累,不仅形成了我国学坛独树一帜的岭派学术风格,还奠定了其在中国地理学史上的特殊地位[1]31-32。作为一代杰出的地理学大师,吴尚时先生对岭南地学的贡献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与尊敬。

猜你喜欢

乐昌粤北水文
乐昌含笑培育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乐昌柰李“炼金术” 套袋果身价十倍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乐昌
追寻足迹 不忘初心—红军长征过粤北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