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渗透策略研究

2020-01-25邓永香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5期
关键词:初中教学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

邓永香

摘  要:初中是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务,不仅是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当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关键词: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5-040-01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对于很多事物都有了个人的想法和价值判断。但是这一时期学生的认识是有限的,其价值判断能力还处在发育阶段,需要外界进行正确的引导,以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初中时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原因所在。

一、融合生活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课程内容贴合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很容易就可以引起学生在内容和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利用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状况,在课堂当中建立起情感教学环境,充分开发教材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这种情感体验,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和法治意识。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更加符合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可以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将学生从枯燥、烦闷的学习当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适当的放松,调节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节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课中的两个小节《青春的情绪》和《情绪的管理》,将课程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的课程带领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过哪些情绪,分辨哪些是积极的情绪,哪些是负面的情绪。教师也可以列举一些典型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讨论,自己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绪,如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学生是会感到沮丧,还是会觉得更有斗志。在下半部分的课程当中,可以以负面情绪的管理为主,让学生在纸上写下现阶段对自己造成困扰的负面情绪,然后由教师进行汇总。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绪,可以邀请已经摆脱这种情绪的同学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经历,积极寻找克服负面情绪的方法,将学生自己的情感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建立情感教学环境。

二、在实踐中进行情感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

学生在课堂当中,接触更多的还是文字性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内容产生深切的体会。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教学安排,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契机,将道德与法治的课本内容应用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在理论和实践的交互融合当中,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进行感受,将情感教育逐渐渗透在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生活实践当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通过在实践当中的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学习都必须在道德和法治的框架范围内进行,从而意识到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更加规范自己的各种行为。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友谊与成长同行》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节的内容开展主题活动。例如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守护者”的活动,将所有同学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然后让每位同学都进行盲抽,抽到的名字就是自己在接下来一周所要守护的同学。学生在活动的一周时间里,要承担自己作为“守护者”的责任,关心同学,及时发现同学的困难,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活动结束后,每一位同学都需要向自己的“守护者”表达谢意,也可以与全班一起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来自同学的友情和温暖,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思考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守护好自己的友情,与朋友一起成长。

三、融合生活教学,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连接

将课本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连接的教学方式,可以降低学生对于课程的抵触情绪,让学生更乐于开展学习活动。理论来源于实际,教材内容本质上是对于生活的总结和升华。教师在课堂中融入生活教学,可以使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具体,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与自身的经历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的认同感。很多学生不易理解的文字内容,通过生活教学的方式,也可以降低理解和学习的难度。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即更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了解我们身边的各种规则。如在上学的路上,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嬉戏打闹,不能闯红灯;在学校,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在课堂上睡觉和说话,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规则。教师在带领学生感受完身边的规则后,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这些规则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会变成什么样子,如:如果交通规则不存在,我们的出行活动会不会变得十分危险。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和辨别,不同的规则具体应用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场景当中,提高理论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上述的学习活动,可以意识到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于教材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还会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当中自觉践行道德与法治规范,让学生达到言行一致的学习效果。

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融合生活教学,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在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融合生活教学,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策略,开展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杨青菊.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 011(024):58.

[2]蔡诗喜.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模式的相关研究[J]. 中外交流, 2019, 000(009):255.

[3]孙淑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研究[C]// 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 2019.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广西   富川   542700)

猜你喜欢

初中教学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