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图像学方法解读《女贵族莫罗佐娃》

2020-01-25段国莹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图像学

摘  要:图像学方法自提出以来便成为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女贵族莫罗佐娃》作為苏里科夫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用图像学方法对《女贵族莫罗佐娃》进行描述、分析和解读,不仅能够了解作品的自然意义,而且能够透过作品的表面深入了解到一个时代、社会以及阶级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形。苏里科夫通过对历史的真实描绘,将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境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图像学;苏里科夫;女贵族莫罗佐娃

在西方艺术史学中,图像学起源于图像志。图像学一词最初被切萨雷·理帕用作书名《图像学》,但此书仅是关于图像志的汇集。阿比·瓦尔堡在1912年的一次艺术史会议中首次提出现代意义上的图像学,而后,其学生欧文·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含义》中,将图像学分为了三个层次来进行阐述,即“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解释”。“前图像志描述”主要关注艺术作品的基本形式和艺术母题,“图像志分析”需要观者能够对特定的历史背景及画面内容做出知识性阐释,“图像学解释”则致力于对作品的内在意义及文化内涵的揭示。从图像志到图像学的发展历程无疑显示了艺术史研究方法的革新、融合与发展,图像学也成为了现代视觉艺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作为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中与克拉姆斯柯依和列宾比肩的一员大将,苏里科夫的作品同样蜚声世界。《近卫军临刑前的早晨》《女贵族莫罗佐娃》以及《缅希科夫在贝列佐夫镇》为苏里科夫的扛鼎之作,也是描绘俄国转折时期的“悲剧三部曲”。其中《女贵族莫罗佐娃》于1881年开始创作,1887年创作完成,现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作品主要描述了俄国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使用图像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可以挖掘作品背后的深刻含义。

一、对《女贵族莫罗佐娃》的前图像志描述

根据图像学理论的第一个层次,即无需关注作品的内在含义,仅仅从画面中的人物、景象及形式语言等方面对艺术作品做最直观的解读。

画面(图1)构图极为宏大,人物众多,画面中间的雪橇将人物群体进行分割,画面内容可从左、中、右三部分来进行描述。在画面左侧站立着一群人,他们几乎全部望向画面中间,虽然无法对每个人物的表情都详尽描述,但在这群人中尤为醒目的是两个穿着裘皮大衣的男子,其中一个男子看向雪橇上的女子咧嘴大笑,他左侧的男子身体向后微仰,同样笑着侧过头去,仿佛在和其身后的人交流。一个小男孩在雪橇左侧背对观者,似乎在跟着雪橇的前进而奔跑。

画面中间,一个穿着黑衣的女子坐在铺着枯草的极为简陋的雪橇上,她的脸极其瘦削,眼睛向右上方看去,目光锐利,双手被铁链所束缚,左手扶着雪橇的一侧,右手则将食指和中指高高举起。

画面右下方是一位乞丐赤足盘坐在雪地里,他衣衫褴褛,脖子里带着铁锁链,右手举起,同样伸出了中指与食指。乞丐的旁边是一位挎着包、拄着木棍作跪状的老妪,她面露愁容,一只手伸出去想要触摸雪橇。乞丐的后方一个男子手持长杖挎一竹篮,目光严肃,旁边带黑色头巾的女人满脸惊恐,似做逃走状。头带黄色头巾、身着蓝色披风的女子双手交叉低下头去,她身旁带白色头巾的女子双手放置胸前,表情痛苦,右侧一位老妇人掩面而泣,从穿着可以看出她们应该是贵族。雪橇旁边一位女子身着红衣,绣花白披肩格外醒目,双手做祈祷状。一个身穿花袄的男孩瞪大双眼望向雪橇上的女子。在雪橇的周围还有手持刀戟的人。远处依稀可见低矮的房屋和教堂。画面中,天空及雪地的银灰色色调与人群中鲜艳服装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整幅作品充满一种忧郁情绪,颇具故事性。

二、对《女贵族莫罗佐娃》的图像志分析

潘诺夫斯基认为,在对艺术作品做过最直观的描述之后,便要进入图像学研究的第二个层面,要借助于文献和原典等资料对艺术图像作出知识性的阐释。

《女贵族莫罗佐娃》是苏里科夫根据俄国历史转折中的重大事件而描绘的。17世纪的俄国为了加强统治使各地分散的教会从属于最高权力中心,并开始了宗教改革运动,许多教徒忠于传统的教会仪式而反对改革,社会由此分裂成两派,莫罗佐娃就是旧礼仪派中的一员。莫罗佐娃是出生在俄国波雅尔的贵族,其家族与俄国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的第一任妻子玛利亚家族有亲戚关系。莫罗佐娃17岁时嫁到颇有权势的莫罗佐夫家族,在丈夫去世、儿子还未成年的情况下掌管了家族财产,后受旧礼仪派领导人阿瓦库姆的影响加入反宗教改革阵营,她时常救济旧礼仪派的信徒,资助穷苦人民。玛利亚去世后,沙皇迎娶第二任妻子,莫罗佐娃以身体抱恙拒绝参加婚礼而惹怒了沙皇,沙皇曾多次派使徒试图说服莫罗佐娃改变信仰并以其儿子的性命对莫罗佐娃进行威胁,而莫罗佐娃始终没有妥协,随后莫罗佐娃被监禁,所属财产全部被没收,儿子也在这期间去世。后来由于波雅尔贵族的求情,莫罗佐娃被流放至与莫斯科相距甚远的帕罗夫斯克,最终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女贵族莫罗佐娃》描绘的就是莫罗佐娃转去审讯处、经过俄罗斯大街的场景。画面中间坐在简陋雪橇上的女子就是莫罗佐娃,瘦削苍白的面部、深陷的眼窝显示了她所受到的待遇,似刀剑般的目光折射出对宗教理想的狂热,她高高举起右手伸出两指,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手势:1653年俄国进行的宗教改革中,其中一项仪式是将之前做祷告时在胸前划十字使用两指改为三指,莫罗佐娃高高举起的右手表明了她坚定旧教信仰、誓不妥协的决心。

莫罗佐娃左右两边的人群分别代表着因为宗教改革而产生的对立两极。雪橇左侧露出奸诈狡黠笑容的是新教的教士和神甫等人,他们肆无忌惮地讥讽莫罗佐娃。雪橇右侧则大部分都是信仰旧教的民众。戴着枷锁镣铐的乞丐以同样的手势回应莫罗佐娃,身旁拄着木棍的老妪对莫罗佐娃的遭遇感到痛心但却爱莫能助,他们或许就是莫罗佐娃曾救济过的贫苦人民的代表。三位头带不同颜色头巾的贵族女子向莫罗佐娃鞠躬致意,她们对莫罗佐娃的遭遇同样充满了同情。莫罗佐娃也曾和她们一样出身贵族,作者借对两位年轻女子的刻画反衬出莫罗佐娃的遭遇以及形象的伟岸。雪橇旁身着红衣、白色绣花头巾的正是与莫罗佐娃有着共同信仰的姐妹,而那个穿着花棉袄望向莫罗佐娃的男孩则是画家将自己描绘了进去,他将自己在孩提时期遇见的相似的场景融汇进画面里。

作者通过左侧奔跑的男孩、右侧身着红衣行走的女子和雪地上的车辙痕迹表现雪橇的极速前进,雪橇像一把利剑,是宗教改革分裂运动的象征。画面最右面的墙壁窗户处一幅毫不起眼的圣像画和远处的单顶教堂暗示了宗教改革这一背景,充满温暖意味的《圣母子》画像和这一悲壮的场景形成了莫大的反差。莫罗佐娃处于画面的中心焦点处,在白茫茫的雪地以及周围人群绚丽色彩的服饰的衬托下,莫罗佐娃一袭黑衣更加剧了故事的悲剧意味。

三、对《女贵族莫罗佐娃》的图像学解释

潘诺夫斯基认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一个宗教和一种哲学学说的基本态度,这些原理会不知不觉地体现于一个人的个性之中,并凝结于一件艺术作品里。”[1]图像和文字相似,都是人类把握历史的有效媒介。至图像学解释这一阶段,应致力于挖掘艺术作品内在的、更深层面的意义,需要将艺术作品放置在更广阔的文化情境中去分析、阐释,即使作者并未有意图将宗教、哲学、经济以及政治等表现在画面中,但这些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却隐含在作品中。19世纪60年代,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等唯物主义美学理论的感召下,“巡回展览画派”应运而生。巡回展览画派要求艺术家将目光投向真实的历史和生活,以此针砭时弊,《女贵族莫罗佐娃》虽是一幅历史画作品,但在图像背后却隐含了对19世纪俄国状况的诸多反映。

19世纪的俄国进入社会变革时期。1812年卫国战争使许多曾随军去法国的先进贵族开始思考俄国的发展道路。19世纪的俄国与同时期的西欧国家相比,其经济和综合国力远不如西欧各国,当同时期的西欧国家建立起资本主义政权时,俄国却依旧是封建专制制度,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苦不堪言,人民大众与沙皇政府的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虽然这次起义遭到了统治者的殘酷镇压,但民众并未停下对国家命运思考的脚步。针对俄罗斯的道路选择问题,国内出现了主张全方位学习西方国家的“西欧派”和主张恢复彼得一世前旧习俗的“斯拉夫派”,选择一条对俄国发展有益的道路从而避免历史进程中悲剧的产生成为当时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女贵族莫罗佐娃的故事描绘的是17世纪俄国历史进程中的转折时刻,作者虽没有图解自身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和观念,但却将历史转折的重要信息寓于图像背后,并和自身所处的时代相联系,从侧面暗示了19世纪俄国所要面对的道路选择问题。

此外,1861年俄国宣布废除农奴制,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从社会层面上来说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由于农奴制改革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改革的不彻底性使人们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沙皇政府和农民间的矛盾越发尖锐。17世纪俄国宗教改革是为了加强沙皇的统治,同时也使信奉俄罗斯传统宗教礼拜仪式的人民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统治阶级极力镇压旧教徒,苏里科夫对莫罗佐娃的史实的描绘揭露了改革进程中所不可忽略的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压迫的残酷事实。

莫罗佐娃作为勇于对抗沙皇专制制度的女英雄,在19世纪的俄国更具象征意义。伴随着俄国农奴制的废除,资本主义生产需要更多的廉价劳动力来维持,于是越来越多的妇女不再被桎梏在家庭之中而走向了工厂,工业革命打破了原先男人垄断诸多行业的局面,女人在就业方面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自17世纪以来俄国便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18世纪启蒙运动所提倡的个性自由等先进思想也影响到俄国,这些社会影响使女性迫切要求实现男女平等,继而资产阶级女权运动席卷俄国,众多俄罗斯作家塑造出一个个经典的俄罗斯女性形象。苏里科夫在此一时期表现莫罗佐娃也绝非偶然,她象征着19世纪为女性争取平权、实现女性解放的许许多多的勇士,她们坚韧、执着,甚至牺牲自己,为改革和解除束缚女性的枷锁而前进。马克·吐温曾这样评价过俄国革命者:“我看,再没有比俄国专制制度更野蛮成性的制度了,就是这种制度产生了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多少年来人们自顾受苦受难,甚至最后去牺牲自己,完全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这是一种除了俄国之外任何一个国家所没有的忘我牺牲精神。”[2]莫罗佐娃的精神影响着时代前进路程中的革命者。

四、结语

图像学方法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理性、科学的艺术研究方法。利用图像学方法对《女贵族莫罗佐娃》进行描述、分析和解读,不仅能够了解作品的自然意义,而且能够透过作品的表面深入了解到一个时代、社会以及阶级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形。苏里科夫通过对历史不偏不倚的真实描绘,将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境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M].戚印平,范景中,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1:5.

[2]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史话[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92.

作者简介:段国莹,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图像学
评米歇尔的《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
维米尔与《绘画艺术》
《韩熙载夜宴图》的图像学阐释
波提切利《博士来拜》图像学研究分析
音乐图像学在中国的发展
贡布里希对图像学的修正
梁楷《释迦出山图》之图像研究
图像学视阈下的广安冲相寺摩崖石窟造像
城镇景观建设视角下的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
符号学与图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