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诗歌评选的批评范畴
2020-01-18陈勇
陈勇
(兰州交通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王船山对《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的评语,少则一二字,多则上千言,形式灵活,不拘一格。评语有的推源溯流,论述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的纵横对比,衡鉴诗人的优劣得失;有的直接品赏诗作,评论诗艺高低。品赏诗作类的评语所占篇幅最多,涉及古典诗歌批评的许多重要范畴。
一、用字炼句
三部评选涉及字法、句法的评语不多,却也能反映船山诗学的批评观念。如《古诗评选》有云:
“进” “上” 二字,急递入 “双阙” “三台” ,撰句之妙,乃使一篇大节目,密运入化。江南自沈约以降,皆以炼句归句、炼段归段为工,而真诗亡,俗韵起。(裴纳之《邺馆公宴南使》评)[1]818
诗有云: “朝云驾马进,晓日乘龙上。双阙表皇居,三台映仙掌。当阶篁筱密,约岸荷蕖长。束带尽欣娱,谁言骛归两。” 诗写于南北通好结盟之际,北齐在邺馆设宴款待梁国使臣,气氛友好,情调欢愉。诗中五、六句用动词 “进” “上” 之后顺势变换视角,从盟会场合的述说转入皇都景物的描写:皇宫之外的双阙高大巍峨,三台如仙掌般矗立,宫阙对面是青青竹林,弯曲的河岸两边长满了茂盛的荷花。船山用 “密运如化” 形容此诗用字的微妙,是以全诗的结撰着眼的,而对沈约之后南人以 “炼句归句、炼段归段” 为工,不顾及全篇的做法,则斥之为 “俗韵” ,并认为是真诗败亡的开始。又《唐诗评选》云:
“里” 字、 “深” 字拗。 “有” 字重用。且如此诗,讵可以拗与重用,讥其不炼。(储光羲《汉阳即事》评)[2]1000
诗云: “楚国千里远,孰知方寸违。春游欢有客,夕寝赋无衣。江水带冰绿,桃花随雨飞。九歌有深意,捐佩乃言归。” 第一句 “里” 字仄声,所处位置应为平声,方可与第二句仄声的 “寸” 字相对;第七句 “深” 字平声,所处位置应为仄声,方可与第八句平声的 “言” 字相对;第三句和第七句 “有” 字两次出现。船山虽以 “明媚深妍” 称之,但也指出了此诗平仄失对和用字重复的瑕疵。又评唐人诗云:
大历诸子拔本塞源,自矜独得,夸俊于一句之安,取新于一字之别,得己自雄,不思其反,或掇拾以成章,抑乖离之不恤,故五言之体丧于大历。(钱起《早下江宁》评)[2]1028
也就是说,钱起等 “大历十才子” 写诗技巧熟练,尤其擅长律诗,格律归整、字精句工是他们诗作的特点,秀句名联在其诗中俯拾皆是,但他们作品也往往有句无篇。
由两则评语对照可知,船山不只是重视诗歌字句的锤炼,对诸诗微小的瑕疵亦不放过。他认为:用字炼句要从全篇着眼,孤立地追求字句的精巧便是死法;用字炼句得当,使全篇意脉顺适、浑然一体,方为字法、句法所追求的化境。
二、取事用典
凡诗文中引用历史上或传说中的人、地、事、物,或综采古人、古籍之名言佳句,均可称为用典。三部评选中有关用典的评论,与船山全部的诗学思想是一贯的。如《唐诗评选》云:
裂尽古今人心脾,不能得此四十字,真可谓泣鬼神矣。 “人间世” “日暮云” ,用古入化。凡用事、用成语、用景语不能尔者,无劳驱役。(杜甫《琴台》评)[2]1024
此诗是杜甫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的遗迹时所作。诗中有云: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相如、文君杂居 “酒肆” ,藐视世俗的冷眼。《庄子》中有《人间世》一篇,表达了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的处世哲学。 “酒肆” 即相如文君夫妻的 “人间世” ; “日暮云” 语出江淹 “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之句,诗人徘徊于琴台遗迹,眺望暮霭碧云,追怀古人,无限思慕。结语云: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相如、文君对抗世俗,相知相爱,非后世轻薄之士艳羡的风流。诗人真正了解古人,知道琴声不可再闻,后世知音者亦稀。诗中的 “人间世” 化用古人之意, “日暮云” 借古人之句,如同己出,不着痕迹,使思古之情愈加绵邈。船山以 “泣鬼神” 来赞赏全诗,并以之为诗歌用典的范式。又《明诗评选》选入朱曰藩诗并评曰:
楟花落尽鹧鸪飞,吉甫台边春事稀。锦水繁华添丽藻,禺山金碧有光辉。僰中僮隶传书至,湔上人家沽酒归。笑挚一壶江浦去,轻红刚值荔枝肥。用事言情,如灵云桃花,瞥然一见。(朱曰藩《寄杨升庵书》评)[3]1514
朱、杨之交是明代文坛有意味的话题。朱对杨的学行十分仰慕,曾有《寄升庵书》云: “曰藩陋劣童时侍先君子,即知海内有升庵公,迄今三十年余,忝承余业,不敢失坠。研求之余,益觉斯文正脉有在。”[4]他还寄诗作一卷以求教。杨慎《答朱射陂二则》云: “新诗一卷,展玩手之而不释,吟号口之而不置,千里神交,平生奇遇也,荷何可言。信一代之奇作,诗林之振秀也。……反复佳什,出于《文选》、乐府而铸以伟辞。新律效于六朝、初唐而溯之左晋邺中,盖艳而有骨,丽而有则。”[5]朱不为七子派时风所囿,效法六朝初唐,与杨的诗学观念互相契合。杨对朱的诗作十分欣赏,朱也因杨的奖掖而蜚声诗坛。杨放逐滇南三十多年,其间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与朱时有书信往来,晚年侨居江阳其间,以画像寄朱曰藩。此诗为朱收到画像后与何良俊、吴伯仁、黄姬水、郭第、盛时泰、顾应祥等人相聚时所赋。第一句中 “楟花” 即有所寓意。杨慎《丹铅总录》有楟花条云: “《孝子传》:‘尹伯奇采楟花以为食’。”[6]“楟花” 象征孝子,此诗则以孝子拟忠臣,也是对杨慎因 “大礼议” 事件而遭致流放的理解和同情。第二句 “吉甫台” 即泸州古迹 “琴台霜操” 。《乐府诗集》有《履霜操》一诗,其解题云: “《琴操》曰:‘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伯奇无罪,为后母谗而见逐,乃集芰荷以为衣,采椁花以为食。晨朝履霜,自伤见放,于是援琴鼓之而作此操。曲终,投河而死。’”[7]“春事” 即亲朋相会之事。诗人因与朋友相会,而想到远在泸州的升庵先生无法返乡,也无缘和先生相见,所以有 “春事稀” 的说法。第三句中 “锦水” ,相传蜀人织锦濯洗其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左思《蜀都赋》云: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8]185。第四句 “禺山” 即禺同山。《水经注·淹水》中说: “东南至蜻蛉县,其有禺同山,其山神有金马、碧鸡,光景倏忽,民多见之”[9]。杨慎流放滇南后,自号 “金马碧鸡老兵” 。第五至第八句说到川滇的风物。滇南为 “僰人” 聚居之地。《太平御览》引《郡国志》云: “古所谓焚僮之富,多以荔枝为业。”[10]诗中的 “轻红” 就是荔枝的别称。杜甫《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一诗云: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 “湔水” 是沱江的支流;泸州古称江阳,位于长江和沱江的交汇处,以盛产美酒闻名。诗人想象自己倾慕的先生有荔枝可啖,有美酒可酌,实际蕴含着深深的祝福。此诗句句有典,无一句直接言情,却无一句不关乎情。船山以禅家 “灵云桃花” 的典故形象地说明了此诗典故运用的微妙。唐末灵云志勤禅师有开悟偈语云: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11]
灵云初入沩山门下,不能彻悟,因此日夜焦虑,某日偶然看见桃花,心扉猛然洞彻,随即诵出此偈。灵云因桃花悟道,迥出思议之表,只有内心与之契悟。此诗中所用的典故,使人不易察觉,其中表达的情谊也许只有他们二人心领神会了。
由以上分析可知,船山认为关情是雅俗鸿沟,诗品优劣不在于用典与不用典,也不在少用典与多用典,而在于典故是否起到了言情达意的作用,是否与诗歌整体的情境相互融浃。
三、章法结构
船山云: “异色成彩之谓文,一色昭著之谓章。文以异色,显条理之别;章以一色,见远而不离。”[12]此观念跟他的诗学具有一贯性。又《古诗评选》选入阮籍四言诗并评曰:
月明星稀,天高气寒。桂旗翠旌,佩玉鸣鸾。濯缨醴泉,被服蕙兰。思从二女,适彼湘沅。灵幽听微,谁观玉颜?灼灼春华,绿叶含丹。日月逝矣,惜尔华繁。章法奇绝。兴比开合,总以一色成之,遂觉天衣无缝。(《咏怀》评)[1]585
此诗借曹操诗句 “月明星稀” 起兴,对之以 “天高气寒” ;第二至八句化用《九歌》为托寓,写诗人备车鸾、服蕙兰,南下湘沅追寻娥皇、女英,可是神女邈然难求;之后又以《诗经·桃夭》之句写鲜艳的春花,感叹韶华易逝,回到不如意的现实世界。这首诗场景几经转换,虚实多次变化,但无有意接续的痕迹,有 “条理之别” 而 “见远不离” 。所谓 “一色” ,即诗歌章法的完整和结构的细密。 “一色” 的观念不仅适合于单首诗作,也适用于组诗,如《唐诗评选》评杜甫《秋兴》八首云:
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评)[2]726
船山以乐律术语来喻指《秋兴》八首的结构。《礼记·礼运》: “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 旋宫指十二律轮流作宫音,以构成不同调高的五声或七声音阶。八首诗如古乐中的旋宫转调,调高和调式轮番变换,却能组成一曲完美的乐章,其中的任何一首诗均是乐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李攀龙的《古今诗删》选入了《玉露凋伤枫树林》《蓬莱宫阙对南山》《昆明池水汉时功》三首[13],竟陵派的《诗归》选入《昆明池水汉时功》一首[14],是因为他们无法体认到《秋兴》组诗结构的整体性,以致肆意割裂。船山虽然强调完整性,却认为无一定之则,如 “月明星稀” 句,位于曹操《短歌行》倒数四八句,阮籍却借以发端起兴,章法亦称 “奇绝” 。又《明诗评选》云:
只起二句叙事已竟,向後但游衍耳。不为章法谋,乃成章法。所谓章法者,一章有一章之法也。千章一法,则不必名章法矣。事自有初终,意自有起止。更天然一定之则,所谓范围而不过者也。(杨慎《近归有寄》评)[3]726
杨慎诗首联 “禄品宵征路,堂川暝两津” ,叙述从深夜至次日黄昏,由禄品县到堂川河的整个行程;颔联、颈联 “凉风吹远思,新月照归人。未醒鸡边路,犹惊马上身” ,描写路途中的所见所思,所闻所感;尾联 “明朝携手地,先醉雪梅春” ,想象次日的行程中景色。一般而言,诗歌写作总是一边叙述征程,一边描写途中景物,且常以写景之句起兴,杨慎却打破了惯例。由对这首诗作的品读,船山得出 “一章有一章之法” 的看法,即一首诗的章法要与所叙之事的初终、所言之意的起止相为吻合,而不可立一定之准来规范所有诗作的创作。因而可知,船山诗学的结构理论既包含不变的因素,即追求章法的浑然一体,也强调唯变所适,就是谋篇布局要符合一首诗具体的写作情境。
四、写景言情
情与景这对范畴在船山诗论中十分重要,但因著述体例的不同其论说的指向有所差异,例如,《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基本上是从思想理论层面出发,而三部评选则从诗艺操作层面着眼。如《古诗评选》云:
枫林暧似画,沙岸净如扫。空笼望悬石,回斜见危岛。绿草闲游蜂,青葭集轻鸨。徘徊洞初月,浸淫溃春潦。非愿岁物华,徒用风光好。平叙八句,微点入情。取景不譁,名士风流未坠。(王僧孺《至牛渚忆魏少卿》评)[1]794
此诗前八句在 “平叙” 中取景,枫林、沙岸、悬石、危岛、绿草、青葭、游蜂、轻鸨、初月、春潦等,次第排开,繁而不杂,有远有近,或大或小,明与暗、动与静、高峻与秀丽之间参伍错综,相互映衬,即所谓 “不哗” ;后两句 “微点入情” ,似乎能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以及无缘同游山水的些许惆怅,却也似有似无。可以说,取景的纯净不杂,言情的含而不露,皆是船山判断诗艺高低、诗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又《唐诗评选》云:
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秦女峰头雪未尽,胡公陂上日初低。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闻道辋川多胜事,玉壶春酒正堪携。起束入化。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中之景,情者景中之情。高达夫则不然,如山家村筵席,一荤一素。(岑参《首春渭西郊行呈蓝田张二主簿》评)[2]1083
此诗前二联写渭城西郊早春的景色,后二联写宦游之情。所谓 “景中生情” ,是诗人由游赏春景而产生厌倦宦游、醉酒山林的情怀;而 “情中含景” ,即追忆当初因追求功名而告别乡关,如今白发皤皤、垂垂老矣,家乡逶迤的青山、潺湲的溪流时时浮现眼前,闻道主簿所居辋川多风景名胜,而生携酒从游之想。此诗情景相互融合、相互生发;而高适之诗存在情景彼此疆界、互相游离的情形。故船山评前者以 “起束入化” ,讥嘲后者为 “一荤一素” 。然而,他又认为情景能否融为一片,却不在刻意的安排,云: “‘良苗亦怀新’,乃生入语。杜陵得此,遂以无私之德,横被花鸟;不竞之心,武断流水。”[1]719陶潜的 “良苗亦怀新” ,杜甫的 “花柳更无私” “水流心不竞” 等诗句,是移情入景,以一己一时之心境看待自然景物。所谓 “生入语” 的批评意义,就是提倡情景交融,不能以人力进行强制安排,而应有待两者之间自然的生发与运化。又《唐诗评选》云:
起联即自然是登襄阳城语,不景之景,非情之情,知者希矣。(杜审言《登襄阳城》评)[2]988
此诗起联云: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直写登楼即目所见,自然流露出羁旅之思。写景言情皆不待刻意而为,即所谓 “不景之景,非情之情” 。总之,船山诗学情景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又不能生拉硬凑、貌合神离,所谓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其妙处在于有意无意之间。
五、遣意取势
与 “情” “景” 类似, “意” “势” 是两个相对应的范畴,且船山对这两组范畴的思考具有一贯性。《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云: “势者,意中之神理也”[15];《周易·系辞》云: “阴阳不测之谓” 。 “神” 字指出了意势无有成规、变动不居的特点。《古诗评选》云: “平者取势不杂;淡者,遣意不烦”[1]716。 “不杂” “不烦” ,又在强调取势遣意要力戒杂沓冗长,贵在纯净洗炼。上述两种观念看似冲突,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古诗评选》云:
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盖势远则意不得杂,气昌则词不待毕,故虽波兴峰立,而尤以纯俭为宗。其与短歌微吟,会归初无二致。(曹丕《大墙上蒿行》评)[1]506
这首诗是《古诗评选》中最长的一篇乐府,开首以草木春盛秋衰起兴,发出 “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棲枯枝” 的悲叹,接着极力铺排宝剑冠服之美、金铺玉堂之胜,篇末云 “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全诗文辞恣肆,长短错落,滔滔汩汩,但人生苦短的悲叹始终回旋往复,即所谓 “势远则意不得杂,气昌则词不待毕” 。其中的 “纯俭为宗” ,是船山衡量诗歌遣意取势的主要标准,且不管是长篇巨制,还是短歌微吟。《古诗评选》又云: “陶诗恒有率意一往,或篇多数句,或句多数字,正惟恐愚蒙者不知其意,故以乐以哀,如闻其哭笑。”[1]717船山认为,由于陶潜的 “率意” ,即为了取称于田舍翁妪,放而不归,炼意不精,导致了其诗 “篇多数句,句多数字” 的瑕疵。由此可知船山所说的 “遣意不杂” ,不仅在于诗艺的高低,更关乎诗人的品性修养。
“遣意” ,是指诗中情意的展开,有待于诗人对 “势” 的把握,这有各种不同的情形:
二章往复养势。(嵇康《杂事》 “鸳鸯于飞” 评)[1]579
此篇心有密理,笔有忍势。(江总《长相思》评)[1]566
一往驶健中自有留势。(陆厥《奉答内兄顾希叔》评)[1]766
顾笔端间全用止势。(刘基《旅兴》 “倦鸟冀安巢” 评)[3]1250
笔底全有收势。(僧洪恩《经衲头菴忆法秀禅师》评)[3]1458
只叙一事,就中如势写尽。(范泰《鸾鸟诗》评)[1]748
虽转势趋下,而相承不更作意。(李白《拟古西北有高楼》评)[2]981
“罗家得雀喜” 二语偷势设色,尤妙在平叙中入转。(曹植《野田黄雀行》评)[1]511
如前所引, “一章有一章之法” ,同理,一诗有一诗之意,一诗有一诗之势。 “意” 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取 “势” 也不可蹈袭前人轨辙。因创作当下 “意” 的不同,可采取不同方法:有一往欲尽之 “势” ,则 “养” “忍” “留” “止” “收” ,务使 “意” 往复郑重;有因利乘便之 “势” ,则 “如” “转” “偷” ,进而曲尽其意。于作者而言, “势” 是行文过程中的内在推驱动力;于读者而言, “势” 又是作品本身散发于外的感染力。如云:
“南登霸陵岸” 一转,取势平远。(王粲《七哀诗》评)[1]667
短章有万里之势。(刘桢《赠从弟》评)[1]672
偶句必有流势。(卢思道《听蝉鸣篇》评)[1]568
句里字外俱有引曳蹇飞之势。(王绩《北山》评)[2]885
以 “平远” “万里” “流” “引曳蹇飞” 等语形容 “势” ,都揭示上述诗作所具有的灵动性和内在张力,诚如萧驰所指出的 “诗因是一种活动,一受内在生命力驱遣的行文过程,势强调‘从静止想象动态’,即以诗境虚涵宇宙的众动之化”[16]。
六、气度神韵
“气” “神” “韵” 是三部评选中出现十分频繁的字眼,有时单独运用,有时并列出现,或与它字组合成词,如神气、气度、气致、气韵、元气、神韵、神情、神光、神行等。这些词会因评论角度与语境的变化而有所差异,均非严格的概念术语,其间的畛域不是十分确定。如《明诗评选》云:
炼气得神,则晋、宋以下吾未之见也。林屋神气霏微,了无离合,定谁取晋、宋以下人相拟……杜家只用一钝斧子死斫见血,便令仁戕生夭。(蔡羽《钱孔周席上话文衡山王履吉金元宾》评)[3]1312
蔡羽尝云: “吾辛苦作诗,求出魏、晋之上”[17], “少陵不足法”[18]。上则评语所论的这首五言古诗,有汉魏古雅之风,情思深婉,语脉和缓,浑融自然,船山十分赞赏蔡羽取法魏、晋之上,不以杜甫为宗法的学诗主张。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一诗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为追求诗歌惊人的审美效果,杜甫十分重视用字琢句,极意求工,誓死不休,这种严苛创作态度多为后人所称道。但船山说: “若故欲惊人,早已狂怪;达人视之,蝘蜓而已。杜陵乃至以‘死不休’为誓。以何着此死紧?”[1]767即说诗歌多一分雕琢损一分气度,多一分矫饰损一分神韵。又如:
昔人论书,谓过务遒劲,则俗气未除。谢客以上人,必不肯作此种语。雅俗渐移,作者方自标胜地,不知其已降也。(吴迈远《长相思》评)[1]538
王江宁七言小诗,非不雄深奇丽,而以原始揆之,终觉霸气逼人,如管仲之治国,过为精密,但此便与王道背驰,况宋襄之烦扰桩腔者乎!(梁元帝《春别应令》评)[1]642
开合平顺,唐人作古诗者,眉棱如铁,肩骨如峰,皆鬼气也此,独有生人之理。(虎丘鬼《题虎丘山石壁二首·神仙不可学》评)[1]975
“俗气” 是 “过务遒劲” 的结果; “霸气” 是 “过为精密” 所致;雄健至 “如铁” “如峰” 的地步,则无生人之理,就是凌厉的 “鬼气” 了。在船山看来,诗歌要达到 “炼气得神” 的境界,绝非刻意追求所能达到。如《古诗评选》云:
神韵所不待论。三句三意,不须承传;一比一赋,脱然自致,绝不入文士映带,岂亦非天授也哉!(汉高帝《大风歌》评)[1]483
高帝击败反叛的淮南王英布后,经过家乡沛县,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击筑即兴而吟《大风歌》。该诗首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 ,以风云暗喻战争;第二句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写自己荡平四方、臣服各路诸侯之后,衣锦还乡后的威武气概;第三句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言天下初平,流露出猛士难得、守业不易的忧虑。唐李善注曰: “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威加海内,言已静也。夫安不忘危,故思猛士以镇之。”[8]1338此诗每一句的场景与心境均不相同,无后世文人的承转启合、照应关联之法,但全诗神情高远、气度恢宏,故以 “天授” 评之。由此可知,船山诗学所追求的 “气” “神” 是超越于法度之外的,其融摄的思想包涵庄子哲学、丹道理论、宋明心性学等,渊源甚为深广,已非本文所能尽述。
以上诸目,越靠前越近于实,属于外在的、技法层面的因素越多;越靠后越近于虚,属于内在的、理论层面的因素越多。船山论诗能内外结合,谈字法、句法、章法、用典等技术层面的问题,然后总以诗歌整体的气度神韵为依归;涉及理论层面的问题,一般会以诗歌具体的问题为出发点。就总体而言,船山更注重诗歌内在的因素,善于站在更高的审美层次评骘古今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