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与展望
2020-01-18骆丹李青嵩
骆丹,李青嵩
(1.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2.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5,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 南岸 400065)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热度居高不下,学者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建立、发展、特征、优势、完善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与此同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的一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全面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情况,从整体上把握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态势,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较好的参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回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从研究数量来看,我们借助中国知网学术库进行主题词匹配检索发现,截止2020 年2 月底,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为主题词的文献总共有10261 篇,其中期刊论文5877 篇、硕博士论文1605 篇、会议论文183 篇、报纸文章2521 篇。从研究年度看,关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 最早始于1983 年,进入21 世纪以后,研究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文献总量有8819 篇,约占全部研究文献总量的85.94%。从整体上看,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逐年增多,研究成果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
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进行了广泛探讨,主要有 “双制” 说、 “三层次” 说和 “四维度” 说。
“双制” 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制度和制度体制的辩证统一,法律体系是社会制度和制度体制自身公共性、权威性和秩序性特点的外在表现[1]。
“三层次” 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支撑起的完整、严密的制度体系[2]。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具体体现为三个逻辑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第二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三层次是各种具体制度和运行机制[3]。
“四维度” 说。有学者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政治维度四个维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结晶、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4]。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演进
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演进的研究主要有 “二维度” 说、 “三阶段” 说、 “抽象——具体” 说和 “五个有机统一” 说等。
“二维度” 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逻辑可以从纵向维度和横向维度来交叉考察,正是纵横维度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确立[5]。
“三阶段” 说。有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主义制度的探索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制度体系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成[6]。
“抽象——具体” 说。有学者从制度形态的二重性出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就是抽象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在中国的具体化,它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又经历了一个 “二次抽象” 的过程,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抽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具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抽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7]。
“五个有机统一” 说。有学者用 “五个有机统一” 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生命力、鲜活创造力、强大推动力、深刻影响力和巨大包容力,阐释了这一制度产生、完善与发展的内在规律[8]。
除此之外,有学者从全球化和现代化视角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逻辑[9];有学者以马克思主义现代视角,从现代性的原动力入手,发现马克思之现代性的 “动力——物象——精神” 动态三分法,系统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性进程[10];还有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历史关联中,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新民主主义制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内在形成逻辑[11]。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从宏观角度进行整体研究;二是从微观视角进行侧面研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宏观研究
“三层次” 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大层面:一是价值层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治理层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形成社会共识、有利于应对复杂局面;三是具有强大的纠错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12]。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和突出优势是:坚持并不断完善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并不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并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13]。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蕴着 “党性” 与 “人民性” 的有机统一、 “改革性” 与 “定型化” 的有机统一、 “传承性” 与 “时代性” 的有机统一,彰显了独特的制度优势[14]。
“四优势” 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体上表现为凝聚优势、动员优势、效率优势和保障优势[15]。还有学者将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十三个优势概括作进一步提炼,认为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是最突出的优势[16]。
“五个有利于” 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体现为 “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17]。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确立和落实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18]。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表现为灵活多样的经济制度优势、厚重有力的政治制度优势、日趋完善的法律制度优势、和而不同的文化体制优势以及兼容并包的社会体制优势五个方面[19]。
除了以上几种观点外,有学者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力、凝聚力、驾驭力、吸收力和领导力五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作集中论述,认为这些制度优势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20]。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微观研究
与中国梦相结合。有学者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逻辑主线,从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角度,阐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构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探索为中华民族富起来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守正创新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根本保障[21]。有学者认为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具有内在统一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梦的基础和保障、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明确了前进方向两方面,阐释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22]。
与中国共产党相结合。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制定与完善离不开党的领导,制度的价值理念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制度优势的发挥更是离不开党的领导[23]。有学者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阐释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关系[24]。
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相结合。有学者将国家治理现代化聚焦于制度体系化,认为制度具有调节关系、建立秩序、规范行为、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等功能,制度规范支撑国家的有序治理,有序治理是国家健康发展的保证[25]。有学者认为依法治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依法治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法治国的实施提供根本制度保障[26]。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比较研究
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势对比上。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相对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集中起来主要有五个优势: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制度优势;有利于形成经验丰富、务实有为的领导群体;有利于国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维护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27]。有学者以西方国家制度作为参照,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执政党与参政党协调一致、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实行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推进国家领导层的有序更替、注重从基层实践中选贤任能的独特优势[28]。有学者从时空视域、质量视域与目标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比较研究[29]。有学者通过分析新自由主义的制度缺陷,总结新自由主义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教训与启示[30]。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研究
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特征的研究形成了三特征说、四特征说、五特征说和六特征说。
三特征说。有学者从体系特色、属性特色和国情特色三个层面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色[31]。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色具体体现在 “三个有机统一” :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与基层层面的民主制度的有机统一,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32]。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在与时俱进性、创新性、开放性三个方面[33]。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稳定性与活力性有机结合、公平性与效率性有机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的制度[34]。
四特征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追求社会和谐的社会发展理念、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追求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状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四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5]。有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较低水平、不完全形式、有中国特色、更加切合中国实际、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总体性特征[36]。有学者从中国与瑞典文化比较的视角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为它体现了辩证的 “应变精神” “求实精神” “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 的传统的 “和同” 文化特征[37]。
五特征说。有学者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从哲学依据、利益对象、建构理念、方式途径、评价尺度五个方面归纳 “五个统一” ,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顶层设计与群众实践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38]。有学者从制度创新角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过程呈现出方向与原则意义上的 “路径” 依赖与创新发展的统一、整体演进与有序展开的统一、顶层设计和基层推动的统一、实践基点和以人为本的统一、国内经验与国际经验的统一等五个基本特征[39]。
六特征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实践性、条件性、创新性、系统性、优越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40]。
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重点考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性特征。此外,还有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这一个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阐释了先进性的三个表现—— “鲜明中国特色” “明显制度优势” 和 “强大自我完善能力”[41]。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研究
人民主体说。有学者从人民主体性角度,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体现的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主体、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指向、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主体[42]。有学者认为 “人民性” 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意蕴,彰显为阶级性、先进性、实践性等方面的本质特性[43]。
认同说。有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多样性认同、层次性认同和根本性认同三个层面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的内容[44]。有学者从舆论引导角度认为增强制度的舆论话语优势、创新舆论传播手段、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舆论引导能力和效果,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具有重要意义[4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有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价值取向的联系上,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内核[46]。有学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分析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认为两者在价值层面表现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制度层面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具体要求和目标取向[47]。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价值的系统性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综合价值,初步具备了按照上述价值调整、规范人民与国家政权关系、生产和分配关系,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的能力[48]。有学者认为制度的利益本质决定了制度认同的本质,制度认同最终在于利益认同[49]。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评价机制研究
有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科学,坚持用历史、联系、全面、辩证、发展的方法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0]。有学者从 “四个能否” 标准,即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51]。有学者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公正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法治化四个维度阐释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尺度、首要尺度、价值尺度和内在尺度[52]。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标准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基本原则是共同富裕,表现形式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目标是超越资本主义制度[53]。
(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义研究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标志、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科学回答了中国模式的精髓与真谛四个方面[54]。有学者从全面深化改革角度,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等[55]。有学者从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各种体制机制几个方面,分析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56]。有学者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胜利的制度成果、优于资本主义制度、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借鉴三方面国际眼光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世界意义[57]。有学者从一般与特殊性关系角度入手,从空间维度、实践维度和社会主义本质及基本原则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普遍意义[58]。有学者从经济角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释放了巨大的经济绩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59]。有学者从道路自信角度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增强道路自信的基本前提、重要途径和价值依托,国家治理体系在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上体现出的制度优势对增强道路自信有着重要作用[60]。
(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研究
学界在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总体而言,目前学界较为普遍的观点有深化改革说、国家治理说、法治说、党的领导说、整体说。
深化改革说。有学者认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深化改革,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机制障碍,进而实现协调发展、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61]。有学者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社会主义制度 “不变” 与 “变” 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不含糊;必须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2]。
国家治理说。有学者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63]。有学者认为,需要把制度建设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突出位置,把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64]。有学者认为 “中国之制” 蕴含着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为 “中国之治” 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 “中国之治” 则是 “中国之制” 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65]。
法治说。有学者从法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角度阐释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原则,推动制度实践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66]。有学者认为,法治是制度之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67]。
党的领导说。有学者分析了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理论、历史以及实践逻辑,提出以党的建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68]。
整体说。有学者提出从加强经济基础、国体基础、信仰基础和原则基础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69]。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角度认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坚持 “五个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唯一性和发展的全面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改革的 “改什么” 与 “不改什么” 的统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统一[70]。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制度意识方面阐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树立制度自信、制度自觉、制度自醒和制度自强[71]。有学者认为要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嬗变的历史教训,以获得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启示[72]。有学者从理论坐标和原则尺度两方面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方向[73]。
(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外研究
有学者对国外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发现它们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性质、特色、优势与缺陷、发展前景等问题[74]。有学者从整体视角分析了国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主要特点,揭示了这些特点背后隐含着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立场,反映了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程度[75]。有学者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外关于中国特色制度模式以及中国制度框架的性质定位、特点优势、发展与完善等核心问题的研究,得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主义制度的客观认识[7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总体述评与展望
目前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克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取得成就与存在不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取得的成就
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当前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涵盖其内涵、优势、意义、特征、成就等诸多方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研究体系日益完善,既有从点到面的空间延伸感,又有从面到点的历史纵深感,点面结合,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外延的相关研究得到日益深化,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理论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角度多样化。从已有研究看,从多学科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侧面研究逐渐兴起。虽然当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占大多数,但是也有学者已经开始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角度切入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虽然还正处于起步阶段,但也表明了多学科研究已渐渐成为研究的另一突破口。
问题导向比较明确。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从大多数学术成果看,学者们的研究直面问题,尤其是针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存在的不完善的地方给予了自己深入的思考,比如,将党的领导、国家治理、依法治国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改进措施,现实意义突出。
对比研究较为突出。从整理结果看,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比性研究为数不少,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学界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比较全面。在对比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短处,才能找准不足,进行有的放矢的改进。通过与资本主义制度对比或者与某一具体国家的制度对比,更能帮助我们从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和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存在的不足
创新性不够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提出以来,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总的来看,很多研究成果局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件解读、理论释义、意义阐释和路径探讨,研究模式僵化,创新性观点比较匮乏。
部分概念混淆不清。有的学者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特征相关研究时,存在和相近概念界限不明的情况,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征和特色没有作严格区分,在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意义上模棱两可,造成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
实证研究比较缺乏。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价值等缺乏数据支撑,实证研究仍是目前研究的一大空白。与此相应,在如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方面,尽管有学者提出不少对策建议,但是其中许多可操作性不强,现实针对性低,停留在应然层面。
学科研究较为狭隘。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涉及不深。
整体研究范式较少。当前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大多是把其形成发展、特征优势、意义路径等分割开来进行单独研究,尚未从理论建构层面作整体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展望
1.研究内容注重体系化
从核心概念看,要严格辨析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相近概念。从研究主题看,当前研究涵盖制度的内涵、优势、特征、意义、建设路径等方面,研究范围广泛,但基本上是以单一研究范式为主,各主题之间存在一定割裂现象。今后需要更加注重制度研究系统化,注重各单一主题研究间的有机联系,分析各主题间的内在逻辑,形成体系化。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深化制度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加强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不断拓宽研究广度,加深研究深度,增强研究的整体性。
2.研究视角注重多样性
从学科视角看,要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研究主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其进行不同角度研究,还要善于运用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多侧面分析与研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体化研究。从研究视角看,学界应从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角度加强研究。目前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微观研究较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整体建构研究即宏观层面研究较少,今后要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系化研究,把宏观、中观、微观结合起来。同时,在进行中微观研究时,不能进行孤立研究,而应充分考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发展,以小见大;在进行宏观研究时,要注重整体结构之间的逻辑性,忌空话套话的形式化研究。总之,既要避免纯粹的大而空的宏观研究,又要避免视野狭隘的微观研究。
3.研究方法注重多样性
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目前学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几乎都属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十分稀少。虽然学界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这种方法因其自身的局限性,使得许多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际情况,缺乏很强的说服力。定量研究可以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为研究提供更具客观性和信服力的支撑,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库收集和统计近些年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键词的索引率,进而了解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注程度和关注范围等,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人文学科研究中,理论研究远远多于实证研究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上也不例外。学界绝大多数学者是从理论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基本问题研究的,少有学者通过调研、访谈、走访调查等形式做实证研究。这是学界研究的薄弱之处,也将是今后研究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