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法视角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0-01-18殷华成
殷华成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指导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纲领性文献、战略性指南,反映了党关于发展理论达到一个崭新高度,特别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战略及其新实践,也是连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一根红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境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就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自觉运用辩证思维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更有利于人们全面理解它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抓住关键、找准重点,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升华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具体深化的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多重理论渊源和依据,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民本” 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提出的 “人民” 概念的局限性的超越,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精神内核的坚守和发展;它有效整合了马克思主义、西方观念和中国传统思想等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立场,深植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基因。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民本” 思想的提升。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存在着源远流长的民本主义传统。在夏商周的《尚书》中,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最初表达;在先秦的《孟子》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丰富了民本的思想内容;隋唐时代提出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观念则进一步强调了民本的重要性;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家黄宗羲等人既继承了先秦民本主义的基本主张,又对传统民本的君权意识有重大的超越,阐发了犀利的 “非君” “罪君” 思想。实际上,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思想在 “君王为主、臣民为本” 的前提下,无论是 “德政” “仁政” 还是 “内圣外王” ,都是试图将伦理价值与政治秩序联系起来,侧重于强调臣民对整个政治体系的作用,既满足了民众均贫富的意愿,又适应了君主确立专制统治和权威地位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对民众的价值、民众与君主的关系、民众的革命权利等作出的解读和阐述,包含着对民众意愿的尊重、对民众福祉的关怀,甚至也包括一定的对君权的约束。一方面,民本思想实际上只是专制时代的良心之术,特别是儒家民本思想被视为帝王之器和专制之策, “民” 并没有基本的个体权利,没有自由的保障,在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从来没有成为最重要的角色。 “民本位” 常常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而 “官本位” 却无其名而有其实。另一方面,民本思想本身又包含有一定的民主性因素,这也是现代民主观念在中国传播、生长的文化基因。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提出的 “人民” 概念内涵的真正落实。 “人民” 或者 “我们人民” 这个词,是法国大革命以降大众民主登场后的新词汇。此后,人民便成为近代政府权力的唯一的合法来源,至少在宪法上规定各个机关包括政府的权力都来自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同时,作为一个集体名词,人民在西方又可以具体分为市民、国民、公民三个不同概念,显现了对 “人民” 内涵的差异性解释:市民是一种现代的人,也即典型的私人;国民是一种天然获得的法律身份;公民则是一个政治身份。可以说,现代政治区别于传统政治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政治生活从官员的权力本位转向公民的权利本位。然而,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金钱至上的现实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欺骗,大部分人民成为十足的市民,根本享受不到作为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社会的 “人民” 实际上并没有通过分享公共权力的方式掌握自己的命运,资产阶级当权者以 “人民” 或者 “人民群众” 的大高帽子将 “人民” 大而化之,最终达到架空它、取消它的目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 “人民” 概念的内涵才得到真正落实并被超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运用。 “五四” 运动以降, “人民” 是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无分左翼右翼,不管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 “人民” 都成为证明其合法性的神圣词汇。然而,只有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国人民” 才得以成为 “革命人民” , “人民群众” 通过 “人民运动” 才使 “人民精神” 真正落实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人民” 才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源自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政治经济学 “以劳动者为中心” 的分析理论的延续和现实表现,以及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独创性成果,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是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是三大法宝之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社会主义稳定的和谐之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自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得到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检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我们党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心线索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主要内容,不仅涵盖物质文明的提升增强,也包括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概括来说,就是让社会各个阶层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等都能充分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感受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发展,而是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发展在内的五个主要方面的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人民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共享型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得更好,并由人民来衡量、评判经济发展成效。其次,人民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1]257。经济发展中,既要把 “蛋糕” 做大、做优,又要分好 “蛋糕” 。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大力促进共同富裕,努力维护公平正义,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再次,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过程中努力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对于群众的利益诉求要有所侧重,同时区别对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地区,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最后,坚守底线原则,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补齐短板,持续改善广大人民生活水平。
在政治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正解决好发展的目的、发展的依靠对象、发展的立场等问题。始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体作用,坚持人民主体、人民位置、人民立场,关注人民生活,切实解决好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一切发展相关的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1]126,切实落实人民发展的主体权利,具体来说就是:推动民主更加健全,完善政治制度;推动法治更加完善,培养法治意识;以新发展理念为遵循,调整制度安排,实现公平正义;追求与生产力进步要求相适应的人民共享的共同理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最后,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加强体制机制建设,避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时流于形式。
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也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314,以人民为主角,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达中国人民的声音;坚持扬弃的态度和方法,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其次,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坚持社会主义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民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文艺创作要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最后,坚定人民的立场。要在哲学社会科学、文艺创作中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实现文艺的繁荣发展。
在社会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体现如下:首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364。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实实在在体现在教育、医疗、就业、扶贫、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关键是保证人民平等发展、平等参与的权利,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做出以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安排。其次,顺应人民期待,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社会更加和谐,建立社会公平发展体系。最后,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在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深化改革,完善劳动力价值补偿机制,开展对关系国计民生重点领域的制度创新。实施一些能让群众认可、立得住、叫得响的实招硬招,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充分实现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其次,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使环境更加美好。要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1]392。再次,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把气候问题看成是人的问题,是一个价值和道德问题。通常情况下,气候变化是自然的自我更新过程,但当代的气候急剧变化不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而是由人类过度活动造成的。最后,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贯穿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一条主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目标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倒逼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构成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夯实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根基”[2]。每一个 “全面” 都彰显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逻辑,都指向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维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是贯穿 “五大发展理念” 的一条红线,既是 “五大发展理念” 理论合法性的思想原则,也是规范 “五大发展理念” 具体制度安排的价值正义原则,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宗旨,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正确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跟人民群众的关系:党依靠人民群众并领导人民群众。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正确处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把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众的真实需求结合在一起,使党的正确主张和人民的美好愿望相统一;另一方面,要考虑群众集体智慧、理性判断、心理趋向等方面的特性,反对领导对待群众的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
首先,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需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党员、干部、领袖。列宁说: “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能取得统治地位”[3]286。无产阶级尤其如此,因为没有党员、干部、领袖的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斗争就会陷入自发的、摸索的、涣散的情形,就不能形成具有统一意志的、统一行动的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就不能取得斗争的胜利,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实际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不是崇拜群众的自发性。自发性是一种盲目性,它是与自觉性对立的。崇拜群众自发性的最主要表现,是 “群众运动天然合理论” ,按照这种论调, “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 ,必然导致无政府主义和莽撞蛮干。列宁是反对崇拜自发性的,他说: “各国的历史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3]247。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时也批评了这种倾向,他指出: “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4]1310。中国共产党作为在社会主义中国的长期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高领导力量,积极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现实,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因此,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群众的革命自觉性,启发群众的政治觉悟,同时对群众的意见加以分析,把分散的群众智慧和力量集中起来,纠正群众意见中落后和错误的东西。
其次,要防止个人崇拜的产生,反对命令主义。党领导一切,可以集中一切力量搞发展、办大事。与此同时,人民在发展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展效果好不好,如何分配发展的成果,都与党的领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党的领导干部是努力工作还是消极应付,是依法理政还是弄权压人,是真心服务还是逢场作戏,选择不同,结果完全不一样。命令主义是党一直反对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因为它采取强迫压制的方式让群众接受超出他们觉悟程度的实践。搞命令主义的人,自己总是一意孤行、一厢情愿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少照顾或从不照顾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实际需求。命令主义不去做启发群众觉悟的工作,只是硬性地命令群众去干,必定会脱离群众,必定犯错误。毛泽东指出: “当群众还不觉悟的时候,我们要进攻,那是冒险主义。群众不愿意干的事,我们硬要领导他们去干,其结果必然失败”[4]1320。正确的方法应该是: “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运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4]1319。群众掌握了真理,认识了共同的目标,他们的心就齐了,自愿起来斗争,而 “群众心齐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4]1318。实践证明,那些自鸣得意,以 “救世主” 的恣态出来教训群众,反对群众首创精神的人,都在历史上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领导必须依靠群众,领导是从群众的斗争实践中涌现和推举出来的,同时群众的斗争实践也给予领导智慧和力量;领导必须在政治上代表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得到群众的真正拥护,才能称得上是群众的先进分子。 “不想接受监督的人,不能自觉接受监督的人,觉得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很不舒服的人,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5]136。
最后,反对尾巴主义。尾巴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群众的创造性没有被领导认识到,领导脱离了群众,觉悟落后于群众。毛泽东强调: “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领导群众前进一点的原则,害了慢性病”[6]1095。当大多数群众已经迫切要求前进一步的时候,尾巴主义者却看不到群众的这种要求,因而不能站在前头领导群众前进,甚至拖群众的后腿。当思想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觉悟时,领导一定会脱离群众。毛泽东曾说: “当着群众要求前进的时候,我们不前进,那就是右倾机会主义”[4]1320。二是领导把少数群众中的落后意见当做基本标准,失去了明辨大多数群众先进性意见的能力,并将大多数群众的先进性意见当做落后意见,失去了领导群众的能力和带领大家前进的号召力。在中央实施的精准扶贫中,大部分群众在党员干部的领导下积极有为,很快脱了贫,步入小康生活,但同时,也有极少数群众思想落后,消极等待扶贫款,靠救济,要社会保障,把贫穷当作讨要各种补助的筹码,把中央的各种扶贫政策当作护身符,没有感恩之心和实际脱贫行动。此时,领导干部如果一味满足少数脱贫落后分子的要求,或为了达到上级扶贫指标要求,被动迁就少数脱贫落后分子填不满的需要,导致领导干部累得不行,扶贫工作却止步不前。这就是尾巴主义的典型表现。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 “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7]。实际上,对于少数脱贫落后分子,在物质脱贫之前先要进行精神脱贫,只有具备想脱贫、想致富的信念、追求和勇气,才能把真正脱贫变为现实。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遏制贫困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