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里的偏义复词
2020-01-18阚绪良
阚绪良
(安徽大学 文学院,合肥 230601)
余冠英《汉魏诗里的偏义复词》是研究偏义复词的经典论文,[1]文章论及《孔雀东南飞》里的5个偏义复词:公姥、作息、父母、父兄、弟兄,言之成理。最近笔者因教学之故重读《孔雀东南飞》,又发现了其中的7个偏义复词:进止、仍更、来还、性行、吏人、嫁得、逢迎。下面按照词语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予以讨论。
(1)公 姥。
《孔雀东南飞》有3处“公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余冠英说“三句都是焦仲卿妻刘氏的话,但细观全诗,焦仲卿的父亲应已不在人世,否则诗中有许多地方说不通了。”《汉语大词典》收“公姥”一词,释为“公公和婆婆”,书证即为《孔雀东南飞》,未采余氏之说。今按:余氏之说可从。
(2)进 止。
《孔雀东南飞》:“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中古汉语读本》选此诗注“进止”为“举止,行动”,[2]254举例为《汉书·薛宣传》:“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其说可从,只是未及“进止”之结构。今按:“进止”偏指“进”,比较诗中焦母语“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可知。又如《后汉书·虞延传》:“时延为部督邮,诏呼引见,问园陵之事,延进止从容,占拜可观。”[3]1151《后汉纪·章帝纪上》:“及后女弟随沘阳主入见长乐宫,进止得适,人事修备,奉事太后,下及侍御贡御问遗,皆得其欢心。”[4]葛洪《抱朴子·行品》:“貌望朴悴,容观矬陋,声气雌弱,进止质涩。”[5]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追先寺》:“江东朝贵侈于矜尚,见略入朝,莫不惮其进止。”[6]此“进止”之“进”指指责、批评。《敦煌变文集》卷四《难陀出家缘起》:“若论进止威仪,恰共如来不别。”[7]400此外,还有“举止”“动止”作参证。“举止”有偏义指“举”者,如《世说新语》赏誉11条:“祜来哭,见长和哀容举止,宛如成人,乃叹曰:‘从兄不亡矣。’”[8]《南齐书·张欣泰》 :“欣泰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辄游园池,著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有以启世祖者,世祖曰:‘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9]《 “动止”有偏义指“动”者,如《后汉书·张湛传》:“矜严好礼,动止有则。虽居幽室,必自修整。”[3]928《宋书·王弘传》:“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为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之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10]1322皆其例。
(3)作 息。
《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闻一多《乐府诗笺》:“息,生息也,作息谓操作生息之事。”余冠英引述闻氏之说后说“虽属可通,还嫌生强。当为偏义,指‘作’。”余说可从。诗中前文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已暗示“作”有义。又“生息”一般指经营生意,此与刘兰芝无涉。今补1例,《搜神记》卷五《丁姑祠》:“九月九日乃自经死,遂有灵响闻于民间,发言与巫祝曰:‘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11]前言“作息”,后言“作事”,很明显偏义指“作”。
(4)仍 更。
《孔雀东南飞》:“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中古汉语读本》于此有注,今不惮烦征引于下:
仍更,仍然,仍旧。《太平广记》卷二九七《瀚海神》(出《潇湘录》)“君当为我诣此冢告张公,言我自来收叛将,何乃藏之冢中,仍更借兵拒战?当速逐出,不然,即终杀尔。”《陈书·蔡景历传》“高祖得书,甚加钦赏,仍更赐书报答,即日板征北府中记室参军,仍领记室。”《北史·高道穆传》“若仍更踵前失,或伤善人,则尸禄之责,无所逃罪。”疑“仍更”为同义连用。“更”有“接续”的意思,……而接连,继续与依旧,仍然的意思相关。[2]254
我们认为,《中古汉语读本》对于“仍更”的解释是正确的,只是融而未明。如果认为《孔雀东南飞》“仍更”中“更”为“持续”义,则与语境不合。今按,“仍更”为偏义复词,偏义指“仍”,“更”无义,因为其“持续”义与“仍然”有关连,所以连类而及。下面举数例以为补充,如《真诰》卷四:“建安二十一年亡,葬邺东。后四十四年,至魏甘露四年,遇水棺开,见尸如生。出著床上,因举塵尾覆面。大笑咤而亡,仍更殡葬。”[12]又如《唐律疏义》卷二十:“诸盗经断后,仍更行盗,前后三犯徒者,流二千里。”[13]《旧唐书·穆宗纪》诏曰:“山人柳泌轻怀左道,上惑先朝,固求牧人,贵欲疑众,自知虚诞,仍更遁逃。”[14]“仍更遁逃”意即“仍然在逃”。《云笈七签》卷一0二:“女显其道,为王仰啸,天降洪雨,注水至丈,于是化形隐景而去。仍更寄形王氏之胞,运未应转,方又受生,还为女身。”[15]皆其例。
(5)来 还 。
《孔雀东南飞》:“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此“来还”偏义指“来”,“复还”不合逻辑,因为“还”等于“复来”。如曹植《名都篇》:“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16]三国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五《忍辱度无极章》:“龙遣贤臣十六从龟,至人王城下堑中,龟曰:‘汝等止此,吾往上闻。’龟遂遁迈,不复来还。”[17]宋何梦桂《满江红·和王伟翁上巳》“尘满翠微低叶,离愁推去来还又。把菱花,独自对阑干,羞蓬首。”[8]本应作“又来还”,为了押韵,其前后韵脚为“候、手、首”,调整为“来还又”。
(6)父 兄。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余冠英认为诗中刘兰芝无父,偏义指“兄”,是也。宋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麟地上行。……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19]
(7)性 行。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此“性行”偏义指“性”,性格,脾气,“行”指品行,于此无义,如《后汉书·五行志四》:“邓皇后本小人,性行无恒,苟有颜色,立以为后,后卒坐左道废,以忧死。”[3]3331《北齐书·元韶传》:“韶性行温裕,以高氏婿,颇膺时宠。”[20]《敦煌变文集》卷六《丑女缘起》:“门前有一儿郎,性行不妨慈善,出来好个面貌,只是有些舌短。”[7]792曾巩《乞出知颍州状》:“伏念臣性行迂拙,立朝无所阿附,有见嫉之积毁,无借誉之私援。”[21]人的性格与品行关系密切,故得连类而及。
(8)吏 人。
《孔雀东南飞》:“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吏人”偏义指“吏”,官吏。如《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荆惶恐,自系狱,帝复加恩,不考极其事,下诏不得臣属吏人。”[3]1448《蔡邕传》:“今者阙职经时,吏人延属,而三府选举,逾月不定。”[3]1990《宋书·朱龄石传》:“乃率吏人驰至其家,掩其不备,莫有得举手者。”[10]1422《魏书·綦儁传》:“祖辰,并州刺史。俊,庄帝时仕,累迁为沧州刺史,甚为吏人畏惧,寻除太仆卿。”[22]《隋书·高祖纪下》:“历阳广陵窥觎相继,或谋图城邑,或劫剥吏人,昼伏夜游。”[23]
(9)嫁 得。
《孔雀东南飞》:“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对于其中的“嫁得”,向来无人注释,今按,“嫁得”偏义指“嫁”,“得”无义。如李益《江南曲》:“嫁得钱塘贾,朝朝误妾期。”[24]3222李白《山鹧鸪词》:“嫁得燕山胡雁婿,欲衔我向雁门归。”[24]1729李商隐《为有》:“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24]6168《水浒传》:第四五四“先嫁了一个吏员,是蓟州人。唤做王押司,两年前身故了,方才晚嫁得杨雄,未及一年夫妻。”[25]有人会认为《孔雀东南飞》此二句应读为“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但从整体看不能这么读。有人还会认为此“嫁得”为“嫁了”,但是“后嫁得郎君”显然不能这么理解,下面的一个例子也不能这么理解,《太平广记》卷三四二《华州参军》(出《乾馔子》):“愿嫁得前时柳生足矣。必不允,以某与外兄,终恐不全生。”[26]一个“愿”字表明“嫁得”之“得”不是“了”,与“嫁得”类似的“取(娶)得”也有表示未然者,如《敦煌变文集》卷一《舜子变》:“阿耶(爷)若取得计(继)阿娘来,也共亲阿娘无二”)[7]129所以“嫁得”之“得”宜理解为“得到、拥有”义,“得到、拥有”义与“嫁”意义相关,故连类而及。
(10)逢 迎。
《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句中“逢迎”偏义指“迎”,迎接。如《战国策·燕策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27]《三国志·蜀书·费祎传》:“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28]《颜氏家训·治家》:“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29]《敦煌变文集》卷一《伍子胥变文》:“子胥闻船人此语,知无恶意,遂即出于芦中,逢迎卑谢。”[7]14
(11)父 母。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余冠英认为诗中刘兰芝已无父,故偏义指“母”,余说可从。又如《晋书·隐逸传·孟陋》:“丧母,毁瘠殆于灭性,不饮酒食肉十有余年,亲族迭谓之曰:“‘少孤!谁无父母!’‘谁有父母!圣人制礼,令贤者俯就、不肖企及。若使毁性无嗣,更为不孝也。’陋感此言,然后从吉。”[30]孟陋本传未及其父,故“父”字无义。
(12)弟 兄。
《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句中“弟兄”偏义指“兄”,余冠英说“全诗不曾叙兰芝有弟,逼迫者只是阿兄。”《三国志平话》卷上:“玄德归宅,与二弟评议……张飞言曰:‘弟兄放心,我独自去破董卓、诛吕布。’”[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