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论酸❋

2020-01-14郑秀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内经酸味乌梅

文 生,郑秀丽,杨 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酸味起源于远古至西周时期,如《山海经》[1]中记载“鳖鱼”有“酸甘”之味。至春秋战国时期,五味有了很大的发展。《尚书·洪范》[2]记载:“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首次将酸味与五行之木相联系,尤其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成书,将酸味与中医理论相结合,为后世酸味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本文就《内经》中有关酸味的论述加以整理分析,以期能熟练掌握其中的酸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更能准确地使用酸味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1 酸味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1.1 酸为阴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张志聪注:“言气味固分阴阳,而味中复有阴阳之别……苦主泄下,而又炎上作苦,酸主收降,而又属春生之木味,皆能上涌而下泄,故酸苦涌泄为阴也。[3]”酸味能收能泻,具有收敛、上吐、下泄等功能,根据酸味的作用特点将其定为阴。

1.2 酸五行为木,先入肝

酸味与肝脏五行属性同属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味为酸。”酸味乃木气之所化,故先入肝,《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肝欲酸……此五味之所合也。”《灵枢·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内经》根据酸味先入肝的特点指导肝病的治疗。《灵枢·五味》云:“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因为“犬肉、麻、李、韭皆酸”。

2 酸味的功能

《内经》对酸味功效已有较为全面的总结,将酸味的功能主要归结为酸收、酸吐、酸泻三个方面。

2.1 酸收

“收”有聚集、收敛的意思。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六》:“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4]等。酸收就是指酸味药多具有收敛、聚集的药理作用。《素问·脏气法时论篇》云:“辛散,酸收……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现代中药教材将“酸收”阐释为:“能收、能涩”[5],主要有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等功效。如五味子味酸性温,归肺、肾、心经。其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等功能,用于治疗久咳虚喘、津伤口渴、自汗盗汗、肾虚遗精、滑精、久泻不止等症[6]。

2.2 酸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王冰注云:“涌,吐也。泄,利也。[7]”酸味药具有催吐和泄泻的功能,《伤寒论》瓜蒂散汤证深刻体现了《内经》“酸苦涌泻”之意,正如方有执注云:“瓜蒂苦寒,能吐顽痰而快膈,小豆酸平,善涌风涎而逐水……此所以为吐虚风虚寒之对药也。[8]”后世医家也多用酸味、苦味来归纳催吐药的功效,如胆矾,酸、涩、辛,寒,有毒,归肝胆经,具有涌吐痰涎等功效,能够涌吐风痰及毒物,《本草纲目》云:“矾石……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9]”

2.3 酸泻

酸泻并不是指酸味药有通大便泻下的功能,而是指酸味药有泻热和疏泄的功能。酸味药中以乌梅的功效主治最能体现《黄帝内经》“酸苦涌泻”中“泻”的意义。《神农本草经》载乌梅:“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10]。可知乌梅具有下气、清热、解毒、活血利气的功能,治疗因热引起的烦满,因气血不畅引起的体痛、偏枯不仁、死肌等,体现了酸味泻热、疏利气血的作用。叶天士阐释了乌梅“酸泻”功能的原理:“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得少阳生气,非酸敛之收药,得连、楝苦寒,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以气与热俱无形无质,其通逐之法迥异,故辨及之”[11],进一步明确了酸味具有泻热、疏通畅达的作用,并将“酸苦泻热”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广泛运用于肝热犯胃、暑病和湿热病中。

3 酸味的禁忌

3.1 伤肝

《素问·五运行论篇》:“酸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筋乃肝之体,筋病既是肝病,酸味为肝之本味,虽补肝但不可过度使用,过度使用酸味也会导致肝体的损伤,引发筋病甚至肝本脏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正如《灵枢·五味论》云:“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其原因为“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矣”。《黄帝内经》从“酸伤肝”解释了多食酸导致小便不利的机理。马莳注云:“至于外而为阴器者,乃一身之筋,于此而终。彼肝既主筋,又主于酸,故酸入则走筋,其阴器亦有所约,而小便不利矣,岂特膀胱之在内者为然哉?[12]”罗天益在《卫生宝鉴·药误永鉴》载有过食酸味致淋一案:“至元己巳上都住,夏月,太保刘仲晦使引进史柔明来曰:近一两月,作伴数人,皆有淋疾,是气运使然,是水土耶?予思之,此间别无所患,此疾独公所有之,殆非运气水土使然。继问柔明近来公多食甚物,曰:宣使赐木瓜百余对,遂多蜜煎之。每客至以此待食,日三五次。予曰:淋由此也,《内经》曰:酸多食之令人癃。[13]”

3.2 伤脾胃

《灵枢·五味》说:“脾病禁酸”《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酸味补肝,多食酸味药食则肝气强盛,木旺必克土,脾胃必受其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肿胀》载有过食酸味伤脾胃一案:“杨十六,味过辛酸,脾胃气伤结聚,食入则胀满。[11]”

4 酸味在脏腑病中的运用

4.1 酸味补肝体、泄肝用

一是补肝体。酸是肝之本味,“味归形”,酸味能补肝之体,《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夫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故酸先入肝。”后世医家多以此为据治疗肝虚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14]”如《伤寒论》芍药甘草汤,选味酸平之芍药直入肝经养肝血,合炙甘草之甘,酸甘化阴缓急,治疗肝血不足引起的腿脚挛急。

二是泄肝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以酸泻之” “用辛补之,酸泻之”。吴崑释曰:“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木喜辛散而恶酸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也”[15],因此当肝气逆时多佐以酸味泻之。如罗东逸说:“酸为木之本味,而云泻之者,盖以酸先入肝,故即借其先入之势,以巽入而渐以敛焉,则木不急而肝可和,故谓之泻也。甘缓酸泻者,皆以制其有余。[16]”如《伤寒论》乌梅丸用乌梅之大酸为君药,酸收逆气,急泄厥阴。

4.2 酸味助脾

酸味若运用恰当也能帮助脾胃运化功能。《素问·保命全形论篇》:“土得木而达。”王冰说:“达,即通也”[7],强调木对土的疏通、畅达作用,即酸味对脾胃功能有促进作用,如山楂、乌梅等酸味药都有消食助脾之功。如《伤寒论》治疗邪陷太阴腹满时痛证的桂枝加白芍汤,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解释:“此因表证未罢,而阳邪已陷入太阴,故倍芍药以滋脾阴而除满痛,此用阴和阳法也。[17]”

4.3 酸味收心火之逆

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五行为火,火以降为顺,当心火阴阳失衡,失去下行而升散,表现为缓,“缓者多热”,应急食酸性食物以收敛心火。《素问·脏气法时论篇》:“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如《伤寒论》黄连阿胶汤用白芍酸收心气之散以下交于肾。

4.4 酸味收敛肺气之散,补肺

肺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五行为金,金性清凉肃杀,其气主收敛肃降,以下行为顺。若肺气虚、肺气散漫不收者,当以酸味收之。《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如罂粟壳味酸涩,五味子味酸甘,皆为敛肺止咳、肺虚久咳之要药。

5 酸味与六气的关系

《内经》主要在运气学说中讨论了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不及、胜、复等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并根据五味与五行、六气的关系,按五行生克规律,确定了五味配伍治疗的法则。酸味五行属木,与风气相通,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在治疗风、寒、湿、燥、火气太过、不及、胜、复中所起的疾病中所起的治疗作用也不同,或为君药,或为佐药。

5.1 风邪

《内经》在治疗风淫所胜所致疾病中,佐以酸味以泻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司天之气,风淫所胜……以酸泻之”“厥阴之胜……以酸泻之”。如王焘在《外台秘要方》记载:“《深师方》四首,深师疗伤寒,一日至三日应汗者,作此汤方:葛根半斤 乌梅十四枚 葱白一握 豆豉一升棉裹”[18],以葛根等辛凉之品宣散,佐乌梅之酸以泄之。

太阴湿土太过之年,厥阴来复,风气大盛,主以酸泻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以酸泻之,以甘缓之。”如王焘在《外台秘要方》中记载:“天行病方七首,此方兼疗伤寒,许仁则云:病经一二日,觉身体壮热头痛,骨肉酸楚,背脊强,口鼻干,手足微冷,小便黄赤,此是其候,若如是,宜先合煮桃柳等三物汤浴之方。桃枝(细切五斗),柳叶(细切五斗),酢浆水(一斗)。[18]”主以酢浆水之酸泄,佐以桃枝柳叶之辛散。

5.2 寒邪

因少阴不及或太阳之胜,寒淫所胜,佐以酸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热化于天,寒反胜之……佐以苦酸辛”“太阳之胜……佐以辛酸”。如“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15]。寒气内盛,治以乌头蜜煎之甘热以散寒,佐以桂枝辛以散寒,白芍酸收不使乌头桂枝辛甘大热散发太过。

5.3 凉燥邪气

因厥阴不及或燥气偏胜,主用酸味以润“燥”。《素问·至真要大论篇》:“阳明之胜,治以酸温”“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

因阳明太过或因厥阴太过阳明来复,燥淫所胜,佐以酸味补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司天之气……燥淫所胜……佐以酸辛”“阳明之复……以酸补之”。

5.4 湿邪

因太阴太过或太阳太过太阴来复,湿淫所胜,佐以酸以制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气在泉……湿淫于内……佐以酸淡”。“湿淫所胜……佐以酸辛” “太阴之复……佐以酸辛”。如二陈汤治疗痰湿病,以半夏陈皮辛苦燥湿,茯苓甘草甘淡健脾渗湿,佐以生姜乌梅酸辛泻肝健脾[19]。

5.5 火热邪气

因少阴、少阳在泉太过或阳明太过少阴来复之年,热淫所胜,佐以酸收。《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气在泉……热淫于内……以酸收之” “少阴之复……以酸收之”。王焘在《外台秘要方》载:“阮河南曰:疗天行,凡除热解毒,无过苦酢之物,故多用苦参、青葙、艾、葶苈、苦酒、乌梅之属,此其要也。夫热盛,非苦酢之物则不能愈,热在身中,即不时治,治之又不用苦酢之药,如救火不以水,必不可得脱免也。[18]”

综上所述,《内经》酸味理论内涵丰富,关于酸味的功效与脏腑的关系,以及在脏腑病和六淫邪气所致疾病中的运用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为临床选用酸味药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规范。

猜你喜欢

内经酸味乌梅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茶的酸味,是茶的问题还是泡的问题?
酸汤肥牛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养肝可适当吃酸
巧手乌梅汤,开胃又解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