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孟英论治痉厥证特色探析❋

2020-01-14涛,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犀角

杨 涛,沈 劼

(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3)

“痉证”是指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证[1]369。“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1]333。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常出现肢体抽搐与神志不清并见,故将其并称为“痉厥”。清代医家叶天士首次将痉厥并称,薛雪补充提出了湿热痉厥证,晚清时期著名医家王孟英在继承叶薛两家对痉厥证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痉厥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本文基于《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对王孟英论治痉厥证的学术特色进行探析。

1 病因病机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痉厥》中提出:“厥阳挟内风上逆,遂致痉厥”[2],将痉厥证病因病机归于肝风上逆。《温热经纬·卷四》薛生白湿热病篇中指出:“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3]89,“热多湿少则风乘三焦而痉厥”[3]93,可见薛雪将痉厥证病因归于湿热风火四邪。王孟英对痉厥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继承结合了叶薛两家之言论,并补充提出“痰挟风阳而为厥也”[4]145。认为湿热温毒病邪蕴结化火,烁液成痰,同时热极生风,以致痰随风升、蒙蔽清窍而成痉厥,故将痉厥证的病因归于湿热火风痰5种病邪,病理机制为湿热痰火蕴结生风,风火相扇,遂成痉厥。

2 辨治原则

2.1 辨治分虚实

王孟英辨治痉厥证首分虚实,因外感邪热引起肝风内动所致痉厥者为实证,因内伤久病出现阴虚动风所致痉厥者为虚证,在治疗上也施以不同治法。王孟英辨治痉厥证实证以清热为主,其中热在阳明气分者,用白虎汤加减以清阳明气分热盛;热入营血或温邪犯肺逆传心包或感温邪后误投温补,以致邪热闭塞心窍,引动肝风而致痉厥者,用紫雪丹、牛黄丸、至宝丹或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清热解毒、镇静开窍;因肝风挟痰上扰神明而痉厥者,用小陷胸汤、蠲饮六神汤、雪羹汤加减,以泄热涤痰、开窍醒神;因暑热闭塞清窍所致痉厥者,用牛黄丸、至宝丹以清热解毒、芳香开窍,其辨治痉厥证虚证以滋阴为主。如温病后期病邪日久缠绵耗伤阴液、水不涵木、阴虚风动痉厥者,治以滋阴潜阳、平肝息风,并强调需大剂投用。常用西洋参、生地、麦冬、女贞子、墨旱莲、贝母、竹茹、知母、龟板、鳖甲等以滋阴清热,同时配伍紫石英、蛤壳、龙骨、牡蛎等以重镇息风。

2.2 急则治其标

痉厥者神志昏厥与肢体抽搐并见,属于温病中的急危重症。因其病理因素有湿、热、风、火、痰,病变过程中易出现多种病邪相兼、虚实夹杂等各种复杂情况,故在其治疗用药时需分清主次缓急。王孟英治疗痉厥证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实证者多先投牛黄丸、紫雪丹以开窍醒神急治其标,次用清热养阴、清热化痰等以缓治其本;虚证者大剂投用滋阴清热药以救其急,再辅以重镇潜阳药以缓治其本。如治疗顾奏云季秋患感案[4]10误投温补药,患者出现舌卷痉厥,腰以下不能略动,察脉虚促欲绝,病情危重。王孟英诊后先给予紫雪一钱,犀角地黄汤二剂,清热解毒、开窍息风以救其急。服下后,厥虽止而舌腭满黑,目赤如鸠,辨证热邪未清,继续用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治疗。服下后黑苔渐不退,神识乃清而呃忒频作,考虑病人因热盛伤阴、胃失和降而频发呃逆,以犀角、元参、石斛、连翘、银花、竹茹、知母、花粉、贝母、竹叶为方,清热养阴,顾护胃气。服之解黑色胶状大便4次,舌色始润,略进米饮,腿能稍动,继续给予甘润育阴药,续解黑色便5次后,大便颜色渐正常。再投以滋养药,日渐向安。

3 治法要点

3.1 注重养阴,顾护脾胃

王孟英出生并生活于江浙一带,温热病邪为患甚多,而时医多尊崇前朝温补学说,妄投辛温燥热药,以致阴液耗伤、津亏而亡。针对时弊,王孟英在治疗温病诸证过程中,主张首要瞻顾养阴以顾护胃气,反对滥用温补。在《温热经纬·卷四》中提出:“痉厥并见,正气犹存一线,则气复返而生。胃津不克支持,则厥不回而死矣。[3]92”治疗痉厥证多用西洋参、麦冬、沙参、竹叶、天花粉、石斛、知母等以清热养阴,顾护津液。同时,王孟英兼顾脾胃,用龟板、鳖甲、牡蛎等重镇息风药时采用煎汤代水、浊药清投的方法,以防其滋腻碍胃。如治疗沈裕昆之女案[4]27:患者连进轻清凉解而病不减,气逆无寐,咳吐黏痰,舌绛咽干,耳聋谵语,体瘦,脉细数,尺中更乱。王孟英认为其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痉厥之变,不须旋踵。追问病史方知患者发热前1 d陡然带下如崩,是真液漏泄,故给予西洋参、生地、二冬、二至、元参、犀角、黄连、鸡子黄、知母为方,另用石斛、龟板、鳖甲各四两、左牡蛎一斤煮汤代水煎药,以滋阴潜阳、充液息风。

3.2 重视化痰,调理气机

王孟英认为肝风挟痰痉厥者,因风火痰热互结,形成结胸、阻塞气机、蒙蔽清窍所致,故治疗时除用小陷胸汤清化痰热外,还常配伍菖蒲、薤白、竹茹、半夏、贝母、天花粉、胆南星等豁痰开窍、调理气机。如治夏氏妇怀娠患感案[4]235:医投以温补辛散之药,患者出现不寐、时欲痉厥、脘闷呻吟、渴难受饮、脉滑数而溢。王孟英诊后辨证为痉厥证肝风挟痰,给予小陷胸汤以清热化痰,加石膏、知母、栀子以加强清热功效,再加薤白、大腹皮、杏仁、苏子、旋覆花、竹沥、竹茹以化痰,调理气机,患者旬日而愈。

3.3 忌投风药,慎用温补

王孟英认为痉厥证病理机制为湿热痰火蕴结生风,风火相扇,遂成痉厥。病位主要在心、肝,故治疗痉厥者需以清心凉肝之药。若误投以风药、温补药,则助火热之邪更盛,使病情加剧。他指出尤以小儿发热不辨病因,误投柴胡、葛根者为多。在《温热经纬·卷五》方论中提出辨证不当妄用柴胡,可致长热不退甚则引动肝风而成痉厥。如治疗乔有南之侄案[4]72:患儿5岁发热数日,儿医与柴葛解肌汤1剂,肢搐而厥,目张不语。王孟英曰:“病是暑邪,治以风药,热得风而焰烈,津受烁以风腾。乃风药引起肝风,再投俗尚惊风之剂,稚子根本不牢,而狂风不息,折拔堪虞。”给予王氏犀角地黄汤,加羚羊角、生石膏、元参、桑叶、菊花、银花、牡蛎、知母、麦冬、竹叶诸药,以清热息风、重镇降逆治疗,数服而痊。

4 用药特色

4.1 内服外用,双管齐下

王孟英在治疗痉厥证时灵活应变,内服汤药,外用嗅法、敷贴等,以加强疗效。如治疗陈秋槎案[4]209:患者便下黑血数升,继吐鲜血,汗出神昏,肢冷搐溺,躁乱妄言,察脉左手如无,右弦软,按之数。王孟英诊断为虚在阴分,热迫血行,故便血、吐血,心肝无血养而痉厥,治疗以西洋参、犀角、生地、银花、绿豆、栀子、元参、茯苓、羚羊、茅根为剂,冲入热童溲灌之以泄热凉肝息风;外以烧铁淬醋令其嗅之,以开窍醒神;用龙骨、牡蛎研粉外扑敛汗,生附子捣碎贴涌泉穴,以引纳浮阳。两服血止,左脉渐起,又加以龟板、鳖甲以滋阴潜阳,服三帖神气始清,各恙渐息。

4.2 以食为药,药食配伍

王孟英认为只要辨明食物寒热温燥之性,以纠正疾病寒热虚实之偏,即可用作药物[5]。在其治疗痉厥证时善用雪羹汤。雪羹汤由大荸荠、海蜇2种食物组成,具有泻热凉肝、润燥生津的功效,故其临证多用雪羹汤配伍蠲饮六神汤、小陷胸汤或栝楼、竹沥等,以豁痰开窍、开泄宣通。如治朱仲和令正案[4]168,于分娩后突然出现痉厥证,服大量温补药治疗后神清如常,但病根未除。再次分娩后出现痉厥证,诊脉甚弦滑,厥前必先作胀,更衣得泻始舒,巅顶时疼,饮食不减。王孟英辨证为肝风挟痰,给予蠲饮六神汤合雪羹,加栝楼仁、竹沥以清热化痰,开泄宣通治疗,服30剂病渐愈。

4.3 分时而治,晨服午进

分时而治是顺应人体生理运动变化规律,根据不同时间段人体内部生物节律的不同而给予对应的药物治疗,从而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对治疗疾病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王孟英常用分时而治的方法治疗痉厥者。如治疗程燮庭乃郎芷香案[4]34,患者春病温而精关不固,旬日后陡然茎缩寒颤。众人皆以为虚疟欲投参附,王孟英则曰:“非疟也。平日体丰多湿,浓味酿痰,是以苔腻不渴,善噫易吐,而吸受风温,即以痰湿为山险,乘其阴亏阳扰,流入厥阴甚易,岂容再投温补,以劫液锢邪而速其痉厥耶?”其用分时而治之法,午后进肃清肺胃方,以解客邪、蠲痰湿而斡枢机;早晨投凉肾舒肝法,以靖浮越、搜隧络而守关键,病果递减。后又让患者晨服膏药以填肾阴、清肝热,午用缪氏资生丸方调中养胃、消食健脾。服至入秋,患者渐得康健。

5 小结

痉厥证为临床常见急性病证,除外感病证外,内伤杂病中亦不少见。王孟英之痉厥证虽为外感温热所致,也可为今日之中风等见痉厥者参考。温病大家王孟英集众家之所长,在叶天士、薛雪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完善了痉厥证的病因病机,在治疗痉厥证时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辨治痉厥证首分虚实,临证用药精当,特色鲜明,同时言明禁忌,强调重视痉厥证的先兆症状,并提出预防用药,其论治痉厥证的学术特色,对当今临床治疗以及预防痉厥证具有重要借鉴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犀角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犀角藏品研究
明顾季玉制犀角雕龙生九子杯以1955万元成交
清早期犀角兰亭序图杯拍出2072万元
“《千金》犀角散”出处质疑
基于苏州时代变迁背景下的明清犀角雕研究
活犀角与犀角抗惊厥作用的研究
犀牛有角久成器
犀角雕刻艺术
犀牛有角久成器
鉴别犀角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