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应用型高校电类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2020-01-10牟俊崔远慧初冉刘俐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3期
关键词:电类教学大纲新工科

牟俊,崔远慧,初冉,刘俐

(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034)

电类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非电类专业的必修课,既与前期的基础课联系密切,又为后续的专业课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1]。而在“新工科”工程教育理念提出后,传统的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与该理念就显得格格不入。传统的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是按照书本章节设置,从知识点的提出、论证到应用,结合实践教学进行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2]。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多取决于课程最终的考核成绩,而对电类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延展性缺乏认识[3]。同时,在现有的电类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脱节极为严重,一方面是教师只对学校督导部门负责,对学生成绩负责,而对学生的后续培养没有任何责任。另一方面,学生只对考试成绩和学分负责,对课程的进一步应用和基础课属性没有多少认识[4]。

同时,由于前两年国家大力推广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工作,使得各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正处于阵痛期[5]。一方面为了满足应用型高校的要求,各高校改善教学硬件,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也仅仅局限于课程内部进行改革。

因此,在“新工科”工程理念下,针对应用型高校,如何进行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变得迫在眉睫。该文主要聚焦于现阶段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课程体系构建不完整及产学研结合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一种以培养优秀教师团队,制定特色化教学过程为改革内容,通过制定立足课堂教学、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电类基础课程知识体系,对接宽泛的专业知识口径,再以科研项目为驱动,创新创业计划为辅助,通过产学研互动及学术交流真正实现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本科研究生培养连续、师生深度互动、校企共担培养责任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1 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具体实施方案可表述为,首先创建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应用型高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献计献策,根据不同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草拟该专业教学大纲。为了突破学科壁垒、专业藩篱及本研隔断问题,在考虑相近专业及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修缮该专业教学大纲。最后融合企业需求及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最终确定符合本专业要求的特色化教学大纲。根据该专业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结合本专业学生实际特点,由教学团队共同制定符合该专业要求的专业化、特色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根据“新工科”培养理念,重点考虑师生深度互动。在理论教学中穿插该专业本科生课程设计及研究生研究方向的对接问题,在实践教学中重点考虑“新工科”培养理念中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课程考核,重点考虑学生的研究应用能力。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献言献策,参与最终的课程考核。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对现有授课效果和网络设备的反馈

2 核心问题解决方案

2.1 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

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该项目中,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要跳出知识本位的束缚,真正体现能力本位,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认真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分配课时,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要努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实现“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创新意识浓、适应岗位快”的人才培养目标(见图2)。

2.2 “本研”研究性课题对接问题

图2 所示为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依托图

“本研”隔断问题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我国高校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权往往分属学校的不同部门,在培养过程中,常常表现出割裂式的特点。本科生院或者教务处主要负责本科生培养,考虑的是本科生培养全过程的整体性;研究生院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的环节,统筹的是研究生培养阶段的一致性。现行本研隔断、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忽视了拔尖本科生尽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一些对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有很强的连续性要求的基础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程教育在知识产出与人才培养的双重低效率。该方案中拟采用如下方式在电类基础教学中消除该问题。

(1)训练学生针对现实中已经或将要遇到的电学理论或与电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进行初步研究。(2)针对原有电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结果不尽相符的问题进行选题并进行初步研究。(3)针对新的电学理论的不尽完善之处进行选题,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科技发明。(4)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进行选题并进行初步。该校局域网稳定,可以保证访问速度,校内无线网络覆盖率高,有线网络速度稳定。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所有学生都有手机、pad 或其他移动通信设备,并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链接教学平台,进行远程学习,对方案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证。

3 结语

该方案的落实可有效地落实教育部“新工科”教育理念,改变应用型高校电类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完成传统的电类基础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后,得到进一步的后续培养。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改善学科壁垒、专业藩篱、本研隔断、师生淡漠、校企隔阂等这些现阶段电类基础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该方案的长远意义在于可以使大学生就业能力得以提高,从此使高等教育步入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电类教学大纲新工科
以纲为要,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建设实践探索
以人为本 以纲为纲
——老年大学教学大纲实践与探索
互动式教学大纲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以《工程制图与识图》为例
创业型大学电类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应用型本科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法国普通教育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创建校内电类生产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