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2017-07-14梁快胡顺仁李双郑大青刘伟
梁快+胡顺仁+李双+郑大青+刘伟
摘要:为适应世界新工业、新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理应是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尤其是工科见长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和必然选择。将专业人才教育、工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为高校新工科培养教育体系提供完善的基础平台。构建适合新工科教育发展,基于学分制、理论实践互动融合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构建课堂实践教学为脉络、实践、竞赛及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构建工程教育共同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构建并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
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考核激励机制
1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背景
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以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的全新技术革命。为应对金融危机挑战、重振实体经济,抓住新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机遇,在世界新一轮工程教育改革中发挥全球影响力,国家正在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高校为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在未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工科人才。我国高校应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建设适合新产业新经济、传统工科和新兴工科相结合的学科新结构,探索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来,达到我国新经济、新产业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2构建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措施
新工科人才培养对国家新经济、新产业的发展极其重要,需要高校对现有工科专业重新布局,建设新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新结构。对新工科的建立与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科布局中最重要环节。下面从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激励机制等四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了分析。
2.1构建基于弹性学分制、理论实践互动融合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新工科需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需要高校放宽现行教学体制对学生学习时间、学习形式的限制,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分教育机制可以增强高等教育的全面性及灵活性。在该制度下,大学生参加各级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有相应的基础学分,成绩优异者获得更多学分,此类学分可以替代部分理论教学学分。这需要专业教师因材施教,紧密结合大学生专业、兴趣等特点,引导学生发挥自身能力及特长,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各级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相应实践技能的目的。弹性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建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应切合自身实际,结合弹性学分制,逐步在学校课程体系结构中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高校通过课堂理论开展创业通识教育,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实践知识及必要的创新创业知识;另一方面,高校通过设置实践课堂的创新创业学分,构建新工科背景相匹配的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实训体系,锻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这需要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色,结合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现状,编写适应学校、学生、区域和行业的创新创业教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相应的教材支撑。
2.2构建课堂实践教学为脉络、实践、竞赛及创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新工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建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多种实践教学方式、途径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高级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塑造。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新工科背景下,课堂教学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大课内实践比重是课堂教学改革极其重要的发展方向。依据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在学校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素质教育课程模块等设置相当比例的课内实践学时。在课堂教学中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课堂实践教学,以课堂实践教学为脉络,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具有极为明确的导向作用。
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除正常的课内实践环节外,通过有针对性的课外实践性教学环节,系统地强化和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针对实操性很强的课程专门设置了专业竞赛形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3校企合作构建工程教育共同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
高校多为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服务,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把握行业动向,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起支撑作业的实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高校应围绕新工科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能力要求,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过程中,也可以企业直接提方案,高校进行修改,或者高校提出方案,校企共同修改完善等多种形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大纲、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具体教学内容的修订,达到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达到即插即用、无缝对接的目的。通过对校企合作平台的充分利用,并对当地相关的产业信息进行充分的调研,形成本校自身特点鲜明的专业与学科,促进新工科人才的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根据校企联合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打造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共同体,协同培养具有企业背景的高校师资队伍,共建具有工程背景理论及实验课程,共建卓越工程师背景的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区域经济与行业经济需求紧密结合,形成校企双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平台,企业提供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活动提供实践环境保障,产学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知识等全方位支持,提高企业的研发及核心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
2.4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
学校应围绕国家新工科发展战略,结合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系统管理,明确学校、二级学院机关部处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各自职责范围,并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纳入学校、二级学院机关部处绩效考核内容,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指标,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资金保障,对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取得突出成绩、竞赛获奖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学分奖励,形成完善、系统的创新创業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并把创新创业教育考核落到实处,对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人员给予适当奖励,给予相应政策倾斜,形成全校机关部处、院系共同配合,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日常工作和考核激励机制。
3结束语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对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应适应国家新经济、新产业发展需要,结合行业人才需求,形成一个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国家、社会、各行各业共同努力下,使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逐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