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2019-12-13常娜葛涛
常娜 葛涛
摘 要: 伴随着信息革命的推进,以网络传媒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即时、海量的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愈发平等多变的文化环境要求高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在这一过程中找准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方向尤为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全面把握新媒体时代下的互联网思维特征,依据传播规律及高校学生群体的受众习惯进行创新,从而开创出具有较强互动性、参与性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 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供给侧改革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推动国家科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的当下,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化和创新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新媒体时代浪潮之下,在国家发展要求之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任务、新方向和新要求,对此,从供给侧方面入手改革,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一环,优化供给内容,改善供给模式,优化供给环境,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具便捷性、互动性和高效性的供给,是工作的重要突破点。为了使改革效果具有相对保证性,必须全面了解新媒体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等内容,并立足于这两方面,从供给侧方面进行改革的推进,找准突破点和结合点,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一、新媒体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思潮的涌动给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冲击。
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具有超强的开放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传播者激荡在一起,传播内容更广泛、更多样,大学生群体随时随地地接触大量的信息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些相对零碎的、没有主流价值观引导的、系统性较弱的信息,给尚未形成完整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冲击。
(二)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全球化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
网络传媒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是传播者和传播受众的群体愈发全球化。传播者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群体或者固定的人群,一条信息的上传可能会被上亿人浏览。在这种背景之下,多种声音并存的网络媒体开始转变,声音嘈杂背后的价值支撑却相对单一,高校学生面对强力的信息全球化冲击必须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才能在纷杂的声音中坚定信念。只有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建立自己的信仰,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才能迎接新媒体时代下的挑战。
(三)新媒体时代下,碎片化的传播模式使高校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愈发开放的信息环境,也是一个媒体竞争更为激烈的信息环境,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人的注意,成为媒体从业人员的必备工作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传播内容发生改变,更少的深度剖析,更多的冲击点刺激,碎片化的信息传播让人们接收到系统的信息成为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了解到的只能是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中的一个点,断章取义的现象常常出现,高校学生面对复杂和凌乱。这种复杂性,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这种消极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供给知识存在不足。
1.學科知识体系架构存在相应的缺陷。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为基础的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相应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研究为主干学科的体系框架,学科基础框架相对完善,可是对系统接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来说,在思想架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科架构中其他体系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与社会学、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结合程度较高,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涉及包括心理学、历史学等在内的其他学科内容,可在这一部分学科架构中,与本专业知识的结合却有限。其次学科范式欠统一,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框架和专业性知识架构不够明确,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理论体系不够明确,学习难度加大,整体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2.学科知识与现实社会发展需要存在代沟。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与实践结合程度极高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容来源于实践,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指导实践,这种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的学科背景造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可是在目前学科知识建构过程中,我们对知识的讲解或者学科内容的涉及流于书本,与现实的结合力度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导致这个学科的功能性降低,也让这个学科的实用性很难发挥。同时,知识体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不足。这种缺失,造成其与现实发展需要存在代沟。将理论与当下现实更紧密地结合,将学科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是这门学科内容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
1.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低,教学模式创新流于形式。
在目前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之中,高校重视网络教学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拥有属于自己的数字资源库和校园特色网站等教学资源,这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之中,高校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却着实有限,往往从资源库中直接摘抄书本内容,复制,粘贴,没有归纳总结,草草了事。这种流于形式、注重表面的网络教学资源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影响有限。
2.一些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目前高校教育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必选课,但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教师的授课环节,二是教学考核的考核方法。从教学环节说,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面对的是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从考核过程看,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面常采用闭卷式卷面考核。在这一考核方法背景下,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临时背诵法,在考试前几天重点背诵,从而完成学科学习的考核,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学习效果的增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接受者和体验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必须围绕当今时代背景下学生群体的认知习惯和发展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以实现全面突破。在供给侧改革方面,应该从供给内容、供给模式、供给环境三方面进行工作创新,从而推进供给侧改革全面、全效地落实。
(一)立足社会发展现状,做到供给内容的精化。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背景下,只有用强有力的传播内容建构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体系才能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真正发展。供给内容的精华,首先需要学校进一步重视和强化对学生工作的调查研究和效果分析,了解对学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重要环节、迫切需求和共性问题,抓住重点进行研究,并不断推进研究成果,促使供给内容与大学生群体需要紧密结合。
其次,在内容的精化方面需要辅导员进一步参与。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高是这一环节工作效果增强的关键,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较多,较高的职业素养可以保证辅导员第一时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绪变动和思想变化情况,结合学生的第一反应,可以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态度,同时按深度划分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供给内容与学生需要进一步适应。
要做到内容的精华,必须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可以在校园内构建思想教育平台、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的学习与实际情况更紧密地结合,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功能性,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平台和资源。
(二)“互联网+”供应模式,全面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一个较为呆板的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的不断推进和冲击下,我们可以走进新媒體时代进行全新改革,利用新媒体力量改进教学模式,高校可构建网络育人共同体,进一步利用学校信息资源,依据学生特点进行智能推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制化和个性化,让学生随时随地接触到适合自己的、想学习的内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化、一体化、信息化、集约化的发展目标,为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提供更灵活、更多样、更便捷的信息服务。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增强供给侧改革效果,应全面利用各种媒介掌握学生的实时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辅导员应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与学生展开更密切的互动,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从这些变化中感知学生日常生活的变动,从而更精准地对接学生的需求。在供给侧改革下,学生和老师变成双向的关系,从“学生适应信息系统”到“信息系统适应学生”,这种转变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之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下高校学生的适用性得到提高。
(三)改善高校内部供给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
为了消除新媒体时代下的不同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要从高校供给侧入手,通过高校内部环境的改善为学生线下创造一个更良好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环境。首先是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圆心,在校园内进行辐射,如食堂、宿舍、运动场、图书馆,进行全新的文化设计和布置,增强效果,同时利用包括校史馆、荣誉陈列室等在内的场地进行教育活动宣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文化政治水平。
供给环境的优化,不仅体现在校园布置和口号宣传中,更体现在学校内部的每一个活动之中,多维度的实践育人体系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通过学生内部的实践比赛、调研比赛、创业比赛等多形式的活动,在构建校园实践平台和校园创业平台的基础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育人成才的过程统一,在第二课堂的带动下,在学生内部形成更良好的、更具有带动力、更具有影响力的供给环境。
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学生面临一个变动更激烈的外部世界,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使命和重任,必须全面认识到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并立足于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这个改革是长期的,要了解学生群体的变化进行开拓与创新,从而让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更全面地发挥。
参考文献:
[1]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喻思娈.透视互联网思维[N].人民日报,2014-05-26
[3]欧阳剑.从知识传播通路整合到泛在知识传播——网络知识传播新趋势[J].情报探索,2013(6).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8—2020年度课题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18SZ GZ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