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总结方法创新探索
2019-11-27顾静芳
顾静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藏书实验小学,江苏苏州 215156)
引 言
“结课如撞钟,清音留余响。”好的课堂小结,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亮点。“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不仅能使学生巩固新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在愉快的气氛中把课堂教学推向新的高潮,不断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1]”
一、趣味性总结,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进行趣味性课堂小结设计时,教师要根据课堂学习实际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质数与合数》这节课时,教师这样小结:“我们认识了因数,并根据因数的个数了解了质数和合数,下面咱们做一个‘找朋友’的小游戏。这里有三个数:1、2、3,根据质数合数相关定义,找出30 以内的同类数,看谁找得最为准确全面;如果找错了,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作为惩罚。”学生听说要做游戏,自然有参与的兴趣,纷纷展开探索研究,并很快就完成了相关操作。教师让学生展示研究内容,学生踊跃报名,课堂学习气氛浓重。有学生这样展示:“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1 没有了其他朋友;2 和3 都属于质数,30 以内的质数都属于它们的朋友,如5、7、11、13、17、19、23、27、29。”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说法进行验证,并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归结。
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引入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利用课堂学习内容展开梳理对比,自然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合,有利于其梳理数学认知,能激发其对数学思想构建的主动性。小学生对游戏有特殊情结,教师利用游戏作结具有较高启发性,可以快速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发学生高度关注。
二、延伸性总结,启动学生的数学联想
延伸性总结是指让学生利用已知进行延伸性思考,然后展开进一步的推演,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认知视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把握好度,要对延伸宽度和深度进行统筹考虑,并给出具体的引导和启示,以矫正学生的思考方向,促使学生能够在全面探索实践中获得崭新的学习认知。
例如,在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节课时,教师这样给出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也学会了寻找方法,但只是针对两个数来展开,如果咱们拓展一下,找三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该如何操作呢?如12、18、30,找出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生听教师这样一说,顿时有了探索热情,纷纷给出自己的意见。有学生说:“两个数和三个数都是一样的,先找其公因数,然后对比一下,哪一个公因数最大,就是最大公因数了。12、18、30 这三个数的公因数有2、3、6,所以其最大公因数是6。”也有学生说:“三个数和更多数都一样,寻找公因数的操作方法没有区别,只要按照固定的操作程序,便可以顺利找到这些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说法进行验证,顺利地完成了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归结。
教师让学生寻找三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是一种延伸性训练尝试,有效激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两个数、三个数,甚至更多数,寻找公因数的方法都一样,教师利用小结,让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完成归结梳理,其操作效果更为突出。
三、设疑式总结,推动学生的数学探索
所谓设疑式总结,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启发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留给学生,让其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验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意识[2]。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好整合和梳理工作,要注意切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还要注意提升问题的趣味性。学生有主动思考的兴趣,说明教师的问题设计是高效的;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没有敏感性,其数学思维自然不能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小结便成了“死结”。
教师在利用设置悬疑问题进行课堂总结时,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也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实际,提高契合度,这样设问才会有效果。例如,在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师便运用问题作结:“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除了通过分别找两个数的倍数,再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之外,你还有其他寻找方法吗?”问题抛出之后,立刻引发学生热议。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给出了各自的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作这两个数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最小的公倍数只有一个,这个最小的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可以先找一个数的倍数,再找另一个数的倍数,然后进行对比,找到公有的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教师可适时给出自己的见解,与学生达成学习共识。
教师利用问题设计作结,能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进一步探究,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有了整体认知。上述的第二个问题具有拓展意识,促使学生展开延伸性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学习认知体系。在以问题作结时,问题设计不需要太多,要能够触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学生展开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串联性总结,整合学生的数学认知
数学学习要关联多种学科知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串联思考,整合学生数学认知。教师利用课堂小结展开串联思考发动,需要给出一些针对性提示,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更广泛的思考境界,促使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和优化思想,从而全面塑造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对《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进行教学总结时,教师便运用了哲学原理:“这节课探索的是和与积的奇偶性,而且列举了很多复杂的课例,通过探究其中的规律,我们有了新发现:解决复杂问题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不妨先举出一类例子,再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归结,寻找一些共性的特点,这样就可以发现解决复杂问题的通道。你能够从学习中得出一些启迪吗?可以用关键词来说明。”学生开始了热议,纷纷给出关键词:“举例、比较”“归类、验证、归结”。教师对学生的总结给出积极评价,并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数学思想运用到课例解读操作之中,之后教师继续展开讨论,课堂教学顺利收尾。
结 语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结时,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课堂总结。例如,教师以哲学思想归结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能够顺利接受教师的教学思想,说明教师的课堂小结设计具有较高适合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筛选信息的方式,从最为简单的角度展开操作和思考,让学生列出同类例子,并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便给学生指明了操作方向,自然引起学生的广泛思考。教师让学生用关键词形式表达学习收获,这个设计也是比较有创意的。从学生给出的关键词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其学习见解具有较高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