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微阅读”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

2019-11-23程丽琴方正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微阅读道德与法治课

程丽琴 方正

摘   要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性分析思维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移动阅读设备的普及为碎片化的“微阅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移动电子设备为载体,以社会道德舆情与法治事件为阅读材料,建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家长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微阅读”环境,为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便捷化、碎片化阅读方式,融合时政热点的阅读材料以及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理解能力与理性分析思维,使其更充分高效地掌握教材知识点,进而达到增强其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微阅读  道德与法治课  分析思维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8.29亿,其中10~1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达到19.6%,学生群体占比达到25.4%[1]。互联网时代,移动阅读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大量普及,人们阅读时间的相对零碎,使得现代人的阅读方式逐渐向碎片化转变。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更加热衷于图文并茂式的“图读”、信息压缩式的“缩读”以及快速浏览式的“跳读”,这些“微阅读”方式讲究方便快捷、主题鲜明,符合了青少年猎奇、求新鲜、自主选择性强的年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青少年的信息接受量。但“碎片化”的信息弱化了青少年群体的信息处理能力,缺乏合理的引导使得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力与理性分析思维得不到锻炼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资源开发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对法治热点与时政材料相关内容的学科阅读能力,借助移动“微阅读”便捷、简短的优势条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的碎片化、零散化的阅读时间,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家长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政治学科“微阅读”空间,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方案。

一、移动“微阅读”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

受英语、语文以及历史等相关学科的牵引,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重细节轻宏观”“重情感轻逻辑”等问题,对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法治思维、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提升社会责任感的教学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效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微阅读”资源,重新建构初中生的时政热点阅读习惯,对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借助移动阅读设备,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从技术层面看,现代数字媒介技术带来了课堂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多媒体、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已经广泛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开发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互联网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利用方式单一、互联网资源真实性有待加强等。此外,在互联网资源的使用中,通常都是由任课教师通过互联网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阅读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移动阅读设备是“微阅读”的重要载体,通过移动阅读设备学生可以自主搜集到教材相关的“微阅读”资源,不同主题的“微阅读”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讯软件实现资源的“共享”,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的来源渠道。这一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发挥教学引导功能,帮助学生选取具有较高阅读价值和蕴含教材知识点的时政与法治内容的阅读材料。教师亦可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针对性地引用学生提供的“微阅读”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寻找课程相关阅读材料的兴趣。

2.激发学生兴趣,助力学困生转化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微阅读”本身属性来看,微阅读是一种简短的、碎片化的阅读体验,故事性与趣味性是其重要特征。首先,从功能上看,“微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将教材知识的课内解读与获取延伸为课外热点时政材料阅读的自我发现和感悟,借助关注度较高的社会道德现象或法治问题的材料选取,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阅读中带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形成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道德思辨意识和责任能力培养得到源自生活与社会的真实案例的涤荡与积淀[2]。其次,“微阅读”主题与内容选取上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这种自由性使得道德与法治课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限定式学习方式,而是与课外的开放式时政阅读相结合,实现了教师的教学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有机统一,静态的教材知识点与动态社会发展中的法治舆情、道德现象的有效结合。通过时政“微阅读”这种自主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解决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巩固课本知识点,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时政或法治内容的“微阅读”资源选取,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巩固课本知识点而服务的。一些微阅读资源,诸如“如何安全度过青春期”“中国式过马路”“‘限塑令十年未见成效”“校园暴力何时休”“总体国家安全观”等等,都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主旨紧密相关,有些甚至就是教材单元或者章节主题。应该说,这些“微阅读”资源的选取与使用对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是有较强助益的,对于学生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有重要意义。从课程的思想性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微阅读”主题选择上的广域性使得针对初中生的分阶段分层次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可能,为培育初中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根本任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课程教学的具体过程看,课本知识点往往较为严谨系统,灵活性、趣味性不足,“微阅读”资源的丰富开阔解决了实际教学中的诸多难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以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与环保等课本知识点,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形成一种知识点与社会实践相結合的教学模式。

二、移动“微阅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青少年正确社会价值观的主要场域,是对学生的道德意识、法治思维、思辨能力进行系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充分利用移动“微阅读”资源的便捷性、丰富性以及时代性,可以创新并优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

1.素材选择:面向社会的道德与法治舆情

互联网“微阅读”资源本身体量不大,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且拥有教育导向性,因此无论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或是课下的材料阅读训练中都有重要的发挥空间[4]。从具体功能上看,在课堂导入、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的部分环节中,都可以合理适当地选用“微阅读”资源,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升学科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课的针对性相对较强,因此在素材的选择过程中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始终秉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社会价值观,因此“微阅读”资源的选择应当以具有强烈的正向价值导向的阅读材料为主;二是坚持“微阅读”资源的真实性,现代中学生具备较强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在“微阅读”资源的查询中具有一定的主动性,真实度高的法治与时政阅读材料对初中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因此在选择微阅读材料时,应尽量选用权威媒体发布的相关信息;三是“微阅读”资源应具有一定的讨论意义,使用“微阅读”资源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理性分析能力,纯粹的价值判断与事实描述的微阅读资源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因而在“微阅读”主题的选择中,还应选取具有一定争议性与讨论意义的阅读材料,进而提升学生在理解、分析、判断方面的能力。例如,在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六课第五框“国家司法机关”的教学中,可以选取“@江苏检察在线”微博发布的关于“昆山宝马男持刀伤人案”的相关内容为“微阅读”材料,围绕犯罪嫌疑人于某是否属于正当防卫进行问题设置,以法治舆情的真实性与争议性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在阅读与辩论中深化学生对相关司法机关职能的认识。

2.空间建构: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家长参与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系统性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初中生正确社会价值观形成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移动阅读设备的便携性为初中生的时政材料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微阅读”资源开发不仅要展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在课余的碎片化阅读时间中建构起让学生兴味盎然的“微阅读”学习空间,形成课上课下的良性循环与互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首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青少年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在移动电子阅读设备的使用中,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意愿,借助“微阅读”资源的广阔性与丰富性,不断培育学生阅读时政内容与了解法治舆情的习惯与爱好,深化学生对国情世情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微阅读”中的教学引领作用。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在课堂之外也需要发挥教学引领作用。在“微阅读”资源的选择上,要给予学生导向性的指引,尤其是当前互联网“微阅读”资源良莠不齐,一些阅读资源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模糊,容易对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学生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教师予以分流和指引,让学生选择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阅读资源。最后,要增强家庭在中学生“微阅读”空间建构中的参与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利用课余零碎时间引导初中生进行“微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青少年的自律性不够,家长需要配合任课教师适当发挥督导作用,保证学生进行“微阅读”的效率与质量。

3.主体提升:以热点事件培育理性分析思维

任何教学模式的创新,归根究底提升的是学生的个体素质与能力。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崇尚真知、科学精神、勇于探究、理性思维等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5]。移动“微阅读”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中,可以有效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在阅读与讨论中不断强化學生的理性分析思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移动通讯软件如微信、QQ群等,引导学生对相关阅读主题进行深入阅读,阅读资源可以在公共空间内进行分享和下载,学生阅读之后可以设置具体讨论问题,就其中某一个主题展开辩论式的探讨,在探讨中激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一课中,由于课时的限制,可以将时政阅读的部分放在课下,选取当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中美贸易战”作为“微阅读”的主题,引导学生选择相关阅读资源,充分了解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并进行问题的设置,如“为什么说中美贸易战中国不想打但也不怕打?”“美国对中国企业华为的制裁说明了什么?”“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不合理要求,中国应该怎么办?”等等。这些思辨性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辩论中不断加深对课本知识点的熟悉,提升理性分析思维,进而树立起居安思危的国家安全意识。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应树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使之为课程实施和教学服务。”道德与法治课是彰显思想性、体现时代要求的课程,因此需要任课教师秉持开放性思维,借助数字化时代的技术与设备,不断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模式,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目标。移动“微阅读”在对零碎时间高效利用的基础上,结合对社会时政热点与法治舆情的阅读了解,将教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实践巧妙结合,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自主思考与理性分析的能力,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2019-05-3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2] 陈日芳.初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逻辑进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1).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5-03(002).

[4] 陆开香.开发微阅读资源构建高品质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5).

[5] 董素芳.谈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人文素养培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1).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微阅读道德与法治课
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对农村初中后进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探讨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用“微阅读”沟通语文学习与生活
微阅读视角下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例谈
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大学英语微阅读探讨
微阅读, 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更给力
试论“微阅读”时代后现代主义特征和高校图情工作策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