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2017-07-24肖镜朗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初中生

肖镜朗

【摘要】 从本校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调查问卷中发现,他们的公共参与意识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故此,结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本文主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视角下总结出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几个路径,以帮助初中生得到理性的成长。

【关键词】 初中生 道德与法治课 公共参与意识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7-004-02

0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十分强调公民意识教育。新课标规定的课程理念: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而初中生处于青年初期阶段,身心发展不完善,他们的个人心态、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带有一些理性观点,但往往易受到周围不好事物和不良舆论的影响和煽动而带有片面性与肤浅性。

为此我们备课组申报了区级课题《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策略研究》进行专门的研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实践,本人可喜地发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一个有效平台。经过检验,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提升,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有效的做法:

一、善于利用良好的“身教”形象積极地影响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突出对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

教育者唯有自身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才能激发教育的智慧和热情;唯有自身的行为示范才能给学生提供模仿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公共参与意识的熏陶和感染。中学生良好的公共参与意识不是靠老师在课堂教育出来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被熏陶出来的,教师以身作则的良好“身教”形象,具有“润物无声”般的教育渗透性。所以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公共参与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也应渗透公共参与意识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努力体现教学民主,努力打造“公民”课堂,以“公民”的平等态度去满足学生的意识和思想需求,这些必定对学生的公共意识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秉承“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新课堂

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构建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和联系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而不仅仅依赖于知识的讲授和观点的灌输。此外,在生活化理念之下,教育带有生活指向,帮助学生不断地去丰富、扩大、提升自己的生活领域和生活境界,促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的生活,进而走进自己的生活,主动地承担起自己在生活中各种不同的角色,引导他们在各种不同的生活建构的活动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和个性,提升自己的人格。在这样的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围绕于学生息息相关的公共生活,设置真实可感的“公共生活”的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公共生活氛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公共参与的责任。如在学习九年级《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我尝试了创设“人大代表直接选举活动”这个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收到了很大的预期效果。

整个活动进行得井然有序,很多学生非常激动兴奋,选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都能按要求去参与其中,积极性都很高,包括一些上课从来都不听课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进来了。这样的情境模拟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这一课学习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在这样的“生活化”情境教学中提升了自己公共参与的意识,可谓“一石二鸟”,效果良好。

在“生活化”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以“生活为基础”,不仅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也要回归到生活世界中,使人真正成为人,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三、优化活动教学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感

虽然活动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其对于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且其广阔的运用空间是可预见的。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活动的话题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地区的也可以是社区的。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内容时,我举行了一次道德与法治课的模拟听证会,主题:中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进校园。活动由学生主持,他们模拟各方不同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分析了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利弊,畅谈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我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了点评。虽然模拟听证会和真实听证会相比,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其积极意义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们在此次模拟听证会中,会场布置、与会人员的安排、召开程序等工作上面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第二,在模拟听证的选题上,“中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进校园”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鼓励学生关注公共生活,关注公共决策;第三,学生通过对模拟听证会的参与,对听证会制度和民主决策由陌生走向熟悉,对听证会的程序有一定的掌握,并且在与决策方互动的过程中,培养了理性表达、有序参与的能力,做到了“从做中学”,而不是知识的背记;第四,模拟听证会结束后,本人对该听证会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积极准备和参与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对一些观点作点评,发挥了教师在活动中的积极引导作用。在这样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自然得到了提升。

活动教学法通过活动将学科知识和热点话题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活动教学作为对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提升,能够带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感和成功体验,对于学生的能力与认知的提高及观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积极参与的公民意识。诚然,课堂中的活动教学需要有充足的前期准备和时间安排,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平时多了解学生的生活化及社会的热点,为活动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完善本学科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将公共参与意识纳入学生评价体系

杜威说过,“放任儿童按照他自己的自发性去发展,从粗糙的东西发展出来的只能是粗糙的东西。”因此,必须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和奖惩监督制度,将公共参与意识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以规范学生的公共参与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首先,针对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本学科的特点,制定一套关于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手册。其次,建立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档案。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每个月对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记录进行小结,可采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这就避免了评价的完全量化,也可以便于老师了解到初中生在公共参与意识提升过程中的变化。为了让评价更有效力,老师事前还有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如何自评与互评。当然还要明白一点,评价结果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一种手段,不为学生的操行、评优和升学录取等提供参考。

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的浸润作用实现对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提升

微博、博客、微信等为社会营造了一个表情达意、参与公共事务的相对独立的广阔空间,也为初中生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自由的思想。尤其是微博、微信作為大众化信息快速传播工具,凭借信息公开、参与人数众多、传播迅速的特点,正在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于公平正义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每个人都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成为新闻发布者、见证者、传播者、评论者,很容易地参与到事件的制造与传播中,每个微博、微信都是平等、独立、公开的媒体。微博、微信信息涉及面积广且随时可以了解信息,刷微博、微信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初中生的生活习惯,以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去面对占有大量信息的学生成为新时期一线教师的新问题。从调查问卷的第14题“你经常在网络平台上对热门话题发表意见,或是现实中的意见领袖吗?”中发现:11.29%学生回答“是”,38.14%回答“不是”,42.31%答“有时看情况”,8.26%回答“不知道”,说明初中生对于公共事务有参与但热情还有待提升。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手段的浸润作用,以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发挥网络优势,带动网络舆论,引导学生依法履行自己的道德和政治责任,积极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同时,保存和发展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兴趣热情,维护公民的普遍自由和充分权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纠正公权力之偏,救治人心之弊,推进公共进程,回归社会理性和有序。例如,在学习九年级《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时,我在课堂上播放了网上热议的徐玉玉遭电信诈骗身亡、罗一笑事件的简短新闻视频,随后做了一个匿名调查。

针对调查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要预防徐玉玉事件的悲剧,政府应作出怎样的努力?假如你事先知道罗一笑父亲的真面目,你还会打赏吗?你怎么看待罗一笑父亲的行为?你怎么看待网友攻击罗一笑父亲的行为?

通过这样直观的案例教学,针对网络上的这些热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负面新闻,让学生能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正确发表言论,积极关心社会大事,做一个积极正面的好公民,提升他们的公共参与意识。

六、积极开发校本活动课程,为初中生提供公共参与的实践载体

校本活动课程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之上,把学校条件与学生个性相结合,把书本知识和参与能力相结合,通过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结合我校本地区的条件和状况,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科组开发了三个活动课程:1、校园听证会。让学生真正参与民主决策,如刚才提及的“中学生是否可以带手机进校园”模拟听证会;2、志愿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如校内的校园环境清扫、学生考勤、安全记录等,校外的交通秩序维持、环境卫生监督、助残扶弱等,提高他们的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3、校园小记者。让学生担任记者,如发现校园中的问题,通过新闻采访、撰写新闻稿、发表新闻评论,借助校报和电视台传递民意、曝光问题,也可将舆论监督的经验扩展到校外生活,针对新闻热点问题发微博、写评论,就社区中的问题撰写建议信、倡议书等等,发挥自身的民主监督作用。

综上所述,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良好的“身教”形象,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下,不断优化活动教学课堂和积极开发校本活动课程,完善本学科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等手段,为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提升提供形式多样且行之有效的路径,使他们得到理性的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秦树理,王东城,陈垠亭.《公民意识读本》[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

[3]孔国庆.《媒体文化的功与过》《中国青年报》[N].2012年3月12日.

[4]熊丙奇.《公民素养与应试教育》[J].内蒙古教育,2011年7月.

[5]张岩.《中小学生公民参与意识培养的价值与实践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4年.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初中生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对农村初中后进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探讨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