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2017-08-04李信桦
李信桦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要求由原来的满堂灌转换成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探讨式的课堂,我们更应注重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在一个快乐轻松,氛围活跃的条件下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如何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的作用发挥出来呢?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发主动探究的动机,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与学的合作,创设激发兴趣的学习环境呢?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教育者进行探讨的。
关键词:新课标;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成长;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是初中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是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是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是区分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主要标志。本文就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对成长的作用做初步的探讨。
一、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现在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完全改换了这种方式,而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这样,就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雅克·德洛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1]
所以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课最大的要求就是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的填鸭式的教学,现在老师只是这节课的“导演”,学生才是“主角”。
二、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我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作用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中国的未来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未来我国经济能否有一个大的发展,精神文明能否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关键取决于我国是否能积蓄起巨大的潜能来保持快速发展,而这个潜能就是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优良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
(二)形成良好思想的保证作用
只有加强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才能使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因此,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是用科学的思想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的重要保证。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之中,他们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善于思考、求知欲強,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三)落实德育方面内容,使学生直接具体地分清真、善、美、假、丑、恶
如我在上 《公民》(第二册)“喜、怒、哀、惧,人之常情”一节时,先简单介绍了这四种情绪在生活中的反映,然后围绕着课文中“由于生活条件,个人经历,阶级地位的不同,情绪也会有极大的差别,人的情绪也有其品质上的区 分”这一观点,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讲述了英雄徐洪刚,面对歹徒表现出充满凛然正气的怒,显示出英雄的本 色,使学生对英雄更加崇敬。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懂得“因何而喜,因何而忧,因何而怒,因何而惧,情绪像镜子,表现出他思想觉悟的高低”。现有政治课教材中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注意落实德育方面的内容。
(四)加强时政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家乃至世界
绝大多数学生对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 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时事教育以其贴近时代,贴近社会,以其内容的丰富性、新颖 性及变动性,受到学生的重视和喜爱。时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利用时事政治充实教学内容,落实德育的要点。
三、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成长作用的对策
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分类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第一教学目标,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有了很大不同,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对学生做人品质的关注和教育。[2]我认为要使得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在对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作用,我们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诱发主动探究的动机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加强教与学的合作,创设激发兴趣的学习环境
教学应在合作、互助、民主、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以及对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
(三)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教学过程与组织方式
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通过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学习和认识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这可以让我们在课堂教学应用时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的经验,体验真实的情感和生活
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学校、社区或当地)的各种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这就使得学生能够合理地应用知识、能力及价值观念去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素质。
(五)提倡教学手段多样化,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要充分运用黑板、实物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结论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标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雅克·德洛尔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2]教育部制订.《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