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近体原则 打造张力课堂

2019-11-12莫启婵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莫启婵

[摘   要]课堂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开展有效而富有张力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让教学焕发生机、活力,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活用近体原则,打造具有生命张力的课堂,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消除道德与法治课的疏远感和无力感,更好地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课程使命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近体原则;张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5-0043-02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多地指向“教材世界”,如果單纯空洞地说教,课堂容易陷入沉闷的氛围;如果引入一些轰轰烈烈的案例或开展一些热热闹闹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万一尺度把握不好,又容易让课堂产生一种疏远感,而整个课堂在热闹过后也容易产生一种无力感,课堂教学的实效难以得到彰显和提高。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果道德与法治课出现了疏远感和无力感,其立德树人的功效将会大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近体原则,则可以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所谓近体原则,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状况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创造性地加工教材,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四种。下面,笔者对近体原则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活用时间近体原则,激发课堂的生命力

道德与法治本身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学科,感受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生命力所在。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时间近体原则,一方面要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在运用非社会时政热点材料时,应灵活引导学生用当时视角和当今视角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问题,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其中的现实意义。

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青春有格》这一框内容时,一些学生对于“行己有耻”“止于至善”两句古文有一定的距离感,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坐上时光穿梭机”,通过穿越游戏,先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名人是如何通过“行己有耻” “止于至善”进行修身、持家,甚至是治国和平天下的。然后,再重点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运用时下某些公民违背道德或违法犯罪的案例、最新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等正反面例子,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今天,针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利用时间近体原则能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时代发展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并非文绉绉的说教,而是富有时代气息和生命力的课程。

二、活用空间近体原则,提升课堂的亲和力

按照现行的课程标准,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应符合初中学生生活逐渐扩展的发展规律。虽然初中学生的生活在逐步扩展,但其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运用空间近体原则,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选择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作为话题,消除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陌生感。

如在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框内容时,虽然新时期的初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很熟悉,但对于“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问题,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对学生来说,还是缺乏了一定的亲切感。为此,教师可以考虑在介绍党中央的最新政策、方针、路线之余,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引入当地党员干部如何响应党中央号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实例,如此更能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原来中国共产党就在我们身边,祖国的强大、人民生活的美好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活用心理近体原则,彰显课堂的创造力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运用心理近体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逐层深入,循循善诱,通过创造性的情境设置和问题诱导,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快乐学习的幸福感。

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法律保障生活》这一框中的“法律的特征”时,考虑到初中学生还未形成非常清晰、强烈的法制观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参的建议,先由学生熟知的校纪校规和道德规范出发,分别举出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并了解其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然后,再列举出学生熟知甚至深有体会的法律事件,引导学生从中分析并了解我国法律的产生方式、实施手段、调整对象和范围。如此由浅入深、由熟知领域扩展到陌生领域,就可以慢慢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该框题的其他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活用活动近体,增强课堂的感召力

道德与法治课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去唤醒学生和鼓舞学生,让他们对个体有认同,对集体、国家和社会有担当。教师可运用活动近体原则,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在自我体验中产生与时代的共鸣,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守护生命》这一框题中“养护精神”这一目时,教材上提供了关于女画家在集中营中教孩子们画画的例子,然后设置了两个问题:(1)在集中营中,女画家费利德为什么要教孩子们画花卉、人物和窗外的风景?(2)人们为什么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这一探究活动其实也很有启发性。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参加一次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或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一些美文片段,然后引导学生深度探究:(1)在参加这些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验和感受?(2)为什么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满足?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不仅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精神文化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还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新时期国家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国家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近体原则,能使课堂变得更加鲜活和灵动,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教材、课堂的距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同与共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得到精神上的润泽与熏陶,更好地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课程使命和价值追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5-262.

[2]  蓝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近体原则”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5(8):42-43 .

[3]  徐小林.尊重学生主体  活用近体原则[J].中学教学参考,2016(19):78.

[4]  程桃山.刍议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中),2018(8):145.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