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心灵:记五年级学生的心理描写训练

2019-11-08金洁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情境体验思考力

金洁萍

【摘要】很多时候,学生在作文中会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描写,却忽略了心理描写。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需要借助特定的训练,教给学生体察内心的方法、技巧,从而让学生捕捉到内心灵动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展现出别样丰富而精彩的心理描写。

【关键词】体察  情境体验   敏感力   思考力   思辨力

用眼睛看得到、用耳朵听得见、用手触摸得到的有形的外部世界,用文字表述下来不算太困难。而另一个没法看到、没法听到、没法摸到,只能用心来感受的内心世界,学生往往觉得无从写起,老师往往觉得无从教起。通过分层、递进式的训练,训练学生体察内心,久而久之在实踐运用中不断提升内心的敏感力。以下记录了笔者对五年级学生所做的内心体察训练。

1.计算与写作联姻——算“24”

每个学生每天都会用大脑思考:课上老师每提一个问题学生要思考怎么回答;做每一道数学题学生要思考怎么解题;做每一个科学实验学生要缜密思考怎么才能顺利操作;美术课上画什么学生要思考设计周全……每个思考在短时间内擦出智慧的火花后便一闪而过,于是乎,学生根本没有留意到心理活动片段乃至整个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的过程,玩一个学生感兴趣又容易操作的“算二十四点”游戏,笔者故意出四个凑不成“24”的数字,“10、9、6、6”。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在心里这样想,那样算,反复思考,每次尝试失败后,还会担心其他同学抢先一步想出方法,或许还会责怪老师出题太难,怀疑老师出的四个数字根本算不成“24”……左思右想的过程中还穿插进五味杂陈的各种想法,心理活动的时间长、内容丰富,害怕学生不会用文字记录下来吗?这个训练没有要求夹杂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只要着笔墨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即可,目的明确,指向专一,学生就能集中精力细细回想自己刚才是如何想、如何演算的,把这一个片段写真实、写具体、写透彻。如果学生的写作关注点多了,既要留意同学们思考的表情,留意同学们和老师的对话,那么反而会忽略自己内心的思考,本末倒置。

当然还可以借用猜谜语、对对子等游戏,引导学生写出自己思考的过程,让学生体味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2.“勾连”式的思考——“猜猜他(她)是谁”

有一种学习方法叫“勾连(也作‘勾联)”,引导学生把这种学习方法迁移到思考中,勾连式地前前后后详细考虑问题,想得多了,想得全了,内心活动必定丰富了。

游戏“猜猜他(她)是谁”逐条出示一个学生的信息,每显示一个信息都要停留一段时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提示信息从外形描述到性格介绍,从显性特征到隐形特征,难度逐步增加。“信息设置”可以故意写一些模糊的、模棱两可或是迷惑学生的假信息,这样学生内心的答案更会在所确定的几个目标人选中摇摆不定。五六个提示信息结束后出示A、B、C、D四个人名供学生选择,当然答案也在其中。学生在考虑这四个人选时,又必须重新勾连到上面几条指向目标对象的提示信息,逐一对照,检查是否符合每一条信息的描述,最后整合所有信息,确定老师指的到底是哪个学生。整个思考过程环环相扣,上下串联,由单一的纵向思维到确定其中一个选项时重新回顾、勾连提示信息,整合所有信息内容,全盘考虑。学生在捉摸不定、反复推敲的思考方法中一次又一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展现各自独特的思维、感受。有了这么复杂的心路历程,害怕学生写起来是只言片语吗?

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有针对性的训练,酝酿了学生丰富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关注并记录下自己一路思考的足迹。

3.展现内心体验——击“鼓”传“花”

很多时候,人的内心会产生一种感觉,高兴、生气、悲伤、激动、愤怒、惊恐……作文要有这个本事把内心中混为一团的感受——或“高兴”,或“生气”,或“悲伤”,或“激动”,或“愤怒”,或“惊恐”等用语言文字清晰而又详细地描写出来,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话“我很开心”“我很生气”“我很伤心”就囊括了所有的内心体验与感受。只有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感受心跳的感觉,回味当时内心每分每秒的情境体验、联想,才能把心理感受写具体。

课堂上玩击“鼓”传“花”的老节目,笔者负责击“鼓”,请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不能出声,关注情境体验中的内心感受。“鼓”声越敲越响,节奏也越来越快,眼看“花”越传越近,学生们也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慌张。笔者故意用眼神看着这名学生,示意在他(她)这要停止“鼓”声。在那眼神碰撞的一刻,笔者又改主意了,目光转向另一名学生,暗示要停止“鼓”声,你准备好表演节目吧。转念,笔者的目光又从他(她)身上移走,投向另一名学生……笔者这儿瞄一下,那儿看一眼,总在寻找下一个目标在哪里。“鼓”声也是此起彼伏,节奏时快时慢,在慢节奏中留给学生一个喘息的机会。最后请学生回顾自己的内心,是紧张?是害怕?是期待?是喜悦?是刺激?写出自己当时一连串的内心体验。

试着把内心感受的一个词变成一段话,你的内心活动才会细腻而丰富!

4.“摇摆不定”——叙述内心纠结

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纠结”。比如:逛街买衣服要选择是买这件还是那件,去超市买东西会选择是买这个牌子的还是那个牌子的,去饭店吃饭要选择点这个菜还是那个菜……学生也是如此,老师布置了写作话题是写这个素材还是选择那个素材。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要做出抉择的难题。也许就在一刹那间大脑里已经有了结果,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去体察、关注在做出决定之前内心所经历的这个复杂的思考过程呢?做出一个决定,选出一个结果只需要几秒钟,用文字把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那就可以写上几百字了。

矛盾心理训练就是要唤醒学生关注内心,拾掇起被遗忘、被忽略的那一个做出选择的内心活动。笔者先出示设计好的A项作业和B项作业,其下都罗列了三个作业,只是内容各不相同,请学生从这两项作业中选择一项来完成。学生思考两分钟后交流自己所选的结果并说说选A项作业或是B项作业的理由。其实,这个作业只是摆的一个噱头,学生选择A项作业还是B项作业都不需要完成,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说清楚选择这一项作业的原因,可能是从做作业花费的时间来选择;可能是从作业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也有可能是根据自己的学习所需来选择……无论学生怎样权衡做出最终选择,都融合了内心的思考、两相比较、举棋不定的纠结心理。

学会用两个“我”的想法表达心声,内心描写就更为独特了!

5.学习“判案”——描写内心推理

侦探判案需要推理,写作中也要运用到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运用推理,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不是只有侦探、警察才能推理的,学生也可以推理。从身边發生的事情寻找“蛛丝马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一步步推断,推断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一群富有童真的学生当起小侦探家,饶有兴趣地开展探索,你会欣赏到学生各自丰富的想象力、富有逻辑的推断力、发散式的思维力。生活中需要探案的事例很多:比如班上某个学生的铅笔、作业本不见了,笔者会引导学生推断找出原因;某个学生没有上学,笔者会引导学生推测其请假的原因;看到校园里的树木“被毁”,我会引导学生仔细查看现场,从发现的事实情况中展开推理,猜猜“破坏者”是谁?怎样闹成如此场面?推理的结果正确不正确,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推理的过程让学生做了思考力的训练,写成文字又是不错的素材。

布鲁诺说过:“聪明睿智的特点在于,只要看到和听到一点,就能长久地考虑和更懂地理解。”对于写作来说,观察是基础,只有运用你的思考、推断,你的笔下才会有无穷无尽的文字。

6.表达内心的深度——写出思辨

思辨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小学生分析事物、辩解反思的能力较弱,对于看到的现象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会有所解释,不会发表观点,不会写出反思,不会总结经验教训等,如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以“我真倒霉”收尾。考试没有考好,称“倒霉”;上体育课时摔了一跤,称“倒霉”;作业本忘记带,称“倒霉”……所有的“倒霉”其实都是有原因的。考试没有考好,是不是自己没有认真复习、考试不够细心;摔了一跤是不是自己没有看清路;忘带作业本是不是自己没有及时整理好书包。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就是在横着切苹果看到的现象后延伸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我们也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平时经常写到的事例背后所隐含的道理、蕴含的启示,让写出来的作文长于故事。

训练可以设置“两难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学生争辩前必定需要发散思维,从各个角度、多个层次思考,从横向、纵向探索,缜密组织语言。理由讲述得越充分说明思考得越周详。学生就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不休中训练了思维,提升了思维的深度、广度与速度。设置的“两难话题”可以是:双休日要不要补课?学生能不能用《课课通》?学生能不能唱流行歌曲?做班干部好不好……辩论赛结束,让学生写下辩论记录。

管建刚老师说“敏感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温度;思辨的人,能写出内心的深度”,一个习惯思辨的人,才会从不断深入事物内部、从琐碎小事中发掘出别人看不到的新鲜意味。

教学生写作,不光要让学生睁大眼睛,看外面的世界,听人的对话,看人的动作、表情、外貌,还要让学生学会关注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学会体察内心,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捕捉内心活动的敏锐感,如此学生才能重视这个常被忽略的无声世界,才能用语言文字把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课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情境体验思考力
谈高中生物教学思考力培养的提高
Logic Dots
提升思考力
“让学引思”:初中数学课堂的新视点
重视幼儿体验打造活力音乐课堂研究
创设有效情境体验之“四要”
浅谈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
“融合生活,情境体验”模式下的高中学生地理教学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哈佛、牛津的5堂思考力训练课
情境体验,让文本内涵走向丰实